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财保护、博物馆与民俗学

1950年日本制定了与文化财保护有关的法令,里面包含一个类别是民俗资料,后来民俗资料得以独立,并且里面分为有形民俗资料和无形民俗资料。这里的有形民俗资料是指工具、装置、建筑等;与之相对,无形民俗资料是指风俗习惯,用中文表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样的一些资料具有价值,应该作为调查记录和保护的对象。调查记录并评价到底是否有价值的部门,叫“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它有中央层级,在各级县、市等也有相应的机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全国都设立了这样的审议会。当时有很多民俗学者担任中央或地方级别的审议委员。当时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是以文部省牵头进行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把握日本各地有多少、有怎样的作为文化财的文化资料。在日本的各个县内,设定30个调查地,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前往,按规定调查内容进行调查。按照这样的方式,日本全国一共有1342个调查点,按照统一的调查内容进行调查。在各县居住的民俗学者们也被动员到这样的大项目中来从事调查工作。后来出版了《日本民俗地图》,并有解释的书相配套。比如《日本民俗地图》的第一卷是《年中行事》,这样的地图一共出了10卷。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当时的调查并不是以制作地图为目的来进行的调查,而是先有调查,已经有了很多调查数据,在思考调查数据应该怎么办时才制作的地图。所以调查的具体事项和具体内容,并不是全都适用于制作民俗地图。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还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当时的1300多个调查地点,仅靠日本民俗学者是无法胜任的,所以文化财保护委员会作为国家部门牵头,编订了《民俗搜集调查指南》一书。

图2 文化财保护委员会编订的《民俗搜集调查指南》

1975年,原来一直被称为民俗资料的类别,更名为民俗文化财。有很多民俗调查和各种活跃的展示活动,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比如在博物馆盛行展示民俗方面的内容。在比较小的地方也有历史民俗资料馆,这是在国家一定的补助之下,由各个村镇自己建成的。由于小型的民俗资料馆的兴起,民俗学的学生也增加了一个就业的方向。民俗学一直到60年代为止,其力量主要是小学或初中的教员,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博物馆和教育委员会的相关人员,成为民俗学的主要力量。现在小学或初中教员还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人已经非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