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践活动评价的历史考察

实践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虽然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而且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也早已为思想家们所关注,但是,完整和科学的实践观的建立却是在近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界),尽管很多哲学家都阐发过自己对实践的看法,然而,囿于阶级立场和实践自身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包括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旧哲学都没能解决实践的本质、特征、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也即没能建立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检验理论,作为完整的实践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于自己所进行过的、正在进行的或将要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性质、水平、影响等方面内容所作的综合评判和估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但是,不完整、不成熟形态的实践活动评价却早已存在。如果从思维的形态来说,这种评价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幼年时代。在原始社会,部落成员有意识地服从氏族酋长的决定以及宗教、婚姻、习俗等方面的禁忌,这就是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的雏形。如果从知识的形态来说,这种评价是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后才产生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评价和根据这种评价所作的理论上的系统化,主要是由剥削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思想家完成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社会变革活动根本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因此,无论是中国的哲学家还是西欧的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自己不从事体力劳动,而且轻视别人的体力劳动,把体力劳动视为“君子”所不屑的、只有“小人”才做的卑贱的事情。出于这种偏见,他们当然不会重视物质生产劳动。这就形成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活动评价的第一个特点:他们评价的往往是个人的道德、伦理活动或政治活动,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当时实践规模、水平和改造能力都很低,所以,实践的效率性、创造性、效应性都无从谈起,哲学家们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常常只局限于政治、伦理活动的正确性(善与恶)这一方面,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包括正确性、成功性、效应性、效率性、创造性内容在内的实践合理性。而且,对实践的正确性评价也只是就评价标准(即善恶标准)一点来论述的,而没有涉及评价原则等其他内容(当然有些哲学家也谈到了评价的根据问题)。这是哲学史上关于实践评价的第二个特点。

鉴于哲学史上对实践活动的评价有上述特点,本章既不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作全面考察,也不涉及对实践活动的成功性、效率性、效应性、创造性等其他方面的评价,而是集中探讨中、西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活动正确性评价的标准及根据方面的思想。这实质上也是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