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笔者近年来关于心智哲学问题之学习和思考的一些心得,由25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经修改而组成。内容包括心身问题、心理意识之特性——意向性、“知”的意义与心理意识的本质——问题、自我问题三个方面。这三方面问题也是心智哲学(心灵哲学)研讨的主要内容,且一向处于频繁争论和众说纷纭中,因而也具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必要性和思想空间。笔者依凭一些特有条件经多年持续的努力,已写就了一套较系统的求解习作,汇编成这部《心智哲学问题新解》,今敬献和求教于心智哲学领域的专家和有志者,希能有助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发展。

心智哲学问题由来已久,已经过许多名流大家的哲思和作答,虽尚无最终的公认结论,但也非常人可轻易进言的。笔者之所以要对此冒昧再行求解,主要是基于下述四点理由。第一,诸多先哲对心智哲学某问题的作答,多是有见地的思想,并确实推进了该问题的解决;之所以不是最终的答案,则乃是时代局限所致。因为心智哲学问题多是深奥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许许多多的知识和观念,但有些知识和观念却是过去时代所不具有的。例如,笛卡尔时代(17世纪上叶)关于大脑结构和神经活动的知识以及微观物理学知识都是较贫乏的,而相信上帝存在则是当时的基本观念;故而他关于心身关系所提出的心身交感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理论,至于它违反了“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乃是现代科学的观点。因此,每个传承下来的心智哲学理论在其所出的时代多是进步的和合理的(当时可接受的),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科学深化才逐渐暴露了前人理论中包含的问题。现代人因而能够且也应当对前人的学说和理论提出更正和补充。

第二,同一时代的人,不同人群所处的观念环境和知识氛围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分工细致的现代社会,文科学者与理科学者的知识结构可谓殊异,加之人们的性格和志趣彼此有别,故造成人们之间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方式各有不同。在哲学界,上述差异则是形成不同主义和学派的原因,有人诚信唯心主义,有人坚持唯物主义,还有人认可二元论。同一主义内部也还有着许多对立观点,例如,唯物主义阵营内部就有取消论、突现论和两面论等不同派别的并立;它们的内部仍然又分出不同的支派,如两面论又分实体两面论与信息两面论,二者的理论差异依然很大。概言之,不同的论者各有不同的学说,很少有两个完全一致的哲人,就是师生之间也多有分歧。所以,当今的心智哲学领域学派林立、观点纷呈也是必然现象,这是由于研究者之间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哲学立场和思想方式上的差异促成的。每个研究者都持有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故形成一套其特有的理论观点,每种观点也皆有其亮点与不足。当然,不同的观点或学说之间也不会是等价的,这源于研究视角的不等价,使得有人能够把握主要特征以至洞察本质,有人则只抓住某些次要特征。这样,开展心智哲学问题的广泛讨论就是必要而有益的,每个有志者都有发表见解的意义,通过大量的切蹉讨论会促进问题的深化与解决。

第三,当今心智哲学问题之研究,在本书所涉的三个方面有这样一些特征:在心身问题方面,现在唯物主义观点已占主流趋势,二元论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已不多见。其具体争论的内容主要是:(1)究竟有没有心理现象或事件存在(取消论明确否定真有心理现象,新二元论则力保心理现象存在),或者说心理事件是否可以完全还原为物理事件。(2)若真有心理现象或事件存在,那么它是大脑突现出来的呢,还是依因果机制产生的?(3)心理活动与神经生理活动之间能不能发生相互作用?(4)心理现象或事件是异于神经生理事件的另质存在呢,抑或它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非物理属性之表现状态?或者说物质实体能否具有非物理的心理属性?(5)心理事件是随附于神经事件的还是严格对应于神经事件的呢?抑或心脑之间是类型对应的还是个例对应的(即同样的心理现象是否可由不同的神经活动来产生)?上述这五大争论乃是当今心身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若进一步分析,后四个争论实际却都可牵连到对因果关系的看待:争论(2)牵连到因果关系的同一性原理,若承认结果事件是原因事件的同质转化现象,则不会发生真正的“突现”事件,心理现象的产生在大脑物质中有其内因根据,高级心理现象只能由低级(原始)的心理迹象进化而来。争论(3)牵连到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若承认此原则的话,神经活动就不能与心理活动发生相互作用;主张心身交感论者则认为因果闭合原则不能适用于心身关系。争论(4)与争论(2)相关联,若主张心理事件异于神经事件,唯物论者就要采信突现论,从而否定因果同一性原理;反之,心理现象就只能是大脑神经系统的非物理属性之表现状态了。争论(5)则牵连到因果关系有无严格的因果对应性,即是否有真正的“多因一果”或“异因同果”关系存在。心脑随附论与个例对应观点是以主张有“异因同果”关系为前提的。总之,对于因果关系的看法最终决定着心身问题的主要观点。若要符合因果性原理,就应改革传统的心物观,因为传统观念的物质是与“心灵”绝然相异的两域存在,二者是难以合因果地互相产生和交互作用的;超因果关系地强拼硬凑定会引起无尽的争议。只当消除了心与物之间的“解释鸿沟”,承认物质可具有心理属性,则心理现象才能与物理事件和谐共处,也能合因果、有根据地从物质演化中逐渐产生。因此,观念变革乃是解决心身问题的出路所在。

在心理特性的研究方面,现代科学已逐步驱除了心灵实体的观念,揭示了许多心理活动规律,但心理的本质为何尚处于不明状态。当今的论者大多关注意向性,视之为心理意识的根本特征,高度评价其重要性。不过,当今的意向性研究虽然规模宏大,但公认的结论尚少,多是众说纷纭。其次,也很容易证明意向性并非心理的本质特性,因为它是后天形成的心性,而且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意向性的(如人生最初感觉、自我意识和入静状态等),故意向性不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共性,不具“本质”的资格。其他的一些“心理本质”如自由、理性、反映等,也都能证明不是真正的本质。另一方面,觉知或“知”则是一切心理现象皆具的心性,无觉知时,亦无心理意识,这是人人认可的事实。但由于“知”的意义长期处于人们的熟视无睹之中,很少有人正视“知”的奥秘与重要,从而也难想到把“知”作为心理的本质。由于不能把握心理意识的真正本质,心理的结构也难以明晰(传统的主客二元意识结构论与现代心脑科学知识相矛盾),因而迄今为止的心理意识研究多处于不得要领状况,只在一些次要特性和“容易问题”上取得实用知识,意识的“困难问题”则长期没有大的进展。故众说纷纭也是此领域的特征,许多错误的观点把心理意识现象解说得混乱不堪。揭示心理的真正本质与结构,当是现在心理意识研究的重任。

在自我问题的研究方面,与上两方面的情况比较,则是冷门弱项。虽然哲学史上有着许多的自我理论,古印度哲学、笛卡尔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现象学中都有丰富的自我思想,但在当今的哲学界,有深度的专题自我研究并不多见。这可不意味着关于自我或“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虽然自我之于生命和心智的重要性人皆知晓,但自我究竟位居何处,是何种类属的存在,其与心理现象又是什么关系呢?又则,“我”是后天形成的还是先天本有的?每个人的自我(之我性)是各异的还是类同的?我之“我”有因可寻吗?其依何而灵生和此在?自我意识在人生历程、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有何意义与作用?这些问题关系着生命的核心与真谛,不澄清就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可这又是些至今茫无头绪的困难问题,哲学研究应该努力探讨这些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有思想的人本应首先究问生命与自我的由来与本质,在世间原没有什么问题比究问自我更重要、更高深的。所以,自我问题也是心智哲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四,根据以上所述,笔者似有了研究心智哲学问题之特定的视角与优势:一则,笔者理工科研究生毕业,后又较系统地自学了哲学史和神经—心理—病理学课程,因而通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发展动态,具备了研究心智哲学问题的知识基础。二则,笔者对因果关系也作了数年的专题研究,发表了十来篇因果性论文,并出版了《因果关系研究》一书(36万字),对因果关系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和各种特性(普遍性、时序性、同一性和必然性等)作了系统论述,研究了现代科学对因果机制的丰富与深化。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入理解为研究心身关系和心理意识之形成与发展准备了理论工具,有助于对心理物理机制作深入探索。三则,笔者有幸在少年时代就产生了对自己之“我”的强烈惊异与体悟,后来又感悟了“知”的深奥性,因而激发了对自我与觉知的追问和求索。由是,笔者立志投身哲学,并于1986年成功改行,开展了关于“为什么有我”(探索“我”之由来与原因)和“知”的意义这两大哲理的持久研究,形成了笔者独有的论题(这两个论题至今未见有他人涉足),也构成了笔者特有的哲学视角。二十多年来,已出版了《论自我》《精神本质新论》《精神与自我现代观》和《人类的自我意识》等五部专著,发表了数十篇相关论文,对心身问题、心理特性问题和自我问题作出了一套求解方案,形成了自己的心身—心物观、心理本质观和自我观。

以上四点是笔者打算出版这部《心智哲学问题新解》的支持理由。现在国外心智哲学属热门学科,这类研究和论著很多,但他们有他们的视角。笔者这本书中的论述内容和思想方式并不是重复国外的理路,而有一些自己特色的研究,如立“知”为心理的本质、开展“知”的意义研究、追索意向性的根由、力举物质观变革,求证深层自我的个人全息性和众生全同性等,都是扩展和深化心智哲学研究的必要努力。鉴于人们的理论立场和学术观点多有不同,科学也尚未达到能够明确判定谁对谁错的地步(已有的前沿科学成果大多是可作多种理解的),哲学上的争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因而,笔者并不指望这部书中的求解心得能够被认同,但求有人给予批评和辩驳,以激深省与反思。尽管如此,这些论文也决不是毫无意义的凑热闹。确有许多人士认为,像心身问题这类连许多专家也长期未能破解的难题,平常人若贸然涉足,那定是自不量力、枉费工夫。所以国内书刊对此也多只作介述与解读,少有真正的试解之作。但我们认为,困难的大问题仅让少数专家去试解,那定然是不够的,而应集思广益,大量地开展探讨争论,方有可能指望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哪怕人微言轻,也是一份力量。本书中的论文也已经过了一些年的考验和提炼,今又作了多次修改,逻辑上都已自圆其说,各种相关结论之间也能互相协调,而且也都能与现代科学的观念和知识相符合或不矛盾。也就是说,这里呈示的一些求解方案,首先具有逻辑上的可行性,再从道理和知识上也是说得通的,因而对一部分读者能够有所参考意义,至少提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当然,本书在具体论述上可能会有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对一些思想和学说的理解也会有不确切以至错误的地方,这些均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也欢迎对笔者的立场和观点予以辩驳。

与内容相应,本书内分三个部分:一、心身问题新解;二、意向性、知与心理本质问题新解;三、自我问题新解。

书稿完成后,又发表了《自由意志问题新解》一文,这也是心智哲学问题的重要内容,现作为附录列于后面,以供参考。后又写了一篇论文《论意向性的心理地位》,此文对“现象概念策略”和“盲视现象”等问题作了较深入分析,也列入附录,以对书中相关内容作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