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
- 吕琳
- 1193字
- 2020-11-23 17:14:01
1.5.3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
从大量收集、阅读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开始,包括重要的考古、史学资料、地方年鉴、专著、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法律法规、国际宪章、规划资料、报纸等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图、资料照片等各类图片资料。一方面,相关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国际宪章为本书提供了较高的研究起点和理论依据;同时,相关规划案例(包括遗产环境保护、城市景观规划、古城保护等)中的理念方法与经验数值对本书探究大遗址周边环境问题具备可供借鉴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文献与现状资料的研读和考证,为做出系统的评述与描述奠定了基础;此外,对大量规划资料(包括各文物保护规划、新区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研究,为客观分析、反思现实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思路提供支撑。
2. 田野调查
研究需建立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对曲江地区、大明宫、兴庆宫公园、汉城湖、阿房宫、白鹿原、少陵原、樊川等地的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让笔者对西安大遗址外围的环境现状有了感性的体验与认知;并对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拍照、记录、测绘、绘制剖面图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同时,笔者在研究前期,对我国澳门、成都、北京、洛阳等地,以及法国波尔多、柬埔寨暹粒、日本京都等国际著名的遗产城市进行的实地参观考察,有利于对比反思、客观认识西安当前遗产环境保护的现状。
3. 归纳分析
研究结合对典型建成环境的实地调查及文献汇总,对目前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发展趋势、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既有资料抽丝剥茧的分析,在西安遗址环境的价值特征、遗址区产业结构、村落分布规律、人居环境现状等方面,得出较为概括性的结论,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并获得普适性的研究结论奠定基础。
4. 学科交叉
完整的大遗址保护需要从“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制定”“遗址区管理”“规划建设”4个方面协同努力。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遗址周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必须借助更多的视角,完善对其保护与规划建设的理论方法。因此,本研究有意建立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本体,同时注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应用与融会贯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体系。
5. 案例研究与实践总结
本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探究各类大遗址与城市建设在空间衔接方式上应有的差异性,提出几种适宜于西安不同大遗址外围的空间格局。本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代表案例的分析与对比,并结合笔者经验,阐释每一种空间格局在各自特征、适宜条件与规划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1) ArcSDE:数据通路,是ArcGIS的空间数据引擎,它是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储和管理多用户空间数据库的通路。
(2) 1994年在日本奈良召开国际性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会议”中形成的《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
(3)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协助编撰,于2008年10月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加拿大魁北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