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说法

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audio-oral),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教学法专家和语言教师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又将听说法称为口语法、结构法、语言学法、句型法、耳口法等[1]

(一)听说法的历史背景

20世纪4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急需大批的外语人才应付外交、外贸、科技等领域的各种活动。在这之前美国的外语教育主要沿袭了语法翻译法的传统,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语法讲解和翻译上,并不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外语人才,因此改革外语教学的呼声很高,当时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提出把战时的外语教学方法运用到学校外语教学中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全面参战,大批派往各国的青年军人需要进行外语强化训练,于是军队设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进行培训。当时的外语教学具有两大特点,集中速成教学和采用听说法进行训练。在短期内为军队培养了大批外语口语人才。

战时的外语教学成果启发了语言教学的专家们,他们决定把战时军队的语言训练方法搬进大学,由此逐渐形成了听说法。

(二)听说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1.弗里斯(C.C.Fries)

美国人,语言学家及外语教学法家。著有《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句型操练》(English Pattern Practice)、《美国英语教科书》(American English Series)等多种专著和教材。他提倡口语法(Oral approach),在密歇根大学创办了英语研究所,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编写了许多颇有实践价值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拉多(R.Lado)

美国人,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著有《语言教学和科学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Approach)。这部著名的理论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口语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听说法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如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等,“他们研究本来没有文字记录的美洲印第安语,采用实地调查(field work)的方法和特别适合所研究的语言系统的术语。”[2]他们用这种研究方法对其他有文字的语言也进行描写与分析,发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不一致的地方。而前者虽然受到传统语法谴责,认为是不规范的,但却是活的语言,应该尊重这种语言事实。由此,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自身的结构特征,传统语法提出的“所有语言具有共同的语言结构”[3]的所谓普遍语法是不存在的。这种鲜明的语言理论对听说法提倡教学活的语言的原则有深刻的影响。

2.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听说法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刺激(S)——反应(R)。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可纳入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而斯金纳(B.F.Skinner)则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心理学称之为新行为主义。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看作是操练,而强化是操练条件作用的结果[5]。听说法重视机械性训练,强调重复和模仿,就是以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说作为其理论根据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接受了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活动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6],也就是说语言教学是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声音刺激和学习者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而对声音刺激的反复模仿,反复操练,就能变成新的语言习惯,说话时可以不自觉地、自动地运用所学的外语结构。

(四)听说法的基本原则

1.听说领先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人们的交际活动,主要依赖口语进行,因为言语有着书面语所没有的语调、节奏、重音等便于对方理解的语言手段。根据这个观点,他们主张外语学习应把有声语言放在首位,通过听说学会听说,由听说带动读写。听说领先的具体做法是:课堂教学按先听说、后读写的顺序进行;入门阶段必须先有一个时期的听说专门训练,然后再接触书面文字。这样,学习者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语言技能。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习惯的体系。这种习惯要依靠反复的刺激——反应过程培养起来的。母语的习得是养成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外语的学习是养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无论是母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因而,外语教学要让学习者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交谈等反复的实践练习上。布龙菲尔德的名言:“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他的方法是没有用处的。”就是听说法实践原则的最好注脚。

3.以句型为中心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描写的结果,发现句型是语言的基本结构。由于句型这种从无数句子归纳出来的句子模式,具有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放入情景之中还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而外语教学应以句型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语言技能的训练等都必须围绕句型这个中心在不同类型的语境中进行,通过反复操练句型来形成正确的类推。

4.排斥或限制母语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各种语言的词语在概念和词义方面很少完全对应,因而不适合用母语翻译来讲解词义,主张用直观、情景、上下文和目的语等多种手段直接释义。而且,他们认为翻译要依靠母语对目的语进行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转换,而过多地依赖母语,会妨碍学习者在目的语和思维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不利于外语学习。因而听说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排斥或限制母语,要求教师尽量用目的语教学,也要求学习者直接用外语来思维和表达。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初学外语的学习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容易用母语的语言结构代替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妨碍目的语的掌握和应用。为此,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出外语教学要在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找出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而差异越大,则困难越大,攻克这些难点,就能顺利地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因此,听说法把难点教学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教材的编写,练习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采用,都要尽力贯彻这个原则,使外语教学具有针对性。

6.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好习惯是通过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听说法根据这个原理,要求教师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刺激,学习者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语音、词汇、句型的教学,理解、模仿、表达的练习,都要力求正确,避免错误。一有错误,立即纠正,将出错的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养成学习者正确的语言习惯。

(五)听说法的教学过程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听说法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原则。听说法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特瓦德尔1958年在日本讲学时提出的听说法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认识、模仿、重复、交换、选择,即“五段学说”[7]。不过,一般运用得比较多的听说法教学基本程序为:口授语言材料→模仿记忆练习→句型练习→对话→读、写练习。

1.口授语言材料

教师利用实物、图片、手势、上下文、情景等展示语言材料(主要是句型)进行口授,将语音所表示的语言信息同意义联系起来。

2.模仿记忆练习

教师反复示范所教语言材料,学习者进行准确的模仿,如发现错误则及时纠正。学习者在模仿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不断重复,直到可以背诵,这是模仿和重复结合的模仿——记忆练习。

3.句型练习

句型练习是听说法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句型练习形式多样,主要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活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而做的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这类练习主要有替换(用同等作用的词替换句中某成分)、转述(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转换(肯定变疑问)、扩展(加修饰语扩展句子)、压缩(找出主干句)、合并(几个分句合成一个句子)等等。

4.对话

对话可以进行问答、完成句子等练习,还可以为主要句型提供一定的语境以及使用该句型的文化背景。

5.读、写练习

读,主要进行朗读语言材料(课文)的训练,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写,练习书面回答问题(在练习本上回答课文的问题),或读、写部分内容等。

(六)对听说法的评价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全盛于60年代的听说法,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听说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它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当时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加以运用,给外语教学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听说法的推行和实施,及时培养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大批外语(口语)人才。听说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外语教学状况。

(2)听说法重视听说训练,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建立起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的质量。

(3)把句型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利用对比的方法,确定外语学习的重点、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习语言的自然法则。

(4)伴随听说法的教学原则的贯彻,一大批听说法教材应运而生。最为著名的是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广播教材《英语九百句》。这是一套学习英语的优秀教材。此外,《英语成效》、《英语速成教程》(An Intensive Course in English)等教材也在各国广为使用,很有影响。

作为一定的社会时代的产物,听说法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一些历史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过分注意语言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材料的内容和意义。

(2)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活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导致学习者不善于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交际。

[1]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第9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R.R.K.哈特曼 F.C.斯托克著《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第9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 R.R.K.哈特曼 F.C.斯托克著《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第37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4] Kurt Pawlik& Mark R.Rosenzweig主编,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第13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Skinner,B.F.Verbal Behavior.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57.

[6]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Language, Henry Holt & Co., New York.

[7] W.F.Twaddell.Preface to the First-year Seminar Script,1958.Tokyo,ELEC,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