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鱼:一个鱼头和千岛湖的故事
- 郑家平 屈波
- 3326字
- 2020-12-01 14:28:30
第四节 守护绿水青山
水库建立以后,为了重新赢得生机,1962年浙江省政府决定成立一家公司,经营当时国有山林64万亩,水面80万亩,在此后数十年乃至今天淳安的经济发展中,这家公司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62年1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20号文件中这家公司最早被命名为“新安江经济开发建设公司”。
公司大门
在公司组建期间,国家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公司的生产、生活十分艰苦。根据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县委和省市业务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从各方面调进了一批干部,开发公司的职工队伍则由原本在县域之内世代捕鱼的渔民、世代养鱼的渔农及其他企业单位抽调的职工组成。部分职工的口粮供应也没有解决,边搞基建,边利用零星土地自力更生解决温饱。当年公司组建时,有干部、职工423人,下属捕捞队2个、鱼种场8个、林场7个、工厂3个。固定资产原值28.3万元。1965年9月,经浙江省教育厅、省水产厅批准,公司创办了新安江水产学校,招收捕捞养殖专业3个班120人。1968年3月30日,经淳安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淳安县新安江开发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干部职工们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开始艰苦的创业历程。当时他们确定的经营方针是“以渔为主,统一规划,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重点着手抓鱼种基地的建设。1962年,程家2号库湾顺利建库,当年培育鱼种试验获得成功。为了解决每年从长江流域采购鲢、鳙鱼苗,长途运输成本高、劳动强度大、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1964年4月,公司组织渔业干部去四川长寿湖水库参观学习鲢鱼、鳙鱼、青鱼、草鱼类在水库天然产卵利用的经验和捕捞水库底层鱼以及除害鱼等经验。6月,公司首次利用水库成熟鲢鳙亲鱼进行人工催情、产卵、受精,孵化鱼苗396万尾,渔场自繁自育获得成功,结束了到外地采购鱼苗的历史。到1969年,共建成33个养鱼库塘,养鱼库湾面积3814亩。
公司当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绿化荒山。20世纪60年代初,千岛湖周边的模样与今日还不可同日而语,和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样,库区周边的山林已被砍伐殆尽,森林植被覆盖率仅为23.6%。目睹此情此景,创业者们马上开始大面积封山育林,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加速荒山绿化和退农还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快速恢复植被的方法,先后培植了大面积的杉木、柏木、油茶、马尾松、柑橘等林果作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淳安植树造林成活率达到99%,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最终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诚如有人曾评价的那样:“新安江开发公司是一个不同于一般农垦企业的经济体,在从事经济开发活动时,更关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为淳安以湖兴县奠定了基础。”公司成立初期确定的林场建设指导方针是“以封山育林为主,封造并举”。公司十分重视林场机构建设,林场从1962年的7个,发展到1969年的14个,各林场普遍与当地政府建立护林联防组织,依靠政府和群众搞好封山育林工作。为加强封山育林,保护森林工作,1963年初,公司筹建茅柴供应站,保证供应城镇居民茅柴,禁止、查封烧棍子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期间很少发生大的毁林盗伐破坏森林的现象,封山育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原来的部分荒山秃岭重新披上绿装。据统计,1963年立木蓄积24.37万立方米,且全部为天然林蓄量,1966年增加到31.03万立方米,增加6.66万立方米。在封山育林的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营造人工林,到1969年共营造人工林9596.3亩,平均每年造林1.2万亩。
1965年贯彻“自采、自育、自造”的“三自”方针,林场使用自己培育的杉木、柏木实施生苗造林。其中,叶琪林场曾数年营造柏木纯林3949亩,成为新安江林区最早最大的一片柏木人工林。1965年冬各林场在大市林场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金成昌等同志杉木育苗的成功经验,使杉木育苗取得较大的进展。1966年,公司建成第一个木材加工厂,对荒山造林的少量小材进行加工利用。
或许当时的建设者们不会想到,他们日后的每一个脚印,都将为淳安的新腾飞打下深深的烙印,那段一代人青春燃烧的日子,将为半个世纪后的生态时代积蓄能量。实际上,我们很难统计清楚新安江开发公司的生态恢复历程究竟为淳安带来了多少长久的效益。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在这家公司的艰苦打拼下,淳安保住了绿色生态王国的战略优势。
千岛湖的林区多为马尾松,而马尾松林属于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进行苗种更新。公司在对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林业资源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区域特点和实际需要后,进一步改善植物形态。随着千岛湖“全县景区化”的提出和推进,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森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林相改造工程被提上日程,通过人工造林、补植改造和抚育改造三大改造方法,综合考虑苗种供应、建设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实现树种调整和林相设计,通俗地说就是实现森林彩化的目标,使公司下属的各林场景观价值和满足度假观光需求的林业面貌得以实现。
2015年,由开发总公司下属单位杭州千岛湖林业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1712亩千岛湖森林彩化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该工程包括十八坞区块、十里红枫1-2区块,共种植枫香、黄山栾树、铁冬青、浙江楠等苗木6.9万余株,目前长势良好。淳安县3年内投入资金上亿元,对淳杨线和千汾线两侧照面山、杭千高速淳安段、湖中重要景点等进行森林彩化,改造提升1万余亩森林品质,进一步推进全县景区化,为淳安打造国际休闲度假胜地提供基础性支撑。随着“新安兵营”品牌的创建,开发总公司林业特产有了一个品牌化的依托,在此基础上公司也相继开发了“金山鱼湾”放流基地、十八坞现代农业休闲园区、叶琪农庄、龙涧温泉康养园、东山尖森林运动公园等特色森林旅游接待设施,进行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开发和探索。
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被称为“地球之肺”。它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蚀,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研究表明,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林地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
千发集团股东会暨七届二次董事会
森林还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的。降下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进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让林区冬暖夏凉。客观地说,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但很多地方由于方法不得当,认识不科学,效果并不明显,人工林成活率极低。而淳安却是一个例外,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的育林工程涵养和净化了千岛湖的水源,最终使千岛湖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辛苦付出的回报是丰厚的。正是因为昨天的艰苦奋斗,如今的淳安才有充分的自信打出“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的金字招牌,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内涵并不是天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兴起,淳安人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一条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还是一座座新落成的五星级酒店里,当地人只要愿意,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所有迹象表明,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日夜变革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另外,也正是减少了工业化的活动,今天的淳安才足以令世人感到惊艳。
在现代商业文明大举进军的同时,当地人的生活始终不乏几分浪漫色彩,他们有充裕的休闲资本,尽管很多人在城里工作或定居,但他们的家族和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仍未与乡村割裂,他们时常会回到遍布湖周的老家看望亲人,所谓都市人百去不厌的民宿,对他们来说就是本来的生活,他们喝的是山泉,饭桌上时常有一两道刚采摘的野菜,饭后可以尽情享受阳光和空气。清流就在家门口日夜流淌,屋后就是有着无尽宝藏的山林。当然,在那片浩瀚的水域里,更是蕴藏着惊人的财富。
生活中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辩证法,一个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也是如此。新安江水库落成半个多世纪后,一个顽强、不甘落后的淳安终于度过了艰难岁月,正迎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不过也正是因为千岛湖的形成,淳安县的经济发展史上出现了一行必不可少的字眼:渔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