- 现代医院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
- 李为民
- 2554字
- 2021-04-04 19:06:44
第二节 医院管理的历程与变迁
一、我国医院管理的发展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医院数量飞速增长,社会办医异军突起(图1-1)。
图1-1 1950—2016年我国医院总数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医院发展遭遇第一次瓶颈。医院运行机制的僵化、效率的低下、绩效考核方法的落后、服务意识的缺乏、运行成本的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因素,使医院逐渐意识到现代医院管理(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2005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截至2015年底,我国总人口已近13.75亿(图1-2)。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也在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982年为4.91%,2014年为10.06%,增长了一倍。同样,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0年的75岁,201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预测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随着总人口、老龄人口以及平均寿命的稳定增长,我国就医需求亦将随之上升,与之而来的是百姓对更多、更便捷、更优质、更可及的医疗资源的需求。
图1-2 2005—2015年我国人口增长情况
同一时期,我国卫生投入也呈增长趋势。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从2010年的4.90%上升到2015年的6.00%,且逐年增长(图1-3)。人均卫生总费用2010年为1 490元,2015年达到2 952元,年均复合增长14.7%(图1-4)。尽管我国卫生投入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美国卫生总费用占比为17.5%),但投入的增加仍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卫生事业及全民健康愈加重视。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朝阳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现代医院建设遇到了诸多挑战,如新医疗改革政策倒逼、医院规模逐渐庞大臃肿、组织结构功能日益复杂等。基于上述考虑,国务院于2017年7月14日正式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已成为每一名医疗管理者以及医疗从业者必须掌握或熟知的技能。
图1-3 2010—2015我国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比重
图1-4 2010—2015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及其增长情况
二、医院管理学简介
医院管理学(hospital administration science),是一门集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于一身的交叉三级学科,学科涵盖临床医学、管理学、数学统计、法律学与经济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医院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管理现象和规律,目的是全面提升医院效益、效率与社会地位。
现代医院管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既需要顶层设计医院管理的战略方针与规章制度,又需要关注医院的日常运营、资源配置、流程管理、成本管控、财务绩效等,学科体系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医院管理原理以及医院管理学概论等,内容涵盖医院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方法论及基本原理等。这一部分试图将医院视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以研究其一般社会规律,既包括医院的定义、类型、功能、特点等一般性规律,也包含医院体系管理,如医院布局、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等,故也可比作“医院社会学”。
实践部分则主要研究医院管理中各分支要素的实际应用,包括医院战略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疗管理、运营管理、后勤管理等。同时,也着重研究医院管理实践中所涉及的现代医院管理工具,如战略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质量管理工具等。
三、我国医院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医院管理实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计划经济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成为指导中国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医院具有“医疗工作服务于全体人民”的社会功能内涵,基本为公立医院,仍处于靠政府财政拨款、完成上级卫生管理部门下发的指标与任务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院长由上级直接任命,员工通过分配就业,缺乏运营与竞争的意识。
(二)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市场经济阶段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模式深入人心。医院从单纯强调社会效益,不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为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重视经济效益。政府对医院的拨款也开始转变为经费补贴、定额包干,放宽政策、简政放权,需要医院一定程度上自负盈亏。医院从而开始关注自身运营成本与效益,通过对医疗服务、组织架构、人事绩效、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与创新,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医院自主营收能力。在医院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对卫生发展的规律还没有深刻认识,忽视了公立医院自身的特殊性和功能定位。部分医院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重老百姓就医负担,社会公益性淡化。同时,医院普遍不重视学科内涵建设等无形资产,医疗卫生能力与国际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三)以公益性和科学管理为主导的现代医院管理阶段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逐渐意识到医院公益性导向以及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新医改应运而生。2004年,原卫生部明确医院法人治理的改革方向,将权杖交还医院,由专业的医院管理者进行现代医院管理。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明确指出医院应以公益性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与可及性。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着重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政府和医院需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注重履行社会责任。2011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0号),明确要求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坚持公益性,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系。随后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2016年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都明确指出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性。2017年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就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出部署,进一步阐释了现代医院管理的具体要求与实施方针。未来的医院管理必然是职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