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小结

总结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基础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三次转折,即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和粗糙的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实践。与此同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出现了一个从肯定到批判性否定再到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变化过程。而这些变化,一方面是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不断发展超越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不断变化的栖身之地的特点。

马克思出身于德国。德国在当时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对落后的、分散的、君主专制的德国的强烈不满,使马克思加入了德国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接受了黑格尔理性主义,渴望改变不合理性的现实社会,建立一个理性的、统一的现代国家。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更多的是肯定现代性、向往现代性。而且,因为德国是一个思想超越现实的国家,马克思在批判德国现实的时候,注重的是思想批判、哲学批判。

当马克思自1843年10月起身处当时欧洲大陆政治运动的中心、“社会主义思想和行动的心脏”——巴黎时,“马克思就开始浸润在社会主义的氛围中”。马克思在巴黎和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如毛勒,毗邻而居、并肩工作。“马克思突然支持无产阶级的事业可以直接归因于他亲身接触了法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281]对各种政治思潮的接触,以及对法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了解,使马克思认识到法国政治制度的局限性,也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了一种政治维度。在深刻反思前一阶段所遇到的理性与现实冲突以及不同利益阶层的理性之间冲突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转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直接从现代性的根本目标出发来批判现实,明确地宣称“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马克思根据法国的现实,看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看到了现代国家政治解放的局限性,看到了“工业以至于整个财富领域对政治领域的关系,是现代主要问题之一”(这可以说是后来“异化劳动”思想的源头)。此后,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对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试图剖析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和根源。然而,“异化劳动”概念的内在缺陷,使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矛盾运动的分析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循环解释之中,这使得他终于回到真正的现实上来,从“粗糙的物质生产”出发,强调了物质利益的重要性,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为无产阶级提出了实践地改变现实世界的历史使命。

1845年2月马克思被驱逐出巴黎,移居布鲁塞尔,在这个偏僻的城市生活了三年。或许因为偏僻,使马克思更能沉下心来,得以冷静地反思和清算了他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区别,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洪流在1847年也蔓延到这个偏僻的城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支部。此后,也是在这个城市,和恩格斯一起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法国革命爆发后,马克思被视为危险人物于这年3月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来到法国巴黎,4月又回到德国科伦,试图在德国组织无产阶级革命。1849年5月,马克思被普鲁士当局逐出德国,6月来到巴黎,8月再次被法国政府逐出巴黎来到伦敦。此后,马克思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而定居英国,他在那里充分考察了英国这一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见证了物质生产实践这一变革的伟大力量,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地把握了现代性的矛盾性。这使得他在肯定现代性积极成就的同时,又详尽地揭露了其病症,并透过庞大的商品堆积这一表面现象,把握到了现代性发展的资本逻辑。可以说,如果马克思没有生活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那他现代性批判的深刻性,以及揭示现代性病症的详尽丰富程度,可能会逊色不少。进一步说,也正是因为马克思经历的曲折性和丰富性,使他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了一般现代性理论家难以企及的深刻性和多维性。

另外,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分界线,我们也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也有一个从理想主义色彩向现实主义色彩变化的过程。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马克思对现代性主要从意识形态角度切入,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围绕国家、法、社会意识、宗教来支持和批判现代性,而且无论是支持还是批判现代性,都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而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形成之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发生了转折,从“副本”转向“原本”,并以政治经济学的视野重点批判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从而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


[1] 〔法〕利奥塔:《历史的符号》,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285页。

[2]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353页。

[3]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92~93页。

[4]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32~33页。

[5] 〔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第15页。

[6]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81页。

[7]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5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8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1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36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页。

[13]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5、19页。

[1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6~7页。

[1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91页。

[16] 转引自〔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臧佩洪译,商务印书馆,2004,第48页。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26~127页。

[1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53页。

[18] 参见〔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4页。

[1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第294页。

[2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74页。

[2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97页。

[2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44页。

[2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46页。

[2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47页。

[25] 〔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第20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173~174页。

[2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1~12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7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3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121页。

[32]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0~61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9页。

[34] 转引自〔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29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01~102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1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7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67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71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72页。

[4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53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8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6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8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47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0、222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33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0页。

[5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61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85页。

[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8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61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409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1页。

[5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83~84页。

[57]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349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75页。一些学者认为《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的影响并不大,对马克思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的是《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参见〔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64页)。

[5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5页。

[60]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81页。

[61]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30~31页。

[6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85页。

[6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67页。

[6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5页。

[6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6页。

[6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80~181页。

[6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70页。

[6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458页。

[6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66页。

[70]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4页。

[7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5页。

[7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84页。

[7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49页。

[7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6页。

[7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7页。

[7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81页。

[7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16页。

[78]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5页。

[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3页。

[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1页。

[8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2页。

[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2页。

[8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0页。

[8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1页。

[8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409页。

[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84~85页。

[8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97页。

[8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94页。

[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7页。

[9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24页。

[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80~81页。

[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4页。

[9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22页。

[9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2页。

[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86页。

[9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87页。

[9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97页。

[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1页。

[99]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88、287页。

[10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96、298页。

[10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40页。

[1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9、62页。

[1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0页。

[1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3页。

[10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60~61页。

[10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8页。

[10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0、37页。

[10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1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50页。

[1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1页。

[1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页。

[1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页。

[1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37页。

[1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页。

[1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7页。

[1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页。

[1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1页。

[1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44页。

[1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1页。

[1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0页。

[1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8页

[1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页。

[1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页。

[1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7页。

[1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页。

[1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7页。

[127] 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33页。

[1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1页。

[129] 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肯定不能说是唯一的。

[1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29页。

[1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页。

[1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3页。

[13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09页。

[1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1页。

[13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11页。

[13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0页。

[13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677页。

[13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169页。

[139]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32页。

[140]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33页。

[14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571、185页。

[14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315页。

[1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4页。

[1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5页。

[1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5页。

[14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76页。

[14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5页。

[14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12页。

[14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13页。

[15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2页。

[15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3页。

[15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2~163页。

[1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7页。

[15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2页。

[1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6页。

[15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01页。

[15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00页。

[158]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2005,第317~318页。

[15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8页。

[16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3、121页。

[16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9页。

[16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7页。

[16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7页。

[16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72页。

[165] 参见陈志刚《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未来理想社会》,《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赵家祥:《准确把握马恩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含义》,王博编《薪火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28页。

[16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3页。

[167]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商务印书馆,1998,第301页。

[16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5页。

[16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5~186页。

[17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788页(注103)。197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的编者原来的注释是“费尔巴哈的术语来表述的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观点”(参见第495页注58)。现在的注释则没有肯定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观点”。

[17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6页。

[17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7页。

[17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00~201页。

[17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31页。

[17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7页。

[17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32页。

[17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5页。

[17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2页。

[1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3页。

[1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9页。

[181] 〔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46页。

[18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1页。

[18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12~313页。

[18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5页。

[18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6页。

[18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6页。

[18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7页。

[188]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第26页。

[189]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第38页。

[190]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394页。

[19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91页。

[19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1、350页。

[19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7页。

[19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1页。

[1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2页。

[19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8页。

[19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0页。

[19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73页。

[19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1~262页。

[20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34页。

[20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42页。

[202]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30~31页。

[203] 参见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北京出版社,2005,第225~226页。

[20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95页。

[20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5页。

[20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99页。

[2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1页。

[20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99页。

[2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0页。

[2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0页。

[21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84,第315页。

[213] 邓晓芒:《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李毓章、陈宇清选编《人·自然·宗教——中国学者论费尔巴哈》,商务印书馆,2005,第184~185页。

[2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1页。

[21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84,第145页。

[2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1页。

[2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2页。

[2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6页。

[2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32页。

[2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567~568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7页。

[2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410~411页。

[2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0页。

[2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83页。

[2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83页。

[2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6页。

[2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3页。

[228]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115页。

[2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页。

[2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3页。

[2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7页。

[2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3~34页。

[23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4页。

[2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4~35页。

[235]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119~120页。

[236]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126页。

[23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页。

[23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7页。

[23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8页。

[24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5页。

[24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页。

[24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页。

[24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6页。

[24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6页。

[245]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第69页。

[24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1~32页。

[24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8页。

[24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0页。

[24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743~744页。

[25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1页。

[25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60页。

[25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1页。

[25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74页。

[25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9页。

[255]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0页。

[25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6页。

[25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2页。

[25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70页。

[25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1页。

[26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3页。

[2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507~508页。

[26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79、180~181页。

[26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57页。

[26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04页。

[26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33页。

[26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8页。

[26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8页。

[26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8页。

[26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2页。

[27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0页。

[27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3~434页。

[27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2页。

[27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6页。

[27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13页。

[27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4页。

[27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4页。

[27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5页。

[27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5页。

[279] 针对《哥达纲领》草案中存在的问题,恩格斯在1875年3月也曾给奥·倍倍尔写信。在公平问题上,恩格斯也得出了和马克思相同的看法。恩格斯指出:“用‘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来代替‘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这也很成问题。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阿尔卑斯山的居民和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条件总是不同的。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平等的王国,这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旧口号为根据的片面的法国人的看法,这种看法作为当时当地一定的发展阶段的东西曾经是正确的,但是,像以前的各个社会主义学派的一切片面性一样,它现在也应当被克服,因为它只能引起思想混乱,而且因为已经有了阐述这一问题的更精确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14~415页。)

[28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5~436页。

[281] 〔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