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7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4060字
- 2021-03-29 04:21:31
二、天津滨海新区
图2.2 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完成国内首单空客A380 融资租赁引进业务
(一)2016年发展成效
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6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2亿元,增长10.8%;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400 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8 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9亿元,增长9.6%;商品销售总额17150亿元,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0亿元,增长0.3%;实际利用外资71 亿美元,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1150亿元,增长15%;外贸出口285亿美元,下降12%。
2.创新创业加快推进
在自贸区聚集效应的推动下,新区新增市场主体30283户,注册资金8126.6亿元,增长13%和56%。创新创业有序推进,建成各类众创空间48家,聚集创新创业企业1068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441家,累计26477家。中心商务区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已有超过70家在京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在商务区设立了100 多家各类机构,阿里云+优客工场天津项目以及国安创客天津中心进入试运营阶段。
3.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营利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36%左右。金融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长15%。航运物流平稳运行,天津港货物吞吐量5073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334万TEU,分别增长2.9%和4.1%;机场旅客吞吐量1554.6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1 万吨,分别增长18.8%和6.2%。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迅速,新增亿元楼宇7座,总部企业达400余家。
4.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9.9%,占全区投资的87.6%。一汽大众华北生产基地、统一生产基地、万达广场等364 个项目开工建设;东疆金融贸易中心、海星广场等200个项目竣工;在建项目约900个,总投资规模近8000亿元。中国能源工程、宝能控股、比亚迪新能源等1300个项目签约落户,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
5.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建设加快
与北科建联手打造中加低碳示范区,建设国际低碳科技创新及国际化教育培训等功能载体。吸引国电鲁能、新兴际华等来生态城建设产业园区和城市综合体。积极打造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培训基地和“市长班”培训基地。
(二)体制机制创新进展
1.电子市民中心建设工作完成阶段性目标
“电子市民中心”是落实国家“互联网+政府服务”开展信息惠民总体要求,方便市民企业足不出户便捷办事的重大改革创新。全力推进电子市民中心建设,以部门权责清单为基础梳理政府服务事项,实现民政、人社、卫计、教体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开发完成“i滨海”系统和通用办件和绩效考核系统,创新设立“综合一窗”,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一期系统已于年底前上线试运行。
2.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
坚持把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贯穿于加快开发开放全过程,主动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开展与京冀地区合作。1021个来自北京的项目签约及注册,注册资本总额1354 亿元。与北京市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河北省合作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开通运营,启动天津港“一港八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天津港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统筹港口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生产组织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等,形成天津港整体比较优势和服务辐射能力,促进天津口岸与25个内陆无水港一体化发展。
3.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推进
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示范运营区,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打造中船重工金融资本总部。成功运营天津第一家法人银行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天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天交所正式设立自贸创新板,为自贸区内优秀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正式揭牌。
4.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民生租赁与中国外运长航签约开展海上风电安装船进口保税租赁业务。首家金融租赁公司总部中铁建金租落户东疆并入区办公。中铁装备入区开展进境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首个海铁联运的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开通运营。天津市首单跨境电商全流程实单操作在东疆完成。自贸区效应释放,自贸试验区151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施,三个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2159 户,注册资金5300 亿元,增长50%以上。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超过800个,实际利用内资项目超过1000个。
5.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
首推“创新创业通票”制度,建立综合服务平台,集聚了路浩科技、中企鸿阳等一批优质服务机构。实行政策预兑现创新模式,支持今日头条、奇思科技等北京企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单位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领域开展合作,推进飞腾CPU芯片等重点研发项目。建成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小巨人企业11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60家。中国驰名商标31件,天津市名牌产品161个。
6.社会领域改革创新效果明显
“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0个重点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其中33个项目竣工。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天津一中滨海学校和南开中学生态城学校投入运营,耀华中学滨海学校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第一、第二老年养护院及一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相继建成,第三老年养护院、汉沽河西托老所启动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职工五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新开提升公交线路23条,新建公交中途站50对。
(三)2017年工作展望
1.建设电子市民中心,打造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平台
构建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制定政务服务清单和标准化操作规程,构建群众和企业“一号”认证体系,开发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民服务系统,实现政府各类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运行。构建服务于民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高效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法人和个人基础数据库,推进跨部门电子证照库建设,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切实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公正高效的智能监管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完善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形成“宽进、严管、重罚”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2.实施“加减乘除”战略,探索从产业端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法),创新驱动动力转换(乘法),逐步去除低效产能(除法),在产业领域率先形成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组合拳”“连环计”。推动传统产业合理布局、转型升级,推进石化产业在南港集聚,探索产业布局调整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共赢路径。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培植产业联盟,提升产业聚集度和产业链黏性,探索有效应对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冲击的产业固本之策。
3.建设“精明城市”,探索宜居城市发展新路径
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将资源利用与城市开发有机结合,科学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示范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鼓励有能力在新区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外来人员举家落户,同等享受教育、就业、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和服务资源下沉,完善社情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加强街镇、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
4.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推动中心商务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加强引进和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建立创新创业联盟,培育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重点发展跨境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重点引进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办经济实体,支持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完善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重点科研院所、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开放共享机制。
5.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建设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绿色设计、采购、制造、消费、回收和再制造,形成绿色标准体系,打造国际绿色商品交易中心。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加快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经验做法。与京冀及周边地区建立水污染防治上下游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做好流域、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推动建立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水环境协同治理。以节水、节地为重点,推动全社会资源节约,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新机制,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立循环型全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6.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滨海新区产业加快向中高端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推进开放式技术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再造,探索放宽对“互联网+”以及其他融合性产业的准入限制。完善股权激励、收益分配、科研经费使用等创新激励机制,赋予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保障创新成果,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收益,推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
7.建设国际航运核心区,探索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新模式
强化港产联动。推动天津港向自由贸易港、集装箱港、商港、邮轮母港等高层次港口转型。推进港口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探索在货物流通、人员流动、资金流转等方面建立“区港绿色通道”。建设港城分离的集疏运体系。推动港城在功能上互动支撑,建设集疏港货运铁路环线,提升港口公路集疏运能力,加强运输车辆管理,降低交通成本。发展海洋化工、海洋油气开采等产业。以临港经济区为重点培育壮大海工装备、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扶持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科技型涉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