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13-2014)
- 俞可平
- 1739字
- 2021-03-27 00:06:53
五、“无缝对接”工作机制的主要成效
从大的范围来看,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的实行,首先解决了部门衔接难题。建立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实现了刑释解教人员从监所内教育到出监所接送,再到回籍帮扶的全程动态跟踪,信息自动流转。不但实现了信息上的衔接,还有效联通安置帮教工作的各部门,解决了各部门分散独立,工作衔接难,合力难形成的问题。其次解决了人员管控难题。过去,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时衔接不到位,盲目流入社会、情况不清、去向不明,难以开展后续的安置帮教工作。实行无缝对接后,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后有人接,困难有人帮,可以在第一时间保证他们与家庭、组织的有效衔接,有效杜绝了人员衔接环节上的漏洞。2012年,全省刑释解教人员接送率达99.12%。最后,解决了回归社会难题。回归社会的半年内,刑释解教人员面临重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找工作、谋生存等诸多问题,是重新违法犯罪的高发期。通过过渡性安置,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初期,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就业推荐、政策扶持,有效避免了刑释解教人员因贫、因困及失业导致的重新违犯罪问题。具体来说,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受益
三年多来,全省共计有43833名刑释解教人员受益于这项政策。3.8万余名刑释解教人员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各类企业招聘和自谋职业的刑释解教人员达48268名,金融机构为刑释解教人员累计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1亿元;全省建成过渡性安置基地186个,安置了4584名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刑释解教人员;2767名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低保、“五保”政策;1403名刑满、劳教期满时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且符合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按规定享受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刑释解教人员达91%。
2. 家庭受益
家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细胞,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单元,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组织,还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家庭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但对于刑释解教人员而言,他们的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回归家庭后整个家庭的生存问题成为刑释解教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引导,使他们能够自主自立,成为家庭收入的缔造者和贡献者,帮助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修复了破裂的亲情,促进了家庭关系的正常化。
3. 社会受益
施行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机制以来,全省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连续四年持续下降,由2009年的2.7%下降为2012年的1.51%。2009年到2012年,全省当年新增刑释解教人员总数增加了38.1%,但当年刑释解教人员中重新违法犯罪的人数不增反降,由2009年的200余人,下降为2012年的20余人。这些都说明无缝对接安置帮教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政府受益
最大限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2012年,全省就有2246名刑释解教人员利用自己在监所学到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经济能人。同时,回归人员的正常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帮教工作的副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效,首先是顺应安置帮教工作的客观规律。监所教育改造是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源头保障,地方安置帮教是教育改造的延续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两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无缝对接机制切实解决了两者的衔接问题,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果。其次,抓住了工作的重点。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前6个月,面临生存环境大改变、思想状态大起伏、行为模式大调整,是重新违法犯罪的高发期。在这一关键时期重点介入干预,符合刑释解教人员内心的需求,同时也是安置帮教工作最易取得成效的时期。再次,无缝对接安置帮教工作运行成本低廉。2009年以来,江西省、市两级财政每年划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的经费为2200万元左右,平均每个县(市、区)不到20万元,每名刑释解教人员不到1500元,远低于重新违法犯罪后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的监所关押成本,更不用说长期带来的社会和谐收益。最后,工作量化体系完善。信息化手段使得各项考核管理工作全面实现数字化,用真实数据反映工作、考核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