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杭州佛寺文化

第一节 禅门五山十刹之首 天下丛林拱称第一——杭州径山寺

径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径山镇,因有一条路(径)通天目山而得名。径山寺位于径山之巅。苏东坡曾三游径山,在《径山寺》诗中赞:“众峰来自天目山,势如骏马奔平川;途中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径山寺自唐代开山即为禅宗道场,南宋时期,朝廷钦定五山十刹制度,五山指杭州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径山寺居于五山之首,天下丛林拱称第一。

径山寺渊源

唐天宝四载(745),江苏昆山的一位名僧法钦结庵于此,成为径山寺的开山祖师。法钦(714—792)俗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其祖父、父亲都通达儒学及老庄之学,处世清高,其母虔诚事佛。法钦勤读经史,28岁时上京应试,途经丹徒,遇见鹤林寺玄素禅师。玄素劝其出家,法钦闻言,立悟本心,决定放弃应试做官。法钦在玄门下修行禅法,深得玄素所传牛头禅旨,决定辞别师父南下弘法。玄素对他说:你可坐船顺流而下,逢径则止。法钦按照师父吩咐,漂流而下,一日到一地方,见四周奇峰屏立,林木幽深,古柏苍松,气势非凡。法钦问樵夫,樵夫答:这是径山,是天目山的分支。法钦记得师傅“逢径则止”的教诲,决定止居径山。他见一张用来捕捉野兽的网,就挨着网端入定。其时,雨雪刚停,山谷寂静,空无一人。次日,猎人前来收取猎物,只见法钦端坐网旁,网内空空,十分惊奇。猎人旋即彻悟本心,毁网折箭,誓不杀生,并盖一间小屋请法钦居住。当时,住在径山的前临海县令吴贞知道后,献出自己的房子改建寺院,这就是最早的径山寺。

唐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御诏法钦见京问法,代宗隆重接见,认真询问禅法要旨,并赐钱物,但法钦辞而不受,代宗对其更加敬重,并赐号“国一禅师”。第二年,法钦辞归径山,代宗下诏命杭州府在其结庵处建寺,定名“径山禅寺”。径山寺开山以来,历代帝王重视,御书赐额屡易寺名。唐乾符六年(879),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皇帝赐名“承天禅院”。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亲赐“径山能仁禅寺”。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游历径山,赐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并御赐注《圆觉经解》。至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宋宁宗亲笔题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帝王御书赐额的恩宠,使径山寺声名大振。南宋时期,钦定五山十刹制度,径山寺居五山之首。

五山十刹与佛教的渊源有关。五山之名,实际上是模仿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说法的五个僧院,也是后来所称的五大精舍,它们分别是孤独国、鹫岭、猕猴池、奄罗树国、竹林。十刹以释迦牟尼圆寂后的项塔、牙塔、爪塔、衣塔、钵塔、瓶塔、盥塔等十塔为依据。关于五山十刹的创设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南宋宁宗(1195—1224)在位时期,由史弥远上奏朝廷始置,按照这种制度,把江南的禅寺仿印度五精舍、十塔所相应地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刹)三个等级,禅僧要经历诸山、十刹较低的任职后,才能到五山担任住持;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大慧宗杲之后,由灵隐禅僧所议定。径山寺偏居杭州城远郊,是什么原因使之在五山中名列首位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苏轼任职杭州时为径山寺创立“十方住持”的方丈选举制度。苏轼两度任职杭州,三上径山,游赏题诗,广结高僧,他发现佛寺的住持由各寺自袭的制度,容易滋生许多弊端。苏轼提出由官府出面招请各地的著名高僧住持名刹,先后延请常悟、净慧、妙堪三位高僧住持径山。在他调任密州后,得知径山住持之位空虚,又邀请澄慧用渊禅师。直至病笃,还写信给径山寺无畏维琳“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苏轼采用官府代为选取住持的方法,由于住持人选自四面八方,所以称之为“十方住持制”,(1)这个制度是寺院发展史上的重要制度变革,使佛教人才流动更加合理,推动了禅宗的发展。径山寺的仪制影响到当时的各大禅寺,各地寺院纷纷实行“十方住持”制,官府在禅寺住持高僧的任命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到后来,就逐步演变为由皇室召名僧住持名山,在各大寺院之间评定等级,住持高僧有了身份之别。

径山寺在宋元时期的住持方丈几乎都是著名高僧,世称“径山派”。径山派门下弟子在禅宗上有很深的造诣,被日本佛教界慕名邀请赴日传教,径山弟子在全国东渡日本寺僧中所占比例较大,据日本《云游足迹》记载,宋元时期,中国赴日弘教的僧人有27人,其中径山弟子8人。随着镰仓幕府的武士阶层掌握政权,为摆脱旧佛教势力对教权的控制,武士阶层需要寻求一种与皇家贵族没有牵涉、又适合武士阶层崇奉的新型佛教,中国禅宗正好是他们所要寻找的宗教门类。日本僧侣来中国求法,余杭径山是主要的目的地。庆元五年(1199,日本正治元年)日本律宗之祖俊芿禅师入宋求法,他首登径山,礼敬径山寺第30代住持蒙庵元聪禅师。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来华一般都到达江南,而当时杭州的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均是他们必到之处。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五山十刹图》现藏于日本,是由入宋的日本僧人巡游南宋五山十刹所作的全面实测图录,受到日本各大禅寺的珍重,明治四十四年(1911)画卷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径山寺当时位居五山之首,声名远扬,成为日本禅寺模仿的主要对象。《五山十刹图》中,径山寺名列榜首。

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与高僧义堂周信商量日本的五山十刹制度,曾有段对话:

义满:唐国亦有五山十刹否?

周信:日本五山十刹仿彼国也。

义满:唐五山位次?

周信:第一径山。

义满:径字亦如何?

周信:始山有两径,故亦曰双径。

义满:与金山同别?

周信:金山在扬子江中,与焦山并,屹立波中,皆名山,非五山也。盖日本韵响径金相近也。

义满:径山寺名?

周信:兴圣万寿禅寺。

义满:其次?

周信:灵隐景德禅寺、天童景德禅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育王山广利禅寺是也。(2)

径山寺自开山后,影响愈大,而获得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宋代名僧宗杲住持以后。宗杲(1089—1163),安徽宁国人,曾就学于曹洞宗门下,及临济宗文准禅师和克勤禅师,宋钦宗赐号“佛日大师”。南宋绍兴七年(1137),丞相张浚上奏于宋高宗,推荐高僧宗杲住持径山寺,于是宗杲由灵隐往径山主持法席。在宗杲的带领下,径山寺声名大振,僧众数量迅速增加。第二年,宗杲讲法,前来听法的僧众就多达1700人。由于人数众多,旧禅堂无法容纳,于是掀起了寺院扩建的高潮。三年之内,在寺的东面,凿山建千僧阁,作为僧人坐禅、起居的主要场所,规模庞大。

宗杲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喜正恶邪之志,与生俱生。”(3)宗杲住持径山寺时,宗风大振,士大夫参宗杲者极多。《续传灯录》卷三十二所列嗣法宗杲的居士,有侍郎张九成等。宗杲二度住持径山寺时,径山道俗皆大欢喜,四方学僧闻风而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赐号“大慧禅师”,次年宗杲圆寂,孝宗赐谥号普觉。宗杲在径山寺竭力倡导“看话禅”。所谓“看话”指的是参究话头,即指公案中禅师的答对,但不是对公案的解释分析,不是把公案当作死句读,而是作为活句领悟,从中觉悟宇宙、人生的本质,达到自信、自立、自悟。宗杲提倡“看话禅”,目的在于反对当时流行的文字禅和只管宁静、世事莫管的默照禅,力图恢复禅宗不假外求的自力佛教形象和关心现实社会生活的传统。这与宗杲忠君爱国的思想是紧密相关的。

径山寺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火灾。径山寺经宋庆元五年(1199)寺院大火后,重建工程随即展开。绍定五年(1232),高僧无准师范奉宋理宗之命住持径山,可是第二年径山寺就遭遇了一场大火,把寺院烧得干干净净。同年,宋理宗诏无准禅师觐见,禅师在慈明殿讲解佛法,理宗赐给禅师金襕僧伽黎和“佛鉴禅师”的称号,同时拨给银两帮助重建寺院。三年后,新寺落成,不过寺院又毁于大火。寺院被毁后,各方人士以及信众纷纷解囊相助。又过了几年,高大的佛寺庙宇又矗立起来了。再建的禅寺规模宏大,殿宇楼阁三千余楹,僧众达三千余人,四方僧侣云集。然而,径山寺自南宋宗杲之后,渐趋衰落,直到行端(1255—1341)担任住持,才重新隆盛。行端先后住持湖州资福寺,杭州中天竺寺、灵隐寺,径山寺,皇帝赐“佛日普照”号、“大护持师”玺书。行端住持径山寺二十年,其道德声望为朝野所推服,被誉为“再世宗杲”。其弟子众多,成为活跃在元末明初最大的一个禅派。但另一方面,入元之后,径山寺又曾三次遭遇火灾。特别在第三次火灾之后,径山寺受到极大的破坏,再也未能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至元末,由于兵火,寺院遭受严重损毁,荒废颓败。尽管如此,因弟子众多且活跃径山寺在明代成为海内禅宗首刹。径山寺宗杲的五传弟子笑隐大䜣是元末著名高僧,大䜣的弟子季潭宗泐在明代颇为活跃,为径山寺增加了许多光彩。明洪武十年(1377),宗泐奉诏与如玘等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三经,颁行全国,后又掌管全国佛教事务。明正德六年(1511),僧人们把径山的“十方住持制”改为“分房制”,寺院从此一蹶不振。明代中叶以后,径山寺日渐衰微。清时偶有重建,但都规模较小。清康熙帝南巡时还曾赐额“香云禅寺”,但辉煌早已不再。

寺院景观

径山寺在径山顶上,登山入寺,沿着盘旋的山路,峰回路转,一路风景,绿意葱茏。由于山路较陡,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观音圣诞、出家和成道日,香客众多,整个山路实行交通管制。寺院较有特色的是入口处,从“入不二门”沿着寺院外墙和山坡之间的小路,便转入径山寺的入口处。入口门上镌刻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癸酉年(1993)书写的“径山万寿禅寺”。径山寺属于山林寺院,寺外风景绝佳。迎着寺门,即为宽大九龙照壁,形成禅意空间。绕过照壁,就可见美丽的径山风光。进入寺中,左右两边是钟楼、鼓楼。沿着寺门的中轴线前行,一座天王殿赫然在目,殿中供奉弥勒佛和武将韦陀,两边是四大天王像。出天王殿,中轴线两边坐落着客堂和祖堂。然后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主殿。在佛教中,因佛陀具备十力,无有畏惧,故称“大雄”。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大雄宝殿所供奉的佛陀、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是禅宗的表法。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皆默然无措,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即此佛心印证;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二祖为阿难尊者,二十八代为达摩祖师,传至径山大慧禅师,已经是四十九代。径山历代百余位祖师,多以法脉传承有序。

径山寺由于地处山顶,可利用平地面积较小。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祖堂组成四合院落空间并不大。客堂有时会登出径山禅寺启建水陆法会公告:“一时千载,盛世启建水陆会;群灵有幸,欣逢无遮法筵开。欢迎十方信众:具诚随喜,共沾法益!径山禅寺,千年祖师道场,龙天护佑,法脉薪传。值此古刹重兴之殊胜因缘,启建水陆法会,为信众祈福消灾,报恩超度,以期冥阳两利,福慧双增。径山禅寺水陆法会历时七天,延请六和僧众共百余位大德法师,引领四众广设七坛,祈愿世界和平、国运昌隆,檀越信众消灾免难、延寿增福,历代先王宗亲超升净土,并回向十方法界众生同证菩提,共成佛果!”

寺院大殿后有古龙井,传说为法钦结庵处。据《余杭县旧志》记载,唐代宗(763—779)在位年间,高僧法钦来径山脚下,据石床危坐,见一老叟来拜,自称天目老龙,曰:“自师到此,知必久居,吾所属都不能安息,愿避让归天目山,此山作大师住锡之所。”于是引法钦上五峰之间,指一湫说:“我去以后,此湫必将干涸。”语音刚落,风雨大作,老龙不见,此湫已涨为平陆,只存一穴。现径山寺后有洞穴,法钦于此结庵定居,那洞穴便是著名的龙井。(4)

径山寺外山坡上面是原钟楼旧址,钟楼原有的大钟铸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属径山万寿禅寺法器中的重器。钟铸成后同时建楼悬挂此钟,用于佛事击奏及朝暮诵经伴奏,其声音洪亮庄重,声震峡谷,回响数十里。钟高2.9米,口径1.8米,口厚0.18米,测重约9500公斤,堪称江南禅林第一古钟。钟因寺而知名,寺因钟而增辉。1949年以来,径山寺因年久失修倾圮,余杭县人民政府曾一度拨款维修钟楼,并于1963年6月24日重新公布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该寺在1990年2月18日遭游人烟蒂之祸,楼焚钟废。余杭县人民政府为了保留遗迹,于当年十月拨款改建单檐钟楼,存此残钟,以供瞻念。

径山寺外的径山古道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全程2850米。第一道人文景观为福岛庆道长老功德碑(径山不灭禅)和新筑的道渊亭。功德碑上书:

福岛庆道长老(1933—2011)。千年径山寺,独揽五山禅胜概。大宋佛鉴禅师于凌霄峰顶高登猊座,东瀛圣一国师涉鲸波而至,不辜径山竹篦,抖落六道情识,开基东福名蓝,传延法灯至今。八百载祖庭荣衰更替,一念顷本心横贯古今。年值一九八四,日本东福寺住持福岛庆道长老,履继圣一求法之路,首度登临径山祖庭,目睹残迹萧索,心生佛土庄严,遂聚东瀛禅众之愿,协力祖庭恢复之盛举。二十余载光阴,二十余次登临,福岛长老于径山之深心,无异于昔日圣一国师板渡酬恩之举。人事古往今来,信有不生不灭,于此信心坚固,径山法灯遍传。值此径山禅寺纪念中兴大慧禅师圆寂八百五十周年之际,日本东福寺派禅众前来朝谒特立此碑,以彰福岛长老恢复祖庭之功绩,以励天下禅众重兴径山之愿行。

道渊亭中有无准禅师及其日本弟子圆尔辨圆两位高僧横坐的石像。亭左边立有一石柱,刻有“亘古五峰宗五岳”,右边石碑刻着无准禅师及其日本弟子圆尔辨圆简介。无准禅师(1177—1249),四川梓潼人,曾住持径山寺,是宋代佛教界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天下第一等宗师”。宋理宗因其禅法简明直接、有补圣治,特御赐“佛鉴禅师”之号。无准禅师在理学思想及书画艺术等方面颇有造诣。同时,他更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日本嗣法弟子众多,法系繁盛,影响了整个日本禅宗史。

圆尔辨圆(1202—1280),日本静冈人,曾入宋求法,拜无准禅师为师,精勤参学六年,在无准禅师的一次竹篾抽打下得以开悟。归国后创立日本东福寺,并被天皇御封为“圣一国师”。宋代临济禅法,禅寺清规,儒禅一致的宋学以及径山寺茶种、制茶工艺,皆因无准禅师与圆尔辨圆的法脉因缘而得以在日本传播发扬。径山寺及无准禅师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沿着古道继续前行,就可见南宋孝宗皇帝的御碑亭,宋孝宗于乾道二年(1166)游径山时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以赐,宋嘉泰三年(1203)用太湖石镌刻立于原含辉亭,四周绘刻龙纹,碑阴有宋楼钥书“重修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碑记”。此碑通高5.3米,碑身高3.26米,宽1.04米,厚约0.4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宋代重要的文化遗产。

再向前行有一处古迹为东坡洗砚池,并立有碑亭,说明径山寺和苏东坡的一段佛缘。宋代熙宁及元祐年间,东坡居士两度任职杭州,多次游历径山且向径山祖师参禅叩问,以期明心见性。苏轼登径山,在《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诗中有言:“呼来径山下,试与洗尘雾。……肯将红尘脚,暂着白云屦。”在《再游径山》诗中又言:“嗟我昏顽晚闻道,与世龃龉空多学。……此生更得几回来,从今有暇无辞数。”

东坡洗砚池旁立有碑亭一座,附近有径山堂上第三十四代佛鉴无准师范禅师之塔,山间旌幡迎风,灵塔显得更加庄重,瞻仰者莫不肃然起敬。

沿着古道继续前行,是一座望江亭,立于山之高处,有一览众山小之气概。继续绕道上山,经过径山寺几座高僧灵塔,便到达径山一处山顶,满是茶园,风力极大。径山寺法师常于山顶巨石坐禅、读经,聆听山林天籁。

下山路上只见新建的禅堂,仿宋代建筑,尤其是火焰形窗,颇有古意。禅堂旁立有石碑,上刻:“纪念径山开山一千二百七十周年,慧焰薪传。”新建禅堂附近是观音殿及僧寮馆舍。一路回转进入寺中后院,我们便完成了径山及径山寺佛教文化之旅。

径山茶

据明嘉靖《余杭县志》记载:“钦师尝手植茶数珠,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钦师即法钦禅师,他于唐天宝元年(742)来径山时开始种茶,径山茶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径山寺把佛教和茶紧紧联系在一起,推崇禅茶一味,造就了径山禅茶。据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唐国史补》等记载,唐代有名茶50余种,径山茶是其中之一。法钦禅师“结茅宴坐荒山颠”,为径山开创“其味鲜芳,特异他产”的优质名茶奠定了基础。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种茶,初为供佛,后用以奉客。奉客饮茶有专门的仪式和茶具,名曰“茶宴”。茶宴的专门仪式是献茶、闻香、观色、尝味、论茶、交谈。古时径山茶宴还形成鉴评茶叶的方法,称为斗茶。有时用开水冲泡粉末茶研制饮用,称为点茶法。径山寺的饮茶活动别具一格,在宋时就有独特仪式,即由僧人、施主、香客共同参加的茶宴,并同时进行品尝鉴评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后又按《禅苑清规》中的茶礼,把茶宴仪式规范化,讲究庄重典雅。径山的种茶、制茶、茶宴仪式随着佛教的东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如径山弟子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时不仅学习佛学,也学习种茶、制茶等技艺。他回国时从径山带去茶树种子,播种在静冈县安倍郡,后又仿照径山的制茶方法生产出日本碾茶,先称安倍茶,后改名本山茶。圆尔从径山回国时还带去了载有茶礼的《禅苑清规》一卷,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就有仿照径山茶宴仪式的茶礼,定为全寺僧侣务必遵守的生活规范之一。

佛教理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津。佛教坐禅,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茶中富含的营养成分,又有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符合佛教提倡的生活方式,故茶叶成为佛教的神物。清嘉庆《余杭县志》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山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径山的主峰)尤其不可多得。”径山茶在宋、元时代与杭州西湖龙井茶、天目青顶茶(被誉为“龙井天目”)齐名,位在“六品”之列。

陆羽对径山茶曾做过两次考察。据陆羽研究会专家学者考证,唐上元元年(760),陆羽“南避胡尘”,游抵余杭,初隐苎山,自称桑苎翁,著《茶记》一卷。不久后一顾径山。唐宝应二年(763)春,他第二次到杭州,登径山、徙双溪考察茶事,寓居将军山北麓清泉左近,在此挹泉烹茶。后人把此清泉叫作“陆羽亭”,以示对陆羽的纪念。

法钦受其师指引,在径山开悟,结庵弘法,成为径山寺开山祖师。名僧大慧宗杲任径山住持,大振临济宗风,在禅修方法上革新,提出看话禅。径山寺作为临济禅门,龙象辈出,远播日本,成为日本临济宗祖庭。南宋时期径山寺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中心,名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寺曾历经八次毁建、二次大修,1949年后,径山寺因年久逐渐倾颓,“文革”中进一步遭受破坏。目前,径山寺正在重建,定能恢复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鼓楼、钟楼

赵朴初题额“径山万寿禅寺”山门

御碑亭 南宋孝宗题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雨中道渊亭

东坡洗砚池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