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远古歌谣和神话——幻想中所产生的中国文学起源

所谓先秦,顾名思义,就是秦朝之前,或者说从远古时代到秦朝统一的这段时间。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更迭中,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大放异彩。这一时期,产生了最早的文学形式和著作,形成了最早的国家意识和形态,造就了最早的思想巨人和体系,是中国文学、文化乃至文明的发端。

先秦文化是与同时期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照耀世界的东方明珠。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先导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先秦文学中,远古歌谣和神话是最早的、最为朴素的,也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两种朴素的文学形式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文学艺术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呼”。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唱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定论的正确性。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此,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得很明白: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就出现了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中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

原始诗歌反映社会生活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产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为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弹歌》如此,葛天氏之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为什么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显然因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时的人们所知的最珍贵的东西。为了表示它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最恰当的。可以联想到,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点类似。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虽然有时候被后人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牧畜和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而所谓“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总之,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他们的集体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