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助词的性质、范围与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三十多年中,汉语语法学界虽然对另立语气词似乎并没有太多异议,可是各家对现代汉语助词的认识仍然很不一致。各家所说的“助词”,虽然大致都包括时体助词、结构助词、比况助词等基本的类别,但各家所分立的小类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每一小类的内部成员也多寡不一。近年来,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凡是不宜归入其他各类虚词的、功能和用法又比较特殊的辅助词、小品词,就往往被归到助词中去安身。所以,可以这么说,现代汉语助词似乎成了汉语词类划分中剩余虚词的“收容所”,成了一个“收容‘编余’的杂类”。注2这就使得现、当代汉语的助词存在着以下互有关联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是助词的小类和具体的数目已经并且正在不断增长之中。譬如,20世纪50年代时一般只分结构、时态和语气三类;而现在虽然一般都没有了语气类,却增加了时制、比况、表数等小类。又譬如,同样是北大的语法体系,同样都不包含语气词,1982年出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收有助词33条,而1998年出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则收有助词40条。按照本书的研究体系,现代汉语助词已经多达八类67个(分析详后)。

其二是助词内部各小类之间的差异非常之大,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显地缺乏作为一个词类的共性:有的用法复杂多样,有的相对简单明了;有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有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有的具有一定的替代或指称功能,主要显示结构关系;有的只有辅助或连接功能,可以表示衔接关联。有的还存有一定程度的词汇义,可用于表数或列举;有的则具有话题标记功能,主要用于话语交际。总之,由于虚词“编余”的特点,助词小类之间缺乏基本的共性,即使是同一助词小类中的一些成员,也常会具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内部缺乏统一、协调的一致性。

其三是助词与其他词类,譬如副词、连词、语气词、代词、方位词,甚至词缀(affix)“阿、老、子、头”、附缀(clitic)“上、中、间、于”等的界限,有时也很难截然分清,存在着一系列纠葛、交叉甚至模棱两可的现象。

如果说现代汉语各类助词之间尚有一些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在功能上,它们都是附着的,大都是后附的,少数是前附的;在作用上,它们都是辅助的,是用来辅助各类实词、短语和句子的;在表达上,它们都是以表语法意义或范畴意义为主的;在读音上,它们大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音变,有相当一些要弱化并读成轻声。据此,我们似乎可以给助词下这样一个定义: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的,虚化、黏着、定位的表示各种特定附加意义的虚词。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现代汉语的助词,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加以细化,深入到每一个小类的内部,甚至每一个特定的助词,结合各类助词及其相关的实词,尤其是相关的构式与格式,逐个地、逐类地加以探讨和剖析,揭示其基本功用和个性特征,然后再从总体上加以比较和总结,从而找出各个助词乃至各个助词小类的共性及其内在规律。

就现代汉语本身的语言系统和表达功用而言,助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类,然而,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助词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词类,因为在印欧语系诸语言中,一般都没有“助词”这样一个词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同的语言类型和语言特点造成的。由于汉语是一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许多在印欧语中可以通过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的屈折变化形式完成的语法任务和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在汉语中往往要通过分析手段——添加助词及其他虚词来完成,所以汉语的助词比较发达。从语言进化的角度看,也可以这样认为,作为一种分析性的语言,汉语中表示各种关系和功能等语法范畴或情态范畴的词语,其语法化进程仍在进行之中,或者说还有相当一些以表示各种特定功能意义为主的词语,还处在继续虚化的初级阶段。可以肯定地说,助词是汉语各类虚词中最具汉语类型学特点的一类,同时又是与各类实词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而且还是汉语中比较活跃、相对能产的一类虚词。尽管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助词确实缺乏立类的语法依据,但是通过对汉语助词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不但能够掌握一系列汉语句法-语义的表达方式,而且还能有效地了解汉语本身,尤其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就具体范围而言,现代汉语助词是一个相对说来比较封闭的虚词词类,其绝对数量相当有限。根据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注3,参照本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依据比较宽泛的标准确定的现代汉语助词的动态范围,总共有67个。根据各个助词的功能和用法,大致可以将这些助词分成八个小类,每一类又各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两种:

image

比较而言,典型助词与非典型助词的区别在于:首先,典型助词的虚化程度相对说来较高,尽管还留有些许词汇意义,但主要都是以表示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为主的,而非典型助词的虚化程度还不够高,有些还带有比较明显的词汇意义的痕迹;其次,典型助词一般都具备现代汉语助词的多方面的句法-语义特征,而非典型助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些方面具备现代汉语助词的语法特征;最后,典型助词一般都适用各种文体和场合,比较常用和普及,而非典型助词使用范围通常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两类准助词:一类是表时态的准助词“上、下、起、开、上去、上来、下去、下来、起来”等,这一类词都早已从趋向动词中分化出来了,当然也可以称之为趋向词;再一类是充当话题标记的准助词“嘛、么、呢、啊”等,这一类词表达的功能与句末语气词明显不同,当然也可以归入语气词的特定功用。就本书的研究范围而言,不管是典型助词、非典型助词,还是准助词,只要具有研究的价值,只要作者有所心得,基本上都在我们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