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生动 饶有情趣
析陈与义《雨晴》

赵齐平

作者介绍

赵齐平,四川崇州人。1951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5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直至1993年去世。生前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理事。著有《谈谈〈三国演义〉》《宋诗臆说》等。

推荐词

陈与义,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予开德府教授。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避难南奔,绍兴元年抵南宋首都临安。陈与义是高宗旧臣,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陈与义的诗早年注重光景,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经历了北宋灭亡后,他的诗学习杜甫,转变为风格雄浑沉郁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这首诗是他前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征。

天缺西南江面清,

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

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

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

卧看星河尽意明。

陈与义自政和七年(1117)入京,不时有“为官不救饥”(《年华》)的感喟,每值风雨阴晦,怅惋尤多。《雨中》诗说:“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连雨书事四首》诗中说:“九月逢连雨……客子不胜愁。”宣和五年(1123)他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题曰“雨晴”,表明“晴”是“雨”后之“晴”,其欣喜之意,不言而喻。

方才还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天外黑风吹海立”,雨横风狂,雷轰电掣,霎时便雨止风停,雷收电息。这一天气的急转,使诗人欢愉不已,立即抓住“晴”的景象着笔,以景写情。首联“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扣着题目“雨晴”,写“雨”后之“晴”。“天缺西南”,谓云散天开,因是远望,故先见西南方向露出青天一角,也说明不久前犹是阴云密布。这青天一角虽非全体,那晴光下照,却能与江水辉映,“天光云影共徘徊”,“江面”同时显得晶莹澄澈。其上“天缺西南”,其下则“江面清”。如若黑云翻墨,“江面”岂非一样昏暗浑浊?而“江面清”又是由于雨止片时,江水泥沙开始下沉,因而逐渐恢复明镜般的“清”色。“纤云不动小滩横”,还是上下兼写,但空间变化中,已包含时间的推移。由“天缺西南”,云开一幅,不觉青天整个呈露,只有一丝半缕白云,横留空际,这“晴”天的开朗,带来的是诗人心境的舒展,二句明丽的“晴”景写尽诗人的快意之情。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由首联的写远处转到写近处,范围从大到小。墙头有鹊鸣叫,“语鹊”二字描画出鹊鸟在雨后复能飞翔嬉戏、自由觅食的活泼跳跃之态。欧阳修《田家》诗有“林外鸣鸠春雨歇”之句,这“鸣鸠”亦如“语鹊”,是在互相欢呼和向诗人报道雨过天晴,而“语”字则较“鸣”字更能表现飞禽风雨经过时匿迹潜身,一旦云开日出即振羽躁动、乐不可支的神情。实际上写鹊乃是写人的陪衬,鹊鸟为“雨晴”而“语”,不正如诗人为“雨晴”而赋诗么?但鹊鸟“语”时,其羽毛还沾带雨沥,“衣犹湿”说明前些时犹然雨下如注,忽然雨止了,云散了,天晴了,鹊鸟顾不得抖落羽毛上的雨沥,即相与鸣呼,仿佛它们也像诗人那样抱着等候和迎接晴天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墙头”有“衣犹湿”的“语鹊”,而“楼外”则有“气未平”的“残雷”。“语鹊”为停雨而欢呼雀跃,是拟人化;“残雷”隐隐,似乎雷雨交加时的威力犹在,即便天已明朗,还是不甘心就此偃旗息鼓,也是拟人化。“残雷气未平”,与作者《积雨喜霁》诗的“叠云带余愤”同一手法。不过,“雷”毕竟是“残雷”,很快就会销声匿迹,有如“语鹊”的“衣犹湿”,很快就会蓬松依旧、光亮如昔。颔联二句的“墙头语鹊”与“楼外残雷”,同样在写“雨”后之“晴”,而侧重在追叙“晴”前之“雨”,这是与首联的写“雨”后之“晴”侧重在描画眼下的“晴”不同的。还有一点不同的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去,写所见之形色,颔联则从听觉角度写去,写所闻之声音。流利的啁啾鹊语与隐约的殷殷雷鸣,使晴明的景象更显得具有生气活力。

如果说首联、颔联四句以景寓情而重在写物的话,那么,颈联、尾联四句则是借事言情而重在写人。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诗人直接抒发了对“雨晴”的感受,以“取微凉”“搜奇句”的行止事态,作为内心快慰的投视、观照。虽是夏末秋初,但溽暑未阑,一阵风雨,扫除了炎热的余烈,使人坦然萌生睡意。“尽取微凉”,好像要把风雨送来的爽气统统纳入襟怀,受用得心满意足。“凉”是“微凉”,既写季节,又写气候,唯其“凉”“微”,故可资“睡”“稳”。无“凉”或“凉”多,“睡”都是难“稳”的。诗人的《雨》诗说:“一凉恩到骨”,也是这个意思。“雨”后引起了睡意,更重要的乃是“晴”后带来了诗情。“急搜奇句报新晴”,诗人与自然竟至产生了感情交流,竟至相互拥合。“雨晴”使诗人不禁将所有感受、体味,都形诸吟咏,以酬答此足可赏心悦目的美景良辰。所谓“奇句”即表明超出一般吟咏,尽力通过审美活动创作美的诗篇。然而,“奇句”来之不易,需要“急搜”。“急搜”云者,就是不失时机地迅速捕捉美的意象。苏轼说过:“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唐庚说过:“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日郊外》)诗人自己也说过:“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二首》)“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题酒务壁》)一旦客体意念化,主体物化,构成审美意象,便要当机立断,立刻凭借语言文字的载体将它表现或再现出来,好比文同画竹的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原来他已“成竹在胸”,不然“稍纵即逝”。“急搜奇句”以“报新晴”,照应题目的“晴”字,与“尽取微凉”以“供稳睡”,照应题目的“雨”字,实则都是在写一“喜”字。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以推想将颈联直抒胸臆的欣喜之意补足。鹊衣欲干,雷声近息,睡取微凉,晴入新诗,已是畅怀之极,及至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则更有“虚庭散策晚凉生,斟酌星河亦喜晴”(《又两绝》)的又一番可喜景象。诗人在《夏夜》诗中说:“闲弄玉如意,天河白练横。……南阳半年客,此夜满怀清。”看来,诗人是十分爱赏夏秋之交的朗净夜空的,何况雨后天高、星明河汉的“绝胜”呢?值此“绝胜”,即使无人共赏,诗人也要独自“卧看”那“星河”在“纤云”都飘散后“尽意”散发着熠熠的光辉。“星河”之“尽意明”,同样属于拟人化,写出“星河”亦喜“晴”而情不能已,至诗人之“卧看”此“星河”之“尽意明”,则更将诗人喜“晴”的内心点染得跃然纸上,活脱如见。结句复又回到写天上景象,与诗的开头呼应,但已是由昼入夜了。

《雨晴》诗情景相生,物事兼写,而处处以情带笔。全诗不着一“喜”“悦”“欢”“愉”等字面,但无不饱含喜悦欢愉之情。这喜悦欢愉之情来自天气的由“雨”转“晴”,故全诗以景寓情、借事言情,又处处在写“晴”时旁见侧出地以多种方式点明这“晴”是“雨”后之“晴”。正面写“晴”,侧面写“雨”,亦如明写物事,暗写情愫,可谓妙笔生花,匠心独运。但诗人正值北宋末叶政局动荡昏暗时期,很难说得上志得意满,他即使为“雨晴”而喜悦欢愉,也不可避免地笼上时代的阴影,从“今宵绝胜无人共”中便可听出那凄寂悲怆的音符。尔后诗人再写《观雨》一类的诗篇,就发出“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的歌唱,这时诗人经历了北宋沦亡,战乱相仍,故所吟咏已不停留于云雨阴晴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