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人的量子态和量子思维:女儿媳妇二象性

人的波粒二象性,典型地表现在人的心理的不可预测和言行的“非理性”。对类似情景的把握,常常有“似近还远”的感觉。当人入夜时,你如果拼命告诫自己不要睡着,结果常常不由自主地睡着了;而如果要自己少胡思乱想、尽快睡着,结果常常就是睡不着了。这种人的量子态、不确定、测不准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八十年来,人们从最初认为量子只用来描述微观世界,如分子、原子中的各种运动行为,到开始接受,在物质层面,生命是量子和经典交界共管区的神奇。可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的意识和思维具有量子性。其实早在1950年,物理学家玻姆发现了量子过程和人的思想过程极为相似。如果过去人们误解人具有经典思维特征,即分割、精确、机械、惯性等,而现在则有更多的实验证明或者揭示,人更具有量子思维特点:测不准、叠加、纠缠、跳跃的言行情绪状态。

人们在思考、犹豫、推理、决策或做梦时,并非是单纯的理性或者感性,遵从的并非传统逻辑和经典理性规则,而是奇特怪诞的量子逻辑法则。我们脑中发生的这一切的本质是量子机制。在量子世界中,事物并非完美确定,而是互相纠缠、彼此难分、摇摆不定、相互重叠。2015年12月,欧洲第一科学人文杂志《新发现》中文版专辑报道了量子思维及其在此之前的实验研究进展。

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量子态的!比如,人类词语的含义取决于使用场景,并不仅仅取决于原词义,就是典型的纠缠。人是量子化的,不会像肉一样有一斤肉、1.6斤肉……那样的存在;人只能是一个人、两人……不存在2.5个人,必须是整数或者倍数的存在;人是以父子兄弟、母女姐妹、夫妻亲友、上下层级、左右同僚等多重角色的同时存在并重叠,具体以什么显性面目出现,取决于环境、状态以及和谁在一起,并且角色与角色之间常有重叠纠缠测不准,而且经常切换、甚至瞬间切换。与此同时人们还在高涨、昂扬、兴奋、乐观、平和、低沉、抑郁、绝望等不同的情绪的展现间,在能量层级间进行上下左右的量子式的激发跃迁。

量子思维的观点,并不假定大脑是否为量子计算机,大脑灰质是否为量子态,神经元的生物学机制是否为量子……,而是阐明认知现象符合量子原理。用了该原理,将一些过去神秘而变幻不定的精神状态视为量子态后,许多关系会明晰有条理,从而引导人们重新思考每个人的思维方式。

传统经典思维认为,人的想法总是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具有惯性,决策只是阅读这种状态。而量子思维认为,人的想法处于不确定状态,具有跳跃性,是几种观点的叠加。在决策判断中,这些多观点不确定的状态坍塌为一种意见。经典模型仅仅是量子模型的一个特例,如两可之间的犹豫不决到最终确定。

人们的认知过程,无论语言、知觉、学习、判断、记忆等这些思维都采用量子法则运行。之所以人脑采用这样不同于通常逻辑的思维,是因为这基于个人极其有限的认知资源提供回答无限多问题的可能性。这种思维更高效,其在叠加态的基础上展开思考,能进行大量平行的计算。

所以,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把量子力学看作原子、电子的科学。他们认为,量子理论不是一种关于世界深层的理论,解释事物性质的理论,而是关于世界表象的理论,是关于被观察事物与观察工具发生关系而产生现象的理论,提醒人们现实和表象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

量子力学阐述“世界是跳跃发展的、非惯性的、互动而测不准的、有多种可能的、概率性的”规则,在细微至无形的世界,发挥着具有主导作用,这些量子规则通过直接影响宏观的有形的世界,或者通过人的思维量子性而间接影响宏观有形的世界,甚至社会形态。

量子思维可给人们以新想法、新动力、新价值观,并让人们提出新的问题,重视自发性,重新认识自我,尊重多样化,使人在困难面前不气馁,懂得谦卑,富有共情力,有很强使命感。这些特点可以成为原则,以此可以建立起对自我的新调控系统,对外界的新治理体系。

量子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或叫审辩式思维,有很大的交集、重叠和相似之处。锻炼批判性思维,或审辩式思维,最简单的方式是熟悉量子思维。这些思维都扎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是西方分析性思维和东方整体性思维的综合集成。

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相同的观测事实,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个体兴趣或者能力偏好,采用多种不同的思想理念或者概念体系做出多种不同解释,进而建立不同的、不被现象所迷惑的判断理论。

量子状态呈现的是:测不准、叠加、纠缠、跳跃,一切并非完美确定,而是纠缠不清、亦此亦彼、摇摆不定、相互重叠。我认为,人对他人品行的测量和评价,最典型地反映了人思维的量子特性,因为这种评价是一种基于关系、基于角色及其变化的对象评价。即对于一个观察世界的人而言,完全的世界真相是所有一切实体(包括观察者本身)和实体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即在观察者眼中,世界=观察者+被观察者1+被观察者2+……+各种相互关系。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人的量子态和量子思维,我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进行女性表现的众人评价,简称“女儿媳妇二象性”,来举例说明人的量子思维特点和状态。

让一个成年女性停留在一密闭的观察室内,当社交圈、人际关系圈的人们分别推开房门看到她后,请对该女性的表现进行真实而直率的评价,结果会有一定的方向性,但将会是五花八门,相互评价的误差将会非常地大,与用尺子测量桌子的精度相比,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如当某人推开观察室,发现被观察对象是自己的女儿,而观察对象发现前来的是她的妈妈,可以想见她妈妈对女儿的评价将是:我女儿很好、很贴心,尽管有些小毛病,当然那是人之常情……

当某人推开观察室,发现被观察对象是自己的儿媳妇,而观察对象发现前来的是她的婆婆,可以想见她婆婆对儿媳妇的评价很可能是:我儿媳妇不怎么好、缺点很多,比不上我女儿,配不上我儿……

当下属推开观察室,看见她后,会评价:这是一个霸道的领导……当领导推开观察室,看见她后,会评价:这是勤勤恳恳、办事可靠的下属……当朋友推开观察室,看见她后,会评价:这是可信赖的闺蜜……当仇敌推开观察室,看见她后,会评价:这是不共戴天的对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图3. 图解分析人的认知量子态和量子思维,例解女儿媳妇二象性

所有的观察者,都是在见到观察对象后,确认了和观察对象的人际关系后,才能给出了各自的评价。很显然,这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个人表现评价,而且,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剔除关系的人际评价。同样,在推门观察该女性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本身都是“自由的”、多方向性的,都具有各种角色可能性,而一旦相互见面后,各自各种角色可能性就均不再存在,各自相互只存在一种确定性的角色,进而给出评价。此时,就相当于本来具有各种可能性的量子波函数,因为观测微扰而崩塌成确定的经典现实。

可是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加权来自不同人的评价呢?此时,人们就难以简单地回答这个“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用精确唯一正确答案的经典思维方式无法给予全面的回答。而量子思维就能揭示不同的人不同的评价,典型呈现了思维中的状态或者角色的叠加、相互关系的纠缠、好坏远近的测不准。这一事例同样揭示了人的思考和认知的量子状态特性。

人的不同感触器官,以量子或者经典的方式感知世界:双眼中的色素,受光子激发使得色素的电子进入色素激发态,经过复杂的过程(波长分布的加和),最终给出世界的宏观影像,这明显是一个近似量子的过程;鼻子双孔吸入蒸发的分子,分子价键的不同振动与味觉受体的价键发生同频共振,进而展现出宏观气味(频率分布的加和),显然这又是一个近似量子过程;人的味蕾感知酸甜苦辣,是因为对象分子与味蕾上的对应分子基团发生了分子识别,给出了不同的生理信号响应(结合自由能分布的加和),这分子识别也是近似量子过程。可是,人的双耳能够听到声音,这样的声音是典型的经典波动,音速大约300米/秒,显然这是一个经典过程;双手、双脚感知世界表观上也是经典过程。

图4. 人的不同感触器官在感知世界上的差异性

游走在量子认知与经典认知交接区域的人类,以极其复杂交错叠加的方式,感知着世界,并进而改变世界。在描述世界上,经典与量子有很大的差异;经典时代的科普观点:世界竟然如此简单,容易透彻理解;量子时代的科普观点:世界超乎想象的复杂,无法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