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啊,这是什么事!”我低声咒骂道。

我每天都要很紧凑地安排去托儿所的时间,这一次我们原本也有望按计划进行——直到我三岁的女儿莫莉意识到她的新鞋上没有自己的名牌。这简直就是个灾难!

我试图安慰她,今天不会有什么事的,并承诺晚上给她贴上名牌。我跟她解释,由于我马上要主持会议,可能会迟到,必须赶紧送她到托儿所,所以现在不能帮她贴名牌,但莫莉完全不理会我的话。

我先试着哄骗她,然后贿赂她,甚至威胁她,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我不得不让步,不耐烦地拿起名牌,暴躁地把它们塞进她的鞋子里。但为时已晚,令莫莉愤怒的不再仅仅是鞋子,而是已经波及对整个世界的不满。

她仍然拒绝穿鞋,我不耐烦地大声喊道:“现在我要迟到了!”莫莉也跟着一边跺脚一边大喊大叫,直到我意识到可以直接把她抱起来,夹在腋窝下,强行把她扔进车里。而当天我只能开车外出了。

这绝非易事。想象一下,我满心羞愧、拖着脚走向停车的地方,祈祷不要碰到邻居们。莫莉像根木头一样被我夹在胳膊下,没穿鞋,又踢又叫。与此同时,我18个月大的儿子D (中文意思是“小弟弟”,我们一直这样称呼他)像个超大的吊坠挂在我身上,双臂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各种各样的护理用品乱七八糟地堆在两个袋子里,压得我胳膊肘变形,阻碍了我手指的血液循环,而那双引起争议的鞋子就在袋子里。我看上去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疯女人,身上挂着各式各样的东西。与此同时,莫莉还在不停地尖叫:“你弄疼我了!”用这种方式,向周围邻居宣告我的恶行。

正是在成为“模范母亲”的那一天,我决定写一本关于养育子女的书。如果这听起来有悖常理,那肯定是因为我还没有坦白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在那个小插曲之后,大约一个小时,我终于到达会议现场。我坐在那里,严肃地讨论“放任式养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相信我,我一直记得这其中的讽刺意味。

你看,我是个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对我来说,处理莫莉的崩溃情绪本应是我的第二本能,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次令人羞愧的失败之后,我开始写下育儿过程中更荒唐的时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儿童心理专家一定会懂得更多吗?”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在生孩子之前,我一度认为自己是“育儿专家”。我向父母们提出各种育儿建议,这对我来说就像穿衣吃饭一样简单自然。“我知道如何养育孩子,我是一名儿童心理专家”这句话似乎天然带着自豪的徽章。然而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母亲时,我才意识到一个令人羞愧的现实,那就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育儿专家”。从本质上来讲,养育子女往往是一个出于善意的反复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因为近些年来,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前,孩子只被照料而不被倾听,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相当普遍的情况是,普通孩子被交给保姆、家庭女教师或寄宿学校抚养,流浪的野孩子则被塞在烟囱里,无人照看。现在我们知道,将养育子女的主权交给其他人,意味着可能把结果也留给了别人,把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的未来都交在了其他人手上。

我们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于养育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父母,不再像以前一样忽视对孩子的教养责任,相反,他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我常常想,是不是因为我所从事的专业真正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使人们意识到爱和理解对孩子的重要性呢?尽管愤世嫉俗者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雇不起保姆、家庭教师,也负担不起寄宿学校高昂的开销。不管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现在的父母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给孩子一个最好的人生起点。而且,从纯粹自私的角度来看,有什么能比拥有一个幸福、亲密、充满爱的家庭更令人满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