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常识(佛学界公认的入门经典)
- 太虚
- 4字
- 2020-12-04 15:48:20
下编 学理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
第一节 总论
明“因缘所生法”义,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学,以佛之说法,应闻法者根机而说,大致分为五类:一、人乘中之圣,即是圣人。二、然尚有超出人类之天乘,佛说之天与别种宗教所崇天神不同,乃三界中一种胜过人间之超人世界,此为“世间二乘”。更有一种人,以生天犹有限量穷尽,欲求永离流转,于是有出世三乘法。出世三乘法者,目的在解脱生死,得永久安宁。一、声闻乘,以依佛说法音声,始发心觉悟得解脱故。二、辟支佛乘,辟支佛译言独觉,亦曰缘觉,声闻乘闻佛说四谛,从苦谛上悟入,而辟支佛人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以由苦之缘起悟入,故曰缘觉。以无须听法亦得悟了,故亦曰独觉。然以其独觉而不遍觉有情,故下于佛乘。三、由此以上有佛乘菩萨乘,故曰五乘。以其根器不同,依佛教法所解学理亦不同。然以皆为佛教之学理,故而有五乘共通之学理也。共通学理者何?即五乘共明“因缘所生法”之义也。因缘所生法亦曰诸法因缘生。此所云法,遍于五乘,以世出世间法皆因缘所生故。此中先明法字义。法者义言轨持,轨者轨范他解,持者任持自性,自性犹云自体,如笔有笔之自体,以不失自体,故能轨他心,使了解其为笔也。如铅笔自体不失,即可使他物了解其为铅笔。具此二义,皆名曰法。无论事事物物,一切所有,皆可曰法。非但“有”是法,即“无”亦是法。故法之范围,极为宽广。
法之分类有数种,大分之曰有法、无法。在有法中,曰有为法、无为法。在有为法中分二:一、心法,二、色法。佛典所谓法界诸法,即一切法之总称。如普通言宇宙万有是。此中因缘所生法之法,是指有为法;然“无法”“无为法”亦不离此,以“无为法”即有为法之真实性故,以“无法”即因缘所生法之已过或未来故,或为因缘所生法上之假想,如龟毛兔角。故因缘所生法包有无诸法。此云因缘所生法,专就有为法说。因缘者或合因缘为一名词,或单曰因,或单曰缘。佛典中常见之。此处当分开讲。合因与缘通称曰缘者有四。缘者彼法对于此法有力能生,则彼法对此法即曰缘。一、因缘,二、增上缘,三、所缘缘,四、等无间缘。第一种因缘即因,下三种即缘。有为法分心法色法。心法即精神;色法即物质。色法有因缘、增上缘即可生起;而在心法中须加所缘缘及等无间缘:此二者本可包于增上缘中,以其在心法中殊重要,故别分为二。
因缘细讲颇奥,浅言之,即就作因之本身,转成所生之法者曰因。佛典虽皆讲因缘,而法相唯识之《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讲较精详。万有因缘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此识如地中藏有能生一切草木之种子。此能生之种子,谓之亲因缘,余则增上缘也。譬之草木,种子为亲因缘,日光水土皆增上缘也。然依真义释之,草木种子仍非亲因缘,亦是增上缘。真因缘乃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诸法之种子也。增上缘乃依别种已生起之物为助起耳。依佛法看,通俗所谓因,都非藏识种子,仍是显现之法。是对于此法相助而生之法,是曰增上缘。有一种是顺益增上缘,有一种是违损增上缘。以有彼法能使此法之或生或灭,增加胜进,故曰增上缘。此增上缘有必要或不必要之别。其不必要之增上缘,非但增长此法者为增上缘,或阻障此法生长,破坏此法存立,亦属违损增上缘。故增上缘义极宽泛。铅笔有铅有木,推此铅此木之成因,无穷无尽。故无论讲何种法,必皆讲完宇宙诸法,而后始全。然只就得成此法直接必要之增上缘言,则有限量可语耳。
心法者,能了知能识别之功能也。成此能知识之知识,必有被知识所知之法。苟无此法则知识不能成立。是即所缘缘。上缘字即所思维所观察之谓。必有所思察之法,为有力能生之缘,始能有此知识。吾人有一知识,必有一所知识之必要条件,是曰所缘缘。此所缘缘,亦即知识上之所有,非在知识之外。所缘缘与知识不分先后,是心法中所知之一切法也。等无间缘:等者同类为义,无间者无间隔义,以先后两同类法中无所间隔故。世人以色法(物质)有空间分位,而心法但时间分位。如佛法中说一念一刹那,皆指绝短的时分,谓一生即灭,此时间中谓之一念心,一刹那心。心法之生灭并非单纯,故曰一聚。要兹一聚心法灭下,后一聚心法始能生起。即如意识生起,前一刹那意识心聚未灭,则后一刹那意识心聚不生,此前念之灭即后念能生之缘,故心法无空间关系,唯有时间关系。然此念念开导,不必连接无断,而中无间隔故曰无间。故时分是依心识流动刹那生灭而假设。吾人平时所觉心境,皆现前生灭相续之意识境。至无意识生灭时,如睡眠无梦中,或一小时乃至一年,皆无时间相可得。是故空间是物质假相;时分是心法生灭假相。
因缘所生法,即宇宙万有诸法,依佛法义,世间诸法皆因缘生,空无自性。世或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风所生,或言阴阳太极,或言化学元子生,或说由虚空生。佛法不如是,以是诸论,皆执一端故。盖为因之缘亦所生法,即阿赖耶种子亦所生法;是故一切法因缘所生,而因缘又即为一切法。此关系之众缘,无际无尽。故佛法明缘生诸法真相,无中无边,无始无终。故一切分别对待之所执,皆安不上。世间之所执,于佛法明因缘所生法义上,都打破之。此五乘共通最低限度所明因缘所生法之学理,今分说如下。
第二节 无始流转
因缘所生法(法界诸法),即通常言世界万有。因缘者,非于世界万有之外别有其物。因者以世界万有为因;缘者亦以世界万有为缘。是无中无边,无始无终者。此之诸法,是有为生灭法。相续生灭,有似于流。《成唯识论》云:恒转如暴流,以刹那生灭,后一刹那即非前一刹那故。是故世界万有,皆以生灭相续为相。其来无始,其去无终:皆以转为义。转有转起转现二义:转起者,以转而生起;转现者以转而显现。此无始流转,亦即世界万有诸法之真相。以无固定起时,故曰无始流;以刹那刹那流转,故曰无始流转。今先将流转中重要之心法,做一分析。
一、心之分析
在无始流转中,心法最要,故先以分析。今分心为二部:(一)心识,(二)心所有法。心识又分两类:1.不恒行者,以不恒常现起流行,故曰不恒行即指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而言。《成唯识论》等说之甚详,今不具述。2.恒行者,无一时不现起流行,故曰恒行。即末那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正翻意识。第六识亦名意识者,以依第七识现起流行,故亦假末那识之意名。或翻末那为染污意者非是。意者恒审思量为义。阿赖耶翻藏,亦云第八识。含藏一切法种子,即因缘中之因,所有能生诸法功力,即曰种子。万法之因,藏在此识中,故曰能藏识。又以隐藏在有情根身之中,为有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识。两类八种心识略如此。
吾人平时即末那识亦辨不清,所能辨者仅散意识;而前五识亦不明之,只知为五根五宫之知觉而已。其实五根并非五识,不过五识依五官为增上缘而现起尔。世人以助五识之增上缘,认为自有知觉者非是。如人戴眼镜,镜能助见而镜非见。吾人用一种内省法审意识时,与前五识同行之明了意识,亦不易察觉,可查觉者唯散位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三种:l.散位独头意识,2.定位独头意识,3.梦位独头意识。此散位独头意识,吾辈平日认为是意识,其实已非意识之全体,只是散乱独头意识。凡言知觉知识皆属之。至恒行二识,通俗所谓“无意识之精神作用”,即有此二识意思在内。在《楞伽经》《瑜伽师地论》等,皆有详说。因有此二识,即在沉睡中仍是活人而非死人,以有恒行心识。故此之二识,今皆由比量得之,然有圣教可依;而圣教非由推测,乃是由圣智实证流出。此种“无意识之精神”,在今日心理学上始成重大问题,而佛法中早已澈了之矣。
心所有法中,分遍行五种,别境五种,善十一种。佛法中所谓善恶,指现后皆有益彼此皆有益是为善;反之即为非善。遍行别境是非善非染,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是不善及无记性,六根本中邪见亦曰不正见,可更分五种,此烦恼之支流曰随烦恼,二十随烦恼又可分三小类,此外复有不定四种,即寻求、伺察、睡眠、懊悔。
二、烦恼=业=生
依上心之分析,已知有所谓烦恼心。烦恼者亦即心识系中之染污心法:在恒行心识系中成恒行烦恼;在不恒行心识系中成不恒行烦恼。如末那识中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在异生心识无一刻不流转,如不流转则至圣位,至少是初果位。我痴者即无明。无明者不明阿赖耶识。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为对境。由此无明妄认为我,此即我见。由我见生我爱,由是执彼赖耶为我。此是恒常有者至证圣果始伏断,至成佛始断尽。既恒行有二识,何独云末那烦恼而不及阿赖耶?以阿赖耶无烦恼故。然阿赖耶虽无现行烦恼,而烦恼种子亦伏其中。
不恒行六识和合而有之烦恼,亦唯不恒行第六识。任何烦恼皆依之现起;根本烦恼、随烦恼皆摄其中。前五识只有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及惛沉、散乱、不正知等八种随烦恼,且皆由附和第六识而起。前五识限于色界初禅天,初禅之上即无之。第六识遍于三界。
烦恼、业、生三杂染,普通佛典谓之惑、业、苦三道。依法相精确名词:曰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自体似极污垢物,故正曰染。在现行心心所中夹杂有烦恼在内,即为杂染,亦成染污之物。故凡与烦恼附合而起之心心所,皆烦恼杂染。虽第八阿赖耶识亦是杂染。阿赖耶所以为杂染者,以第八识受前七熏染故,又是生杂染故。故未到圣位之心,皆烦恼杂染。此三界有漏心义也。
业杂染者,业即思,即五遍行中作意、触、受、想、思之思。思即心之动作之谓,亦可简言动力。此动力即业也。此思能自造作,亦可使余心心所造作。所以名之为业者,即动作的思也。此中能招生死之业,专指前六识上之思,非后二识之思。身与语皆依思而起业。故业有三种:1.身业,2.语业,3.意业。业由何染?染于烦恼。杂烦恼故曰杂染业。亦曰有漏业。在未得无分别智以前所造业,皆是杂染业。以末那识有无始恒行烦恼,虽前六识现行为善,而其善业以依第七识故,仍为杂染而非清净。以造杂染业故,第八识受熏亦因之而成杂染。如香臭之气散在空中,即不离空处。是故前七识皆不离第八识,受熏所留余气,即谓之种,能为后来生起之用。
生杂染者,生有依正二义:依即器界,正即色根及身。大小乘经典,讲明器界者甚多,兹不述。有情根身,约分胎、卵、湿、化四生。有情之生,即指其一期生活之时期而言。何以生是杂染,以生依第八识为本,而第八识依前六识杂染业缘所招感故,故生为业之感应。业即感,生即其应。业既为烦恼所杂染,故生亦杂染,而异生身之五蕴非清净故,是曰生杂染。
阿赖耶是杂染,则生皆杂染,以名色由之发生,根尘由之触受,皆依此故。人生有老死,亦如器界有坏空;故生者包有情五蕴身及器界而言。即俗云人生世界,以恒行烦恼不能断故,三界心心所皆成烦恼杂染,由烦恼杂染故而业杂染,由业杂染故而生杂染,由生又起烦恼,循环无端,是曰无始流转。
三、有情=本死中生
有情之无始流转义有四:1.本有即现在有。2.死一刹那时曰死有。死后应另得到一生。3.在未得后生之时则曰中有。或死时即得后生即无中有。4.及至初生之一刹那则曰生有。由此循环无端。吾人平时只知本有为一生;不知四有流转,循环不息。
四、器界=成住坏空
器世界无始流转者,即成住坏空。在佛典中有极详说明,不能详述。太空中无数世界之成住坏空,等于有情根身之生老死灭一。一世界之成住坏空,亦如浮沤之起灭一般。人妄认世界由空而生,其实空亦由坏而致,了无先后可得;如落边际,即非因缘生法实相。
第三节 业与界趣
业之义意,前已大略讲过,即行为造作义。业之杂染者曰有漏业,有烦恼漏故。然行为之事,不见得都是有漏,如菩萨行,只有净业,是无漏业。但净业别名之为行。故此处之业,专指染业。不过他种佛典,亦有称曰净业者。
业之大分,从所依法上讲,即:(一)身业,以依身造成故;(二)语业,以依言语造成故;(三)意业,依意识造成故。身、语、意所起行为,就性质上辨别有三种:(一)善业,现在后世自己他人皆有利故;(二)不善业,于现在将来自己他人皆有害故;(三)无记业,不能记别其善恶故,如无意识动作等。
业能得果。因业受罪者,谓之罪业。因业得福者,谓之福业。得色无色界天果报,常在定中者曰不动业。此业即指禅定修习,由此生于初禅天以上,寿命极长,曰不动业果。
界即指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一、欲界者,以有色身及五尘欲者,谓之欲界。二、色界,色者一变义,二碍义;合变碍二义,即可碍滞有变坏之物质是也。但尘欲已空,虽有色身常在定中,故在初禅天尚有眼耳识,二禅天以上,即五识全泯,只有定中意识,已无尘欲。故超欲界,尚有色身,故云色界。此界有四重,即四禅天。虽同在色界天,而高下悬异,故区为四重:一、离生喜乐地,有三重天。欲界天,有忧愁、苦恼,及欢喜、快乐与不苦、不乐等,名之曰受。至初禅天,离欲界,生色界,忧愁、苦痛已无,只有欢喜、快乐。然此尚不全在定中,亦有言语行为。是为初禅天。二、二禅天,有三重天,名曰定生喜乐地。以常在定中,更加喜乐故。三、三禅有三重天。并喜亦泯之。平日欢喜鼓舞,其乐尚浅。至极乐,则并喜无之。故曰离喜妙乐地。四、有九重天。喜与忧对,乐与苦对,至四禅并欢喜快乐皆无之,但是不可形容之平等受。是曰舍受,名曰舍念清净地。是四禅十八天名义。
超出色界,是曰无色界,即纯精神界。平日以为离物质无法证明精神之存在;而在此界中,即由二禅天以上,只有后三识,无前五识。无色界中亦然。只有与定力相应之意识及七、八识,以定力相应之业报浅深不同,亦分四重。一、空无边处。此天定心了唯虚空,佛典中曾言,在人中初得此定者,在旁人仍见其人;而本人则并自不知所在,但如无边虚空;此时其身仍在,及至报尽命终,由其定力得业果,即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有空时仍有相对之空,此空仍是对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故曰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此天并所观无边心识亦泯之。再进则四曰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即想,无所有处即非想,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故曰非想非非想。上明之无色界境,中国书上只老子始有此境,余书并无之。但印度外道每有此境,及至成阿罗汉果,始能超出。有情异生,由死转生,趣向一类之中故曰趣。此有五种。一、无趣,二、人趣,三、畜趣,四、鬼趣,五、狱趣。恒言讲六道。五趣较六道,只少阿修罗。以上通天趣,下通鬼趣,故今不别立。三界二十八天,皆包于天趣之中。平常中国人之所谓天,只是欲界第二天;道家之天,亦不过如是。二十五有中,人趣亦有四种:畜趣名不甚正,应曰旁生,即指人以外动物而言。然亦有动物非人眼所能见者,亦包在中。鬼趣之鬼,与常言之鬼不同。佛典认鬼亦为众生之一,众生者,五蕴众法所生义,只以业报不同,故人见则鬼不见,鬼见则人不见,其实鬼亦是有色身之物,人碍鬼不碍,鬼碍人不碍,可同与人在一处而不互见。亦有一种鬼,有小神通,亦可见人;不过与吾人所见不同,随吾人心象变现而为象故。依佛典,鬼亦众生之一趣。总之,鬼报与人相反。人见是水,鬼或是火。平常人以为人死为鬼,鬼生为人,实是误解。其实鬼是罪业报生,故人死不必为鬼,人生不必由鬼,但可云人死转生为鬼,或鬼死转生为人耳。佛典原语,并非地狱,只是苦处之义,由罪业报生专受苦处,曰地狱趣。又依佛法说,人死未必为鬼,或有作鬼,或有生天,或作畜生,或为人,或为地狱,皆是转生;非死所成也。天死或转生为人,地狱死或转生为人,故鬼非人死所必成之物。佛典只讲生死流转,讲鬼者认鬼是本体,实是误解。鬼有化生,亦有胎生;并非鬼套人壳,即成为人,鬼套牛壳,即成为牛。依上义可判别如下:
一、罪业报生三恶趣(畜生、鬼、地狱)
二、福业报生人及欲界天(有六天)
三、不动业报生有色界无色界天
佛法之三界五趣循业流转义,大略如此。
第四节 异生与圣
异生即通言凡夫。人与天之身形同,与佛、菩萨亦相近。故天与人皆是善报。畜生、鬼、地狱,则奇形怪状,异形无数。可生此异形类中者,故曰异生,此统言凡夫之类,皆可受“异”形“生”故。
然异生有异生之同类。唯此异生性,依人我执而假立。然执有实我,亦有浅深不同;非异生曰圣者,佛典之所谓圣,破我执义。我执有二种:一、俱生我执,二、分别所起我执。俱生通末那及第六意识,入圣位之最低限度,要将分别所起我执完全断除,否则终是异生。
一、烦恼伏与断
既知是义,吾人如不欲堕三恶趣流转,非断去分别我执不可;否则必仍为可流入恶趣之异生也。即无色界,如不能断去分别我执,亦仍可堕入恶趣。释迦在世,有外道修行甚深,其人死后,有人问其人转生何处。佛言:“生非非想处天。”又问:“更后何如?”曰:“堕畜生及地狱。”故学佛以断除我执为主。此不能断,则终不能永离恶趣也。
无漏生空慧,现观众生。但是五蕴众法之和合相续,其中实无主宰之我,种种分别于我之执见,用戒定等能伏烦恼。如草木有根种伏于地中,以石压之,不过暂得不起,并非断尽。在圣智方便上,亦须经过戒定伏之之阶级。断者一分一分去除,永不复生曰断。凡能伏烦恼而是不能断者,即是凡夫。能断一分者即是圣人。异生于圣者之区别如此。
二、断之差别
断有数种,以生空慧断我执所起烦恼尽,即阿罗汉。阿罗汉是三乘共果。法空慧者,有生空慧,不必有法空慧。有法空慧,必有生空慧。此能对治法执所起所知障。大乘圣者,即断此障生此慧。断至究竟,即证佛果。
烦恼障易知,所知障不易解,恒易错误。所知非知识之谓,是对能知而言。即诸法相性,皆所可了知之境。以吾人有无始来无明迷惑,障吾能知,使不了于所知。去此障尽,即证佛果,即证诸法真实相性。生空慧是偏慧,法空慧是圆慧。此有偏圆差别,尚有浅深差别。则小乘上有四果,大乘有十地及佛地,皆由能断之慧有偏圆浅深之所致。
第五节 成圣之道
一、有情种姓
有情想知觉之众生,谓之有情众生。众生以种姓分,大别有五,即在有情众生藏识中,有五类不同之种子:1.阿类耶识中无出世智慧者,曰无出世种姓;此类众生,只能在世间修福果,不能达出世三乘法。2.由闻佛说法而能由四谛教法修道者,即声闻种姓。3.由闻说佛十二因缘,或不必闻佛说法而得道果者,曰缘觉种姓。4.不必闻说佛法或闻佛说法而能发成佛之心者,曰菩萨种姓。5.合后三类而不定者为不定种姓。或发声闻心,或发缘觉心,或发菩萨心,其种姓不定。故由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有此差别故,或不能发生出世种心,或可发生出世种心。人或闻佛法而得圣心者极少,或只能发信心,修善业而得福果,不能了佛法实相,而达出世涅槃。上说种姓类别。
而诸种姓成就有二:1.无始来即有此种姓潜藏识中;2.由闻佛教法而熏习成种子。修证出世三乘圣果,根本所依,即依有情之种姓不同故。
二、佛教增上
有此种姓,仍当依佛教法为增上缘,始得发生。犹地中有草木种子,须有雨露日光为增上缘。依佛教法亦复如是。无出世种姓者,则修福报;有出世三乘种姓者,见佛闻说法,即得圣智;不定者依其先闻何乘之法而得增长。是故说法曰法雨等。
三、人天阶梯
有圣种姓者,即声闻等三乘,能增上而得圣果。然在其增长时,亦以人天业果为阶梯。能修五戒,行十善,则可得作人之福报。亦可为证出世圣果之阶梯。在持戒修禅定者,即可得天之福报,为出世无漏种发生之增上缘,亦是阶梯。故人天所修诸戒定行,皆可为出世圣位阶梯;而有圣种姓者,则可以人天法为其阶梯也。
四、出世三乘
真正成圣之道,即依出世三乘法,于无始流转烦恼业生循环圈中,能得解脱,即曰出世,即断去烦恼。烦恼断故有漏业断,“业”灭故“生”灭,是曰出世。出世三乘,犹三种车乘。三种车皆可达解脱生死之地,是谓出世三乘法,皆依佛法,以种姓不同,得差别理解,各修其行,各得出世果。菩萨最高之果即是佛。此出世三乘教理行果,即成圣之道。此道果为阿罗汉、辟支佛、佛之三种。
前所说皆因缘所生法,依种子因,遇增上缘而成,故是因缘所生法,同业与界趣,具是因缘所生法。前两条说异生法,第三条讲凡圣法,第四条圣法。又第一条无始流转及第二条业与界趣,皆世间法。第三条异生与圣,讲由世间至出世间之法。第四条专论圣道。总皆是因缘所生法,虽出世之道,亦皆须有“种”为因,有佛之教法为缘,故其所成圣果,仍是因缘所生法。
第六节 再论业与界趣之流转
上来四条,总明世出世间皆因缘所生法,而此处须先明,及又最难明者,即业与界趣之流转。由善不善有漏业,得三界五趣生死轮回。欲解脱此生死轮回,须先明轮回之义。轮回即流转。凡理论皆先有事实,然后立言;否则论据不实,何从征信!在吾人所见到者,只有人及畜生二种。人与畜生,皆依父母而生,并未见畜生转人,人转畜生之事。且所见则仅二趣,余三趣均不见。理论虽可承认而事实不易可见,今特为说明如下。
佛法谓之圣教,即已成圣智之佛及阿罗汉等所施之教法。其圣智圆明洞达,其心知亦与人不同。然亦人可修到,故仍平等,与别宗教所谓神与人异者不同。其所以能知随业流转五趣之事者,以在圣智有六通。第一种即天眼通。此通为佛法中所有,他宗亦可有之。即现今催眠术有透视术,亦即天眼通之一种。或又能远视,又或能障外视,以吾人业报不同,即有报障,故只能见人、畜二趣。有天眼通,即可见到障外天等三趣。尚有能见未来者,即业起之果,在业已起而报未成之时,果虽未成,而在业因上亦能见之。此种功用,皆在天眼通中。尚有天耳通、他心通、身境通及宿命通,能通晓自己或他人之宿命。此天眼、宿命等通,不必成圣始有,有禅定者心中常常有之,然不彻底。如有预言家,亦或从定心上偶然觉到,亦可偶中。然讲出时已加以散心之分别推度,故不尽确实。此在催眠术,亦可试验而得之。及达出世至圣,更加一漏尽通,唯佛智圆明通达,智光普照,尽虚空界皆为大圆明镜。镜中所照,无不了然。三界五趣生死轮回,乃皆明了。此事实在有二乘六通者,皆可见到,然此事实之原理,其本人尚不能说出,故阿罗汉、辟支佛于事实上虽皆可见到,然如人可事实上见到人生世界,而人生世界何以如此之原理,则难了知。故曰宇宙是谜,人生是谜。大乘佛智,不但诸趣流转之事实可以见到,其原理亦能彻底解释。即前所讲心之分析中,分心识为恒行不恒行,皆有其相应心所。在恒行中有阿赖耶识,是无始流行转变相续不断者;不恒行心识有种种造作,皆熏在其阿赖耶识中,藏其种子:一业种,二法种。业种即法种中之有特别势力者,如国家百姓中之有特出者,能统率众多人而做其事业。业种亦复如是,彼能将所宜法种各起现行而合成不同业报,然其势不可久。故其势用尽时,即为破坏死亡,而别种业缘代之又生。生而又死,循环流转,又受生为别一业报而入其轨范。此与朝代递嬗相同。前朝势衰则国家大乱;更有有力者出,别造新朝,民土如故而国命维新。此中业种,亦如帝王之处草莽,能转此国人成其率属。由此得到一期一期之生命。此无始相续生死之法,在大乘法相唯识中,谓之异熟因果,有详细说明。此皆先有事实,然后加以解释者。吾人当未见此事实前,须先信有能知此事实之禅定神通。此禅定神通,细者虽不可见,而粗者尚可见。如催眠术等,即以一种方法,使人定其意识而致;亦可曰自己催眠功夫纯熟,即得禅定。在未得之先,固有疑情;及至既得,则事实可证。如伍廷芳稍有修养,预计在梦中做何事,或见何人,后来亦能做到。修禅定者,每能见平常人所不能见之物。如常人无光不能见,而禅定中有时或无光亦可见物。此亦天眼通之支流。此在有出世慧者,即可事实上证得,然未必明其原理。欲明原理,须通佛智。
三界五趣之业果流转,最不易知,然亦最关要。如不信此,则出世间之解脱生死流转法,亦不能安立。故特提出说明,须先知有此生死事实,再明生死之理,然后可以解脱,而成就三乘之圣道。故明因缘所生法,为世出世五乘之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