糸·丝·线·缕
千丝万缕的丝线

裁衣制帽需要用到丝线,在汉字中,“丝、线、缕”三个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字形上看,它们都有一个绞丝旁(纟),这个偏旁在古代写作“糸”。在这一讲,我将为你介绍丝线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糸”字说起。

/ 一团丝线 /

“糸”读作mì。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中说:“糸,细丝也。像束丝之形。”这个释义非常清楚,“糸”就是一团丝线。后来,这个字越变越抽象,逐渐变成了“糸”。

如今,“糸”字已不再单独使用,而是转变为常用部首——“纟”。从“纟”的字,大多都和丝线密不可分。

“糸”有一个易混字——“系”。“系”比“糸”只多一笔,这一笔有何含义呢?二者又是什么区别呢?在古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古文字里的“系”,它的笔画可比如今要繁复得多。你看,是“系”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拿着好几团丝线,表示用手把不同的丝线团连接起来。所以,“系”有连接的意思。无论是“关系”“联系”“谱系”还是“心心相系”,都是把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这与古文字中“系”的本义还真是贴切!

现在,你明白“糸”和“系”的区别了吧?

/桑蚕始祖/

一个丝团是“糸”,两个丝团放在一起,就是“丝”了。

《说文解字》小篆中的“丝”由两个“糸”构成,“糸”下的线头,随着隶变,慢慢变成点,又逐渐简化成一横,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丝”字。

许慎先生说“丝”是“蚕所吐也”,丝是蚕吐出来的。中国人养蚕的历史十分悠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7000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纺纱织布了,4700年前,就有了丝织衣物。除此之外,丝也用来制作琴弦。因此,古琴等弦乐器和竹制的管乐器合称为“丝竹”。

究竟是谁发明了植桑养蚕的技术呢?让我们将时光倒流至黄帝时代。

相传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白白的蚕茧,虽然不能吃,但却能从里面抽出丝线来,善于思考的嫘祖就此发明了植桑养蚕的技术。有了丝质衣服,中国古人的生活品质也由此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纪念嫘祖,人们将她尊称为“先蚕”,历代皇室都会开展祭祀“先蚕”的活动。根据古代的礼制,到了孟春之月,皇帝要举行籍田之礼,在田地里亲自耕种。皇后则要举行亲蚕之礼,亲手采桑养蚕,祭祀嫘祖。皇室以此来表示对耕织、农桑的重视,也是对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祈福。这一虔诚的仪式,一直保留至清朝,当时举办仪式的地方,就在位于北海公园的先蚕坛里。

除了嫘祖,养蚕的专家还有蚕丛。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句,句中的“蚕丛”据说就是古蜀国四川的三星堆文明其实就是古蜀文明。三星堆最著名的纵目面具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媒体纷纷报道说像外星人面具,推测可能是国王蚕丛的面具。的开国之王。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认为“蜀,葵中蚕也”,“蜀”字中的“虫”就是指蚕。由此可见,蚕丛也是一个养蚕专家,他领导的蜀国是个以农桑缫丝为强项的“蚕国”呀。

线/ 细长的线缕 /

有了丝,就可以纺线啦!下面我要讲的便是“线”和与线有关的“缕”。

“线”和“缕”都是形声字,许慎先生说“线,缕也”“缕,线也”,在《说文解字》中,“线”和“缕”互为解释。

这两个字都指用丝、毛、棉、麻等材料做成的线。古人用词形象生动,有不少词用“线”“缕”类比,比如:

成语“条分缕析”,指一条条、一根根地详详细细地弄清楚。

成语“千丝万缕”,指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连着千万条丝线,剪不断,理还乱,形容事物之间难以割断的复杂联系。

再比如,有个词叫“线索”,在事件的迷雾中,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解开谜团的线头,便是找到了线索。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索”字从“糸”,它和丝线有什么关系?

关于“索”有不同解读,有人认为,“索”是植物茎叶做的绳索;也有人认为,“索”的古字形是两个手在搓绳子。不管哪个正确,“索”都有绳子的意思,能组成“绳索”“线索”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