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维录:汤一介先生纪念文集
- 汤一介研究会《汤一介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
- 1679字
- 2021-03-27 00:19:36
四
自从黛云平静地告诉我们一介兄归于极乐后,我们就失联了,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座机都没能得到她的任何消息,心中时时都在惦记着,唯有默默地祝福她。
2014年11月16日,突然收到黛云由老邮箱发来带有附件的邮件:
各位,终于强忍悲痛,整理出老汤最后的遗愿,希望能有助于工作的推进。乐黛云
静宁当即回复:
亲爱的乐:在一介兄归于极乐后的两个月另一周,终于有了你的信息,你发来了《关于汤一介的遗愿》,很难想象你是如何强忍悲痛完成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你的这种跨学科的作为,只能说明一介兄耕耘的事业已融入你的生命之中了,你快成半个儒家了。这个整理的遗愿实现了一介兄强调的“简约”,写得清晰明白,意义重大,这是一介兄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一心惦记的未竟的事业,他临终不久前的所思所想全是祖国传统文化和《儒藏》事业,这是何等高尚的学术品格!希望由他开启的《儒藏》事业能够持续下去,由精华本到全文本,这需要动员更多更大的力量,我们相信有学界的共识和领导的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一定会继续推进,以告慰汤一介先生在天之灵。
你的坚强令我万分敬佩。因为爱得太深,你才能强忍悲痛整理完成一介兄的遗愿的。你能告诉我,你还是由小刘帮助家务吗,你的身体好吗?一介兄最后是否走的平静?当时两个孩子都在身边吗?
“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已传遍大江南北,未名湖畔两只小鸟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我就收到好几份电邮附件。
我希望你健康快乐,不要过劳,不再悲伤。
xy 2014-11-17
黛云很快回了信,她真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令我们深深感动。信是这样的:
杨工、静宁,我已逐渐习惯独自一人生活!孩子早就回美,他们希望我去美国一段时间,但我不想去,人生总有一些阶段需要独自一人面对,谁也帮不了忙!小刘还在,老汤为我作了较长远的安排,生活不会有问题。老汤的病很险恶,但并无痛苦,走得很平静。西医估计他只有半年时间,后三个月得靠哌替啶,但他支持了一年零八个月,奇迹般地并无疼痛,这是中医的贡献,我会慢慢更好起来的。乐
静宁得到黛云的第二封信,知道一介兄病虽凶险,并无太大痛苦,走得很平静,心安了许多。这一直是医学出身的静宁最最关心的。她满怀深情向黛云表达自己的心意:
亲爱的乐:
你的信令我万分珍惜和感动。从60年前在北大医院初相识,你就是我的偶像,任凭风云变幻,任何时候没有改变过。你在对待一介兄的凶险疾病上选择了痛苦和代价最小的处置方式,使他坚持了一年零八个月,他带病坚持自己的学术事业,非常有风骨,有毅力,有辉煌。特别是你面临人生大不幸、失去相濡以沫的爱人时,你的理性与冷静表现了你的坚强。你说“人生总有一些阶段需要独自一人面对”,说得非常有哲理。
得知一介兄走得平静,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一介书生,能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很了不起。这与你给予的无微不至的深爱、陪伴、决策、耐心和力量分不开的。
你要珍重自己,与子女多联系,与朋友多多交往,让一介兄九泉之下安心。你不能完全陷于一人独自生活,这是我的真诚期盼。你的路还很长,你还有优秀的儿子、女儿,可爱的孙子、孙女,他们都非常爱你,会常回国看看共享天伦的。我相信你的学识才华与毅力,如你所说:你会慢慢更好起来的——我们就会更安心一些。
永远的
杨工 静宁2014-11-18
本来,告别仪式后的10月初,杨工是得到《纪念汤一介先生》的征稿信的,但月底就截稿,这时女儿女婿要回国看望,趁此清理一下乱糟糟的家,很遗憾,实在是来不及了。
几天前收到黛云的关于《汤一介遗愿》的信,加上几次往来书信,静宁感到汤、乐二友的人格力量太强大了,我们决定共同写一篇随笔交给爱思想网,题目就是“未名湖畔鸟飞何疾”。当静宁把这个想法告诉黛云时,没有想到黛云是这样的回复:
杨工、静宁,《汤一介纪念文集》月底截稿,很希望老友的文章能来得及载入。
这样一个正合我们心意的机会,我们非常珍惜,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样一篇文字。希望向一介兄表达最高最深的敬意,愿他在天国安度极乐;希望能给黛云的心灵捎去一些抚慰,让她慢慢地好起来,更好起来,迎接自己开拓的又一个学术的辉煌……
(2014-11-25深夜初稿、2014-11-27修改于珞珈山麓)
附注:本文在爱思想网首发由杨祖陶与肖静宁共同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