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博大而深邃的国学,凝聚了先贤的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被称为“国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西方文化没有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学术只有“六艺”、“诸子”、“经学”、“汉学”、“宋学”、“儒学”、“佛学”、“理学”等称谓,并无“国学”之名。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有了“西学”的出现,相对应的才有了“中学”的概念。那时候在国人的心目中,“西学”虽然在物质文明方面强过我们,但是论起精神文明,自然还是我们“中学”优越,于是就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了危机、文化信仰发生了危机,“中学”在国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开始动摇,才又有了“国学”的概念。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文学、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内容。国学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即经、史、子、集四大类。

国学分类虽然简单,但其内容却包罗万象。国学经典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抽出时间品读国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偶尔有一些时间,很多读者也不免因为国学内容的庞杂和国学经典的艰深而丧失品读的兴趣和信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些人认为国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是古人之学。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各国文化相继受到追捧,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国学却备受冷落,以至于几乎无人问津。

可喜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诸如易中天、于丹等研究者、推广者一时间成为大众喜爱和追捧的学术明星,国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这本书应运而生了。本书旨在方便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迅速把握国学的脉络和精华,并从中领略国学的精神,探寻中华文化之本、文明之源,以求鉴往而知来,识古而明今。

本书采用纵横结合的结构,先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叙述从古至今每一个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背景,而后又以文化领域为框架,横向分述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或典籍,给予详细地解说。纵横结合,互相呼应,又互为补充,尽可能让读者对国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语言上,本书力求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既凸显文化底蕴,又紧扣时代脉搏,让读者感受国学的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历史事实的章节中,本书不以编者的好恶进行取舍,也不添加任何带有政治倾向的评论,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列出有可靠来源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借读者参考。唯有如此,才是对历史和读者负责,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未经政客删改的国学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真实和国学原貌的基础上,本书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区分和扬弃,以期给读者一点有益的参考。

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国学,萌发出对国学的兴趣,并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当然,本书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