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
- 吕琳
- 15字
- 2020-11-23 17:14:01
2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评析
2.1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特征与功能定位
2.1.1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特征
1. 数量大、级别高,类型齐全
作为千年帝都和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拥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各类遗址、遗存的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是典型的遗产城市,被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据前些年文物普查统计,“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文物点有2944处,各个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2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65处,西安市(县)文物保护单位184处”[51]。西安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不仅保护级别高、价值大,影响深远,而且许多古遗址具有国际性和全人类性,例如丝绸之路的相关遗址和宗教文化的相关遗址等。另外,本地区的大遗址几乎涵盖了国家文物局定义的所有类型,除了广泛分布的聚落遗址、宫殿遗址、都城遗址、陵寝遗址和建筑遗址外,还包括道路(如子午道、傥骆道等)、桥梁(如隋灞桥、东渭桥)、水利工程(如郑国渠、成国渠、沣惠渠、漕渠、黄渠、泾惠渠)等。
2. 时代延续性强、分布范围广且有一定的聚集分布特点
从时间上来讲,从110万年前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3000年前的老牛坡的商周遗址、1000年前的隋唐遗址,直至明清西安城、明秦王十三陵及近现代革命遗址等,时间跨度之大、连续性之强充分反映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西安位于关中中部,八水环绕,川原相接,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使得遗址分布遍及西安都市区的各个部分,且在分布上呈现以下分区聚集的特点:①各都城遗址(包括周丰镐(1)、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及唐长安)逐步由河流(沣河、渭河)一级阶地向二、三级阶地迁徙,并长时间稳定在龙首原南北两侧;②帝陵区则选择在山前(北山山系)及原面上布局,即位于低山、原面高爽之地,如梁山、九嵕山、仲山、嵯峨山前的唐十八陵及汉代陵寝(分布在五陵原、少陵原、白鹿原等地),秦始皇陵及秦东陵也分别坐落在骊山之前及铜人原等;③宗教文化遗址(以祖庭为代表)则主要分布在唐长安城以南的樊川、御宿川及秦岭浅山地带。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则呈现出沿河(主要是渭河、灞河、沣河、浐河、潏河)分布的特点,并大体呈现出这样的特征:西安东部的浐河、灞河流城主要分布早期文明的文化遗址,如公王岭、华胥陵、半坡、米家崖及老牛坡商代遗址等;西部的沣河、皂河流域则主要散布着周、秦、汉代文明的遗址,如丰京、镐京、灵台、灵沼、阿房宫、建章宫及汉长安城遗址等,中部则集中分布着隋唐文化遗址(含宗教文化遗址等),而唐以后重要遗址则主要叠压在中部和南部。
3. 面积大、占地广、内容丰富、情况复杂
西安地区的重要遗址多为都城遗址、宫殿建筑群遗址(如阿房宫、兰池宫、大明宫等)及帝王陵寝遗址等,这样的遗址面积少者数平方千米(如秦栎阳、周丰镐、霸陵等),多者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千米(遗址群地区),其中汉长安城遗址占地即达36 km2。由于西安地区历史文化遗址大多规模宏伟,占地广阔,一方面遗址的内涵丰富、价值极高,同时遗址内也散布着大量的村庄(其中汉长安城遗址就分布有54个行政村,居住着5万人口),农田及城市建设用地,如五陵原地区的单晶硅厂、渭河电厂等,这使得遗址地区的保护和管理非常复杂。
4. 可视性较差,极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
西安地处黄土高原,其历史文化遗址除保存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信息、城市发展密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有些重要文物深埋于地下,而有些重要文物由于埋深较浅,可视性较差,极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这也为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带来新的课题。由于西安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脉之地,又积淀着汉唐盛世的千年精华,其大遗址除表现出以上的资源特征外,还包括一批文物和历史实物遗存不太明显的重要文化遗迹区,如上林苑、昆明池、唐禁苑、曲江、辋川等苑囿遗址区及鸿门坂、樊川、华胥陵、荆原、寒窑等文化遗址区,其中苑囿遗址区主要分布在河湖水系两岸及港汊、低洼之地。这些文化遗迹区也将对西安市的文化提升和建设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