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发展概况

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之年。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网信干部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中央网信工作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网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奋进、真抓实干,按照《中国科学院2019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逐项落实,努力健全网信工作机制,完善网信组织体系,提升网信工作水平,增强信息化服务能力,优化网信人才队伍,为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提供信息化支撑,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信息技术保障。

【坚持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导】

(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2019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网信领导小组组长白春礼主持召开2019年中国科学院网信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白春礼强调,中国科学院网信战线同志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信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积极把中国科学院网信工作纳入国家网信发展事业中,支撑好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中国科学院网信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树深要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信工作的重要判断和具体要求上来,强化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中国科学院网信工作;提高工作站位,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网信工作;抓好重点工作,以高显示度的工作支撑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以高执行力将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2019年6月以来,中国科学院按照党中央和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在全院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国科学院网信办在认真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编辑印制了《中国科学院网信工作主题教育材料选编》(以下简称《材料选编》),共收录25篇重要文献资料,使中国科学院网信干部将专题学习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结合《材料选编》对标、对表,深挖初心源头、牢筑使命担当,推动专题学习和主题教育走向深入。

(二)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网信工作部署

2019年,围绕当前我国网信领域的新问题,我国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要求。中国科学院网信办坚持以落实国家网信宏观战略布局为政治任务,主动担当,强化统筹协调,确保高效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立项实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信创工作落地落实。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配合启动媒介大数据基础设施平台项目建设。三是落实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承建了国家基础科学、空间科学、天文科学、基因组科学、微生物科学、对地观测科学、高能物理、地球系统、青藏高原、寒区旱区、生态系统观测11家科学数据中心。四是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实现了中国科技云基础设施IPv6升级,以及与国外众多网络运营机构的IPv6互联互通。五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河北雄安新区重大战略部署,为雄安新区高性能计算、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六是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保条例》要求,推动中国科学院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合规试点项目建设。

【坚持抓好“十三五”信息化项目管理】

(一)智慧中科院建设推进工程

新一代ARP系统在中国科学院134家单位部署上线,切换率为100%。新系统在原有四大功能模块(人事薪酬、综合财务、科研项目、科研条件)基础上,新增国际合作与网上办公功能模块,代码超过327万行,实现全生命周期科研管理与核心业务的国产化自主可控及数据共享,满足了新时期科研管理变革的需求,保障了科研管理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感知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数据汇聚与交换平台数据库,构建态势感知指标体系,完善功能集成和可视化效果,基本实现对全院科研与教育态势的定量分析和实时感知,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教育平台着力推进教育质量分析评价和教育决策支持,完成面向研究所机构评价、学生及教师画像功能的开发;进一步开放教育资源,入库资源含院内课程、院外课程、特色系列讲座、TED等。

(二)中国科技云建设工程

中国科技云建设工程持续推进资源管理与自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存储、试验床等资源整合、集成与聚合,持续提升了中国科技云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超算资源聚合、调度、应用能力。

2019年12月,中国科技云2.0上线发布,基本实现了高速科研网络、海量数据存储、大规模计算分析、科学数据与信息资源、科研软件资源等的全面整合集成与云化,汇聚了315PF计算资源、150PB存储资源及数十PB 的科学数据资源,集成部署了综合服务平台52个、各类科研软件409款。中国科技云已为“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空间科学”等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以及 FAST、LHASSO 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为超级计算、科学数据、人工智能和洲际的科学数据传输等工作提供支撑。

(三)科学大数据工程引领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科学大数据工程持续推进建设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科学大数据资源体系和公共服务云平台,发展大数据驱动科研创新的应用示范,推动中国科学院科学大数据支撑服务水平、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水平、科学大数据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2019年度,科学大数据工程建成了具有PB级数据管理能力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支持4类主流大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部署和管理,支持74个数据库实例的在线创建和同时在线服务,出版数据集252个;公开遴选确定的7个重点数据库、20个特色数据库与4个大数据驱动的创新示范平台,累计积累数据资源量超过3.8PB。空间科学、生物信息、第三极环境、资源学科等领域大数据驱动的创新示范平台均在平台建设和学科领域典型应用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数据库和大数据驱动的创新示范平台服务效果显著。

(四)科研信息化应用工程

科研信息化应用工程通过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深入融合,着力提升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应用水平。完成近30个服务于重大科研活动的信息系统与软件,其中产出各类软件26款、平台20个,涵盖科研应用、科学计算和数据服务;支持产出各类数据库16个,为各学科领域提供了相关科研数据资源,支持包括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项目40余个。

2019年,科研信息化应用工程着力推进领域云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应用。一是建设面向高能物理及射线技术大科学装置科技领域云,搭建了基于SDN架构的虚拟专用网络,支持高能物理实验数据的高效传输;二是建设寒旱区环境演变研究科技领域云,在数据中心集成了新疆与中亚科学数据、联合观测数据、中巴经济走廊数据;三是建设微生物科技领域云,基于Docker模块超过50款数据分析软件,实现了22个微生物信息学数据,以及4类镜像数据仓库的整合。平台注册用户超过800户,覆盖20多个国家或地区。

(五)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保障提供安全服务支撑;深化网络安全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覆盖“中国科技云”“智慧中科院”及中国科学院网站群等重要应用系统,为其提供网络安全保障。

2019年,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和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提升中国科学院网站发现技术能力,初步实现了对中国科学院网站的可知、可管、可控。二是不断提升邮件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具备了发现邮件被窃取和实时监控的能力。三是统一身份认证,完善客户端、服务器端功能集成。四是提升网络安全态势监控能力,全面监控安全事件运行情况。五是初步完成主动安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在云服务平台基础环境上提升了网络安全保障服务能力。

【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一)发布院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制度文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有关工作的决策部署,依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等国家文件的要求,立足中国科学院实际情况及现有工作基础,针对中国科学院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遵循“统筹规划、集约高效、开放共享、安全可控”的原则,制定印发了《中国科学院机关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试行)》,为中国科学院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系统推进服务基层配套工程建设

一是针对异地会议成本高等问题,部署桌面云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面向中国科学院机关各部门和院属单位部署试用桌面云视频会议系统。系统能够满足“随时、随地、多方”的视频会议需求,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支持在多场景(出差途中、宾馆、办公室、家中等)、多模式(移动终端、会议室大屏、手机端)场景下组织多方线上会议,并实现会议资料、PPT等材料的共享配套。在2个月的试运行期间,中国科学院利用桌面云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会议341次,参会人员累计达1000余人次,会议累计时长达74208分钟,全面节约了基层单位异地会议时间和经费成本。

二是针对基层单位统计数据反复填报问题,部署实施中国科学院机关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围绕贯彻落实基层减负相关工作通知和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相关工作要求,部署建设中国科学院机关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实现中国科学院政务信息资源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同时,平台提供资源发布、资源申请、资源查看及资源统计等相关服务,为中国科学院机关各业务局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提供了保障。实现中国科学院机关各部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资源快速检索查询,支持中国科学院机关综合统计数据的统一采集和院属单位统计数据远程审核,有效避免基层单位数据重复填报,为基层减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针对财务审批报账流程繁杂问题,部署智能公务之家建设。将人工智能和财务专业知识与财务系统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发票识别、智能审核、移动审批、智能记账、智能支付、智能终端等模块逐步打通科研经费管理全流程,实现财务流程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实现在新一代 ARP 中进行纸质票据、电子票据交通费和差旅费网上报销,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科学院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持续深化了“放管服”改革,为广大科研人员带来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初步实现无须跑签和贴票,真正做到线上审批、轻松出差。

【坚持为国内外网信领域交流合作搭建桥梁】

(一)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开源芯片论坛

2019年10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和RISC-V基金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开源芯片论坛”在乌镇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成功举办。论坛以“芯态开源:驱动计算架构黄金时代”为主题,聚焦开源芯片生态构建,邀请中外院士、专家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展望开源芯片发展美好未来。论坛得到中央网信办、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人员配给,全力保障论坛筹办组织工作。本次论坛共吸引近200名国内外开源芯片领域专家学者和互联网企业代表交流探讨,为中外开源芯片领域同仁搭建了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拓展了合作模式和内涵,为开源芯片生态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办CODATA 2019学术会议

2019年9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由CODATA及CODATA中委会举办的国际数据委员会(CODATA)2019年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CODATA执委、英国公共卫生机构研究院Virginia Murray教授,UNESCO科学政策和能力部门主任Peggy Efua Oti-Boateng,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教授、ISC全球城市健康与人类全球项目执行主任Franz W.Gatzweiler等作了大会报告。本次大会以“迈向下一代数据驱动的科学:政策、实践与平台”为主题,设置了36个并行分会,从不同视角出发,分享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在数据开放政策、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数据驱动科学发现最佳实践等方面的经验,深度剖析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高效、可行的综合解决方案,增强学术共同体在科学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方面的能力。

(三)主办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

2019年12月4—5日,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树深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郭华东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赵国屏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院士、军事科学院尹浩院士等23名专家学者,从科研信息化战略与政策、科技与创新两个方面作了专题报告。报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覆盖科研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应用案例等内容。大会在推动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探索科学研究的新模式、新发展,促进我国科研信息化融合应用,营造我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多方资源实现交流共享,培养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路,发掘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主办第六届科学数据大会

2019年8月21日,由国际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委员会主办,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六届科学数据大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大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与来自国内各领域关注科学数据发展的400余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本届会议以“科学数据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主题,共有5个大会报告,设置了21个并行分会、216个分会报告。大会为不同领域科学数据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不同领域科学数据的广泛交流,推动我国科学数据应用的不断深入。

【推动院属单位信息化工作水平协同均衡发展】

(一)信息化评估工作

组织对院属各单位进行信息化评估,编制形成《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报告》。从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化应用和网络安全3个维度,构建信息化管理与运行、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科研信息化应用、管理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科学传播应用、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技术保障9个具体指标体系,利用文献调研法、监测分析法、德尔菲法、大数据分析法等对103家研究单位、11个分院机关、2所院属大学和1家公共支撑单位进行评估。其中,研究单位信息化评估平均成绩为64.56分,分院机关信息化评估平均成绩为64.01分。从评估结果来看,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为科研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保障,信息化投入与应用实现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其中,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管理、科研信息化应用和管理信息化应用评估成绩提升较快。

(二)网信人才队伍建设

面向在职职工能力提升,举办所局级网信工作培训班和网信工作主管干部培训班,中国科学院50余名局级领导、150余名院属单位网信主管干部分别参加培训,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开阔工作视野、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沟通交流、激发队伍活力。面向未来网信人才储备,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建设,逐步成为国家培养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人才的重要力量。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网络安全专业本科生19人,培养博士毕业生66人、硕士毕业生105人,持续为国家培养输送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三)编辑发行系列出版物

一是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家网信办等6部委共同编纂的《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被世界知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首次以英文出版发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科研信息化成果经验和重要成就,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科研信息化国际影响力。二是《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获批公开发行。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批复,由中国科学院主管、计算机网络中心主办的期刊《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更名为《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收录展示我国数据与计算技术的前沿发展态势、创新技术及应用成果等方面的高水平研究论文,推动我国在数据与计算技术领域科研应用发展。三是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年度报告2018》,系统梳理总结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进展,展示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案例和成效,为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