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主编
- 5018字
- 2022-07-22 15:47:50
2.2 外景摄像
民俗影视记录是一件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工作。田野作业是民俗记录和研究的必修课程。由于影视记录技术的介入,它不仅可以辅助野外考察,同时,影视记录本身也成为研究的课题,扩延了我们对民俗的认知。
民俗影视记录所涉及的外景并不仅仅指野外考察,也包括在适当场所内的民俗展演,甚至包括完全在室内进行的民俗活动。因此,这里的外景摄像远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室内摄像相对应的外景摄像的概念。
一、外景考察
选择好了外景地,摄像者应提前安排时间,对外景地的环境进行考察,考察的内容应当尽量全面、详细,在考察的同时就应当考虑拍摄的事宜。必要的时候,应当带上照相机,将主要景点拍摄下来,便于回来后制订拍摄计划的时候作为参考。
外景考察要着重注意几个方面:
(1)地形地貌以及典型景观;
(2)民俗发生地场景以及周围环境;
(3)民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环节、着重的细节以及民俗的象征性;
(4)民俗活动运行路径,沿途可以架设机位的地方,可以拍摄到什么画面;
(5)民俗活动主持人、参与者、参观者;
(6)民俗活动对当地生活的深度介入;
(7)了解一天中最佳光线或最合适拍摄时间和机位,考虑到水岸、草地、雪地等特殊场合;
(8)其他。
二、拍摄计划的制订
结合外景考察的情况,制订一份详细的拍摄计划,作为一个可以执行的文本。制订拍摄计划的基本原则是:
(1)符合民俗学研究的需要;
(2)责任分工明确;
(3)尽量详细。
拍摄计划分为几个方面:
(1)相关民俗事项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
(2)相关民俗事项的重点要关注的地方;
(3)摄制组人员以及分工;
(4)拍摄流程以及机位的安排,包括对每个机位的具体要求;
(5)根据当地情况,确定灯光、音响、录音、采访等有关事宜;
(6)安排好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7)安排好后勤保障。
三、摄像组
对于一部较大型的纪录片,摄制组成员非常多,但是,核心成员有:(1)总制片人、制片人;(2)总编导;(3)总顾问(承担民俗学、影视学指导);(4)现场导演;(5)摄像;(6)灯光;(7)录音;(8)资料;(9)编辑;(10)场记;(11)剧务;(12)特技导演;(13)其他。
对于一般的个人性或小型的民俗影视记录或采访等项目,要考虑到人力条件和能力、设备的情况,以及所记录的事项的进程和复杂性,充分利用可能的帮助来完成。
四、摄像器材的准备
根据拍摄计划,摄制组应当及时做好摄像器材的准备工作,并要求落实专人负责,做好登记保管工作。主要器材一般包括:
(1)摄像机、照相机(含各类镜头一组);(2)灯光;(3)音响以及录音设备;(4)三脚架、滑轨、摇臂;(5)反光板;(6)航拍设备;(7)充电设备、电池;(8)机箱;(9)首次防抖装置;(10)清洁镜头用的镜头纸或麂皮;(11)其他。
五、现场拍摄与外景拍摄八原则
组织好现场拍摄是一部民俗影视纪录片成功的关键,除了前期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外,现场拍摄的具体落实也格外重要。外出拍摄是一件繁杂的工作,涉及的人员、设备众多,加上对拍摄对象、环境等因素了解有限,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遵守统一指挥、团结协作的前提下,明确八条基本原则:
(1)必要而充足的前期准备;
(2)一心不可二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3)人机不可分离,不要离开摄像机;
(4)设备出现故障时候,不要贸然修理设备;
(5)保养好三脚架;
(6)及时沟通协调;
(7)及时做好场记;
(8)拍摄间隙及时充电,导出素材。
六、DV拍摄
鉴于当前的民俗影视拍摄者大多是专业的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生和学者,但不是影视专业人士,所用的多半是DV机,所以,在此专门介绍一下DV的拍摄方法。
手持方法
DV拍摄的时候,首先要掌握好手持DV的手法,以下这两种方法都可行有效。主要目的就是确保镜头的稳定,避免晃动。
图10 手持DV方法一
在上图中,拍摄者借助膝盖或者周边相对固定的某个物体,将DV机置于其上,这样可以减少镜头的晃动,推、拉的运动也非常方便。
图11 手持DV方法二
上图中,利用双手与身体之间形成的三角形达到稳定的状态,在摇、移的时候尽量用腰部来运动,这样可以减少晃动。而在跟拍的时候,建议尽量保持匀速运动的状态。
拍摄要点
对于DV机的拍摄来说,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平(画面中的水平线要平);
(2)稳(所有镜头要避免不必要的晃动);
(3)匀(施加技巧的速度要匀,特别是在推、拉、摇、移、跟的过程中);
(4)清(力求图像清晰,要求对焦要准确);
(5)准(起幅落幅要准)。
镜头运动
镜头的运动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它将人们心理活动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影视镜头的运动大体上分为八种:变焦与聚焦、推、拉、摇、移、跟,以及综合运动,这些镜头运动构成了一部影片的全部素材呈现模式。掌握好镜头运动,可以为我们现场拍摄制造出各种不同的效果。
变焦与聚焦
变焦与聚焦是充分利用镜头焦距的变化,在不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体间的位置的情况下,拍摄出物像的远近变化。它可以部分替代推、拉、移。在应用变焦与聚焦的时候需要注意:
(1)充分利用景深范围。景深范围大,效果好;
(2)聚焦必须做到焦点清晰;
(3)拍摄过程中必须平稳、均匀;
(4)在运动中可以利用跟焦。
推、拉
推摄是指镜头向被摄主体推进的拍摄方法,拉摄则指镜头向被摄主体拉开的拍摄方法。在这两种拍摄过程中,需要注意:
(1)把握好起幅和落幅,在起幅和落幅的地方要用静止镜头,至少各停留3-5秒;
(2)推拉过程中,要保持平稳、匀速运动;
(3)注意推拉速度。除非您需要某种特殊效果,不然的话,请尽量保持人视觉可以接受的一般速度,要与整体叙事切合。
(4)特别注意要适当运用推拉镜头,不能“拉风箱”(反复推拉)。
拉摄的镜头具有多重效果:具有带出主题环境、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用意;拉镜头展示空间;长的变焦拉镜头通过“像外之像”的不断拉出,可以展示纵向空间的变化;形成反衬、对比或比喻的镜头效果;产生微妙的感情色彩,内部节奏由紧到松,有较强的抒情意义;如一个句号,与远景、全景镜头结合使用,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每次变焦有自己的含义,但是通常不需要利用镜头内部的变焦。起幅、运动、落幅相比,落幅是表现的重点,更重要。变焦要注意景深的变化。
摇
摇摄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拍摄方式,按照运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平横摇、垂直竖摇、沿着某条直线斜摇、环形摇等。摇镜头可以拓展摄像机的视野,使用摇摄时候,要注意:
(1)水平横摇、垂直竖摇、各种角度摇都需要提前规划好运动轨迹,做到匀速、平滑;
(2)表现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用间歇摇;
(3)非水平摇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4)DV机的摇操作,以腰部为中心,均匀摇;有三脚架的大型摄像机摇的时候可以依托三脚架或者摇臂,围绕某个支点摇。
摇摄是为了突出空间与视野感。摇摄是有轴心的运动。摄影机机位不动,借助脚架,变动镜头轴线。摇镜头具有巡视的视觉效果,或展示规模,或巡视环境,或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等。为了使速度均匀,要尽可能地利用三脚架。用左右摇摄拓展视野。广角位置的摇摄凸显空间规模,而镜头推近的摇摄更有临场感。上下摇摄展示纵向的高度。摇摄可实现形象的对比或并列。
移
移摄是指摄像机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时拍摄的画面,它可以使观察景物的视点在移动中不断变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移摄一定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点,通常有两种拍摄方法,一是摄像机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另外一个是摄像人员肩扛机器拍摄。后者称为徒步移摄,徒步移摄包括:前后移摄、左右移摄、弧形移摄。徒步移摄需要助手辅助。在拍摄过程中,滑轨是很好的工具。
(2)镜头一定要保持水平线。
(3)注意随时调准焦点。
这种拍摄方法的特点是主观色彩浓厚,可以大量用于主观镜头的拍摄。移摄是无轴心的运动,当对象静态时,移摄造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当对象呈动态时,移摄则表现为跟随的视觉效果。移摄极富临场感,视觉效果是单靠推拉摇不可比拟的,运镜更能贴近拍摄目标,常适合长镜头的拍摄。移摄可表现恢宏场面、转移空间、转移视点、表达主观倾向和情绪。
跟
跟拍是指摄像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主体拍摄,全程记录被摄者的运动情况的拍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1)摄像机运动速度与主体一致;
(2)跟上、跟准被摄主体;
(3)画面尽量平稳,不要有过大的跳跃;
(4)机位要跟上被拍摄者;
(5)良好的手持或者肩扛的减震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配件。
跟镜头是对人物、事件、场面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具有纪实性。跟镜头分为前跟、后跟、侧跟和上下跟四种情况。侧跟类似横移,上下跟能表现下落或上升的速度感。跟镜头能够连续详尽地表现运动的主体,又能交代主体的运动方向、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跟镜头可表现主观视点,背后跟摄使观众与主体视点一致。
此外,还有升降镜头,即利用机位较高造成的远全景镜头的效果。升降镜头有利于表现高大物体的各个局部,并展现事件和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升降镜头的升降运动可以暗示和隐喻情节的变化。
综合运动
综合运动是指在拍摄的过程中,变焦与聚焦、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手段混合使用的拍摄手法。综合运动镜头容易在一个镜头里包容各种景别,是形成影视画面造型形式感的有力手段。表现运动是视频的重要造型特性,而运动表现(在运动中表现被摄对象)也是影视造型表现的一大优势。综合运动镜头信息量极大,意义丰富,能再现现实时间感知,改变影片节奏,或者本身包含节奏。综合运动镜头还具有拟人的效果:“随意”的镜头调度极具参与感。
总之,运动是视频的核心力量。运动镜头有三种。一种是镜头内部运动、基本运动,涉及场面调度,即变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基本运动造成视觉美感,运动速度和结构本身具有表现力。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的物体。在一个画画中,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画内没有运动的情况下,人眼就对画框的运动非常敏感。
另一种是镜头运动、二级运动,即画框的运动,涉及镜头调度,即通过移动摄影机位。二级运动会产生时空联系,运动镜头的长度形成节奏,画框的运动形成空间转移。大多数情况下,基本运动和二级运动同时存在。第三种为剪辑运动,由镜头变换和转场变换形成运动感。
综合运动拍摄是一种要求极高、不便于掌握的拍摄方法,一般不建议初学者运用。
七、拍摄机位的设计
民俗影视拍摄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而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民俗影视拍摄同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拍摄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拍摄前的准备、拍摄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拍摄完毕后的后期制作等等。在此,举例说明一些拍摄过程中多部摄像机的机位布置和协调场景,以便参考。家庭房间内的采访或表演等场景可做相应调整。
场景一:表演或会议场所摄像
如果有两部摄像机:1号机位主要负责主讲人正面活动,以及现场观众的反打;2号机位则关注全场环境以及主讲人的侧面展示。很多民俗展示的场所跟这个场景类似,例如拍摄制作小糖人、民间小工艺制作等。
图12 两机位拍摄
如果有三部摄像机:(如图13)1号机位注重拍摄现场参与活动的两个配角;2号机位注意拍摄全场环境以及台上三人关系;3号机位注重拍摄主讲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工是相对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配,例如1号机和3号机都可以适当拍摄观众的反打镜头。在小型祭祀等民俗活动中,这种机位布置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图13 三机位拍摄
另外一种三个机位的拍摄模式:1号机位注重拍摄现场参与活动者的侧面以及大屏幕;2号机位注意拍摄全场环境;3号机位注重拍摄主讲人正面。同样,这些分工是相对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配,例如3号机可以适当拍摄观众的反打镜头。在小规模展示性民俗活动中,这种方法布置机位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有四部摄像机:这种拍摄模式适合于大型民俗活动的展演:1号机位注重拍摄现场参与活动的右边参与者;2号机位注意拍摄全场环境以及台上关系;3号机位注重拍摄左边参与者;4号机位是游机,注重台上表演者细节的抓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工是相对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配,例如1号机、2号机、3号机都可以适当拍摄观众的反打镜头。
图14 四机位拍摄一
图15 四机位拍摄二
场景二:运动场所摄像
这是大型活动的现场拍摄,主要注意如何布置机位,每个机位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适时调度的情况。这种大型活动在民俗节庆活动或表演中很常见,我们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布置机位,同时,也要根据现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机位。
图16 多机位拍摄
针对游行等其他运动中的拍摄,要做相应调整:有相对固定机位,有跟随主要人物的跟拍等。同时,特别要注意音声的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