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徐志摩

2008年的初春,京都的街头犹是十分寒冷。京大图书馆总馆的书库照例是不开暖气的,冷色的日光灯下,尤显清冷。我要编《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所以遍访日本各图书馆,逐册翻阅,以之为据。京大总馆所藏汉籍中的戏曲书籍,数量上远不如文学部所藏,也无特别珍贵之物。大略以朝川善庵( 1781~1849,江户时代后期儒者)旧藏的《西厢记》最为可喜,因为它可能是朝川所译《西厢记》的底本,日本学者也未曾留意于此。检核完成后,我顺着高高的书架,漫无目标,一排排地浏览书脊,忽然,一函《寐叟题跋》 (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跃入眼帘,寐叟为沈曾植晚年所用的号,此老学问,在清末民初颇有盛名,然著述其实无多。遂信手抽出,随意一阅,发现扉页有一则题跋,观其署名,居然是徐志摩! 因喜不自胜,遂摄得书影以归。

而今归国转眼已近十载,近日检出照片把玩,觉可作一小文介绍。因录其文如下:

尘世匆匆,相逢不易。年来每与仲述相见,谈必彻旦,而犹未厌。去冬在北平,在八里台,絮语连朝。晨起出户,冰雪嶙峋,辄与相视而笑。此景固未易忘。仲述此来,偕游不畅,谈亦不尽意。西湖之约,不知何日乃能复践,岂胜枨触。濒行,无以为旅途之赆,因检案头《寐叟题跋》次集奉贻,以为纪念。愿各努力,长毋相忘。

徐志摩题跋

十八年六月十一日早三时,志摩。[钤“志摩”朱印]

这是1929年夏天的故事。诗人因友人离去,取书以赠,略加点染,情趣盎然,宛如一则明人小品。我请学生徐巧越为我代检《徐志摩全集》《徐志摩:年谱与评述》等,未见收录。想是远渡东瀛,杂厕于书库,故无人能知。

检“仲述”,知为张彭春之字,系南开大学创立者张伯苓之弟,行九,人称“九先生” 。张彭春生于1892年,是南开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与梅贻琦同班。 1910年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71人同船赴美。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于1916年回国。他在美国读书,课余的兴趣便是研究戏剧,也写作戏剧。最喜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称易卜生使他这个学哲学的年轻人爱戏剧胜于爱哲学。归国后,在南开任教,任新剧团副团长,导演了在美所写的剧本《醒》。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曾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但张彭春此剧的发表,实较胡作早3年。洪深于1922年留美归来,始从事戏剧导演,或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导演”,实际上张彭春导演话剧,较洪深要早6年。

1919年南开大学创立,张彭春则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杜威,与胡适同门。 1922年,毕业回国。次年9月,迁居北平,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同年11月,次女降生。以所敬仰的诗人泰戈尔著有诗集《新月集》,取名“新月”。当时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文友筹备组织文学社,社名尚未确定。张彭春便把女儿“新月”这个名字推荐给朋友们,大家欣然接受,“新月社”由此诞生。

张彭春本人并没有参加新月社,但与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是好朋友,与徐志摩更是亲密。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任翻译。泰戈尔于5月8日在北平度过其64岁的生日。新月社为了给泰戈尔祝贺,用英语排演了泰戈尔的话剧《齐德拉》,导演便是张彭春。演出结束,徐志摩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几个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热心,真在行人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有张仲述一个。”

徐志摩,1896年生,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邀请梁启超做证婚人,梁先是拒绝,后经胡适与张彭春说情,乃允。事后,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说:“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胡适之、张彭春苦苦为他说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情。”于此也可见张与徐的交情。

1928年12月25日晚,徐志摩在南开大学讲演,畅谈游历英美日印诸国的观感,即是出于张彭春的邀请。此外,张彭春曾经委托徐志摩为南开大学图书馆购买新月书店出版的诗歌与戏剧类书籍,至1929年底,已经购买了一百多种。

1929年,徐志摩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他在家书中曾说到:“儿本定今日一早去苏州女子中学讲演,惟(张)彭春今日由津到申,即转轮去美,必须一见,故又临时发电改期明日。……十二月十六日。”

张彭春在1929年底从上海坐轮船赴美。次年2月16日,以总导演身份同梅兰芳剧团赴纽约百老汇49街剧院举行首演。演出前,张彭春身着燕尾服,以流利的英语向美国观众讲解中国人的演剧观念和中国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故梅兰芳赴美演出得以成功,张彭春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彭春此行,曾在芝加哥大学作中国哲学、中国文艺讲座。次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1932年1月,才回到南开继续任教。而他的挚友徐志摩,已经在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

此一题跋撰于1929年6月11日,两人一南一北,诚如志摩所说,“尘世匆匆,相逢不易”。每次相见,畅谈彻旦,而犹未厌。此跋书写的时间是在凌晨三点,亦可以为证。

此书于1959年12月23日入藏京都大学图书馆,目录页框右钤有朱印,内填“铃鹿三七寄赠” 。铃鹿三七( 1888~1967) ,查京大书目,知其编有《异本今昔物语抄》 (自印本,1920)、《勅板集影》 (小林写真制版所,1930) 、《句集吐根未》 (人文书院,1939)、《现存藏书印谱》 (自印本,1959)等。唯知年长于张彭春四岁,二人是否有所交集,不详。

张彭春从1940年起,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 194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 1947年7月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 1948 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后定居美国。 1957年7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

只是不知道这部书,从徐志摩送给张彭春之后,经历怎样的曲折到了日本人铃鹿三七手中,最后又存身于京大书库,悄无声息。而历八十年后,笔者于无意中得以见之,揭此跋文,并检索得诸人故事如上。或则冥冥中有数存乎?

原载《南方周末》2017年4月13日。

此文完成后,我向日本学者请教铃鹿三七的信息,早稻田大学博士班的中村优花同学给了一些新的线索:

铃鹿三七(1888~1967),出身于著名神道派卜部神道家的一族,是神道研究者、和歌人铃鹿连胤的曾孙。他毕业于京都大学国文学系,曾在皇学馆任教授,被称作是关西书志学的开拓者,文献学相关著作很多。他的夫人是爱媛大学原图书馆长井手淳二郎的妹妹,所以在他1967年去世以后,藏书都捐给了爱媛大学图书馆,设有“铃鹿文库”。

1959年,与《寐叟题跋》二集一起赠予京都大学图书馆的,还有《宋搨云麾李思训碑》和《诸寺缘起集》两种。当时,铃鹿三七在巴黎圣母院清心女子大学任教授。

由此可知,铃鹿三七在1950年代活跃于西方汉学界。张彭春于1950年代移居美国,1957年去世。显然,此函有徐志摩题跋的《寐叟题跋》,张彭春始终带在身边,盖睹物如见故友,直到在美国新泽西州去世,然后散出,为铃鹿氏所获,转辗归于京都大学。于此亦可见张彭春对老友之情,终身未曾忘记。

尘世匆匆,相逢不易。信然。

又,本文在《南方周末》刊出时,所录徐氏之跋,“因检案头”误录作“因捻案头”,蒙徐俊兄指出,识此以作纠正。

2017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