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统计制度变迁
- 郭建军 马丹 黎春 董春 张红历编著
- 1248字
- 2021-02-08 17:58:56
第六节 小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随着国家统计局的成立,工业统计处、农业统计处、贸易统计处、基本建设统计处、交通统计处等10个部门随之设立,部门专业统计便由此开始。
我国工业统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围绕工业产品产量、生产能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业企业资金来源和占用等内容展开。随着统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工业统计中针对私营、国营、合作社营等工业企业的主要统计指标更加具体化、精细化。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的编制工作,以不变价工业总产值来真实反映工业生产总量的变动情况,以满足各级政府和企业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需要。工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及工业统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统计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后备力量。
新中国的农业统计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统计内容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单一的农业生产统计逐步发展为农业合作化以后的农业经济统计,统计内容得到大大丰富。农村统计调查方法从一开始的划类选点,发展为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使得农业统计的调查方法逐步多样化、科学化。这一时期的农业统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为今后的农业统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基本建设统计,是在国家成立之初经济亟待复苏,为了解和检查基本建设的效率,进而适应各级政府对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在第一个5年计划时,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基本建设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和一系列以投资总额统计为中心的统计指标。在“大跃进”时期,基本建设报表泛滥,数据失实;在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基本建设统计的内容才逐步发展起来,统计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但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本建设统计工作停止。1977年,全国基本建设统计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了此前基本建设统计的工作历程与经验,并为1978年后基本建设统计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新中国商业统计,始于1950年中央贸易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第一个商业统计制度。1952年我国先后设立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等,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国营商业管理体制,商业经济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各种门类的国营商业系统,全国的商业统计工作制度初步建立。1956年,资本主义商业被挤出市场,形成了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72年之后,我国统计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国家重点生产建设逐渐正常运行,各项管理体制重新进行了调整,商业统计工作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
新中国交通邮电统计反映了我国各交通道路、通信邮电等的运行情况。交通邮电统计工作起步于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交通统计会议。随后通过设立交通统计机构,制定并不断修订运输工具管理系统、货物运输的统计分类、统计范围及统计口径等规定,交通邮电统计制度得以逐步完善。这段时期交通邮电统计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专业统计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