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通史

第一章 东夏国建立的背景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漠北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兴起,在激烈、反复的部落争战中,他英勇善战,克敌制胜,先后平定诸部,建立起大蒙古国。这个新兴的国家,代表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蒙古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他们的利益,把夺取财富看成最光荣的事业,把掠夺战争作为国家第一要务。

大蒙古国建立后,开始向外扩张,首先是南下侵略,其目标就是金国和西夏。这两国相比较,其共同点是各自的统治者皆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国势越来越衰弱,而其不同点则是前者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国力基础相当厚实,这是后者不能比拟的。对金国和西夏之国情虚实颇为了解的成吉思汗,在发兵南下时,便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即先取西夏,再图金国。这样,既可解除西夏对蒙古右翼的威胁,又能利用西夏牵制金国。

一 蒙古南侵

降服西夏 西夏,是北宋时我国羌系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王朝,本名大夏,宋人称为西夏。

早在南北朝末期(6 世纪后期),党项人曾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他们从事狩猎和畜牧业,社会发展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至唐代,党项人的势力逐渐扩展,“东至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北),西接叶护(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南杂春桑、迷桑(今青海南部)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1]。他们按姓氏结成大大小小的部落,比较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和拓跋氏八部,其中拓跋部最为强大。这时党项各部落先后归附唐朝,大首领拓跋赤辞受封为西戎州都督,并赐国姓李。

随着吐蕃势力的崛起和扩张,党项诸部受其侵逼,一些部落向唐朝请求内徙,被安置于庆州(今甘肃庆阳县)一带。安史之乱后,吐蕃北上占据河西。唐朝又将一部分党项部落迁入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以东地区,其中就有拓跋部。唐末,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率兵参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廷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治所就在夏州,并且再赐李姓。从此所部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今陕西绥德县)、宥(今陕西靖边县)、静(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五州之地。历经五代,党项李氏(拓跋氏)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遂成为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朝建立后,夏州党项政权归属宋朝,其首领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将所辖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献于朝廷。此事遭到李继捧族弟李继迁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逃到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组织武装抗宋。李继迁依附辽朝,抗击宋朝,经过多年的反复争战,终于迫使宋朝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仍管辖五州之地。随后,他发兵攻取灵州,改称西平府,作为新的统治中心。李继迁死后,其子德明嗣位,他采取“依辽和宋”的策略,同时向辽、宋称臣,以求保境安民,休养生息,并将统治中心由西平府迁往怀远镇,改称兴州(今宁夏银川市)。李德明死后,其子元昊嗣位。他雄心勃勃,发展生产,注重经济文化建设,同时开疆拓土,扩展势力,形成了能与辽、宋(北宋)鼎足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1038年(辽重熙七年,宋宝元元年),元昊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夏,都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夏先后与辽、宋(北宋)或金、宋(南宋)鼎峙,雄踞西北,其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大体上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大部分、陕西省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及青海省的东北部地区。

西夏与金发生关系,是在金军伐辽的后期开始的。金天辅六年(1122)六月,金军大破辽兵,辽天祚帝逃往阴山。这时,西夏将领李良辅却奉命率夏兵三万来援救即将灭亡的辽。但是,这支夏军被金军击溃,几乎全军覆没。西夏被迫与金议和,承担不接纳天祚帝的义务。金天会二年(1124),金军已完全控制了与西夏接壤的山西地区,迫使西夏奉表称藩。从此,西夏与金初步建立臣属关系。天会五年(1127)金灭北宋后,金军经略陕西等地,在原宋、夏分界的基础上,开始划定金与西夏的分界。金天眷二年(1139),西夏国王李乾顺死,其子仁孝嗣立,金遣使册命,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李仁孝在位五十三年(1139—1192),是西夏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期间,西夏与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都有所加强,双方使臣往来频繁。金皇统元年(1141),为促进两国经济交流,金应允西夏的请求,开始在边境设置榷场,先后设有绥德、东胜、环州、保安、兰州等处榷场。海陵南侵宋,宋攻入秦、陇,西夏也乘机攻取盪羌、通峡、九羊、会川等城寨,宋还趁势侵入西夏境内。金世宗即位后,西夏便把所占城寨归还给金,并请求金军援助收复被宋占去的部分土地。西夏与金朝又恢复了正常的臣属关系。这种臣属关系,一直延续到蒙古入侵后。

西夏北边与克烈、乃蛮两部毗邻,互相交往不绝。早先,克烈部发生内乱,王罕之叔古儿罕被王罕和也速该联军打败,他便逃到西夏境内避难。后来王罕为乃蛮亦难赤所逼,先往畏吾儿,再经西夏返回漠北。金泰和三年(1203),成吉思汗灭掉克烈部,王罕之子亦剌合·桑昆也逃到西夏,一路剽掠,被西夏人逐出。后来成吉思汗挥师进攻西夏时,就以西夏曾纳仇人亦剌合作为借口。

蒙古第一次入犯西夏,当在金泰和五年(1205)。当时,成吉思汗率军攻灭乃蛮后,乘势侵入西夏,攻破边境城堡力吉里寨,毁其墙垒,而后经落思城,又击破之,掳掠大批人口牲畜,才撤回漠北。金泰和七年(1207),成吉思汗以西夏不肯纳贡称臣,再次发兵侵入西夏,攻破斡罗孩城(即兀剌海城),又大肆掳掠而还。到了1209年,成吉思汗开始准备南侵金国,为了解除其右翼威胁和阻碍,必须先降服西夏。这年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西夏,从兀剌海西关口进入河西。西夏以太子承祯(夏襄宗安全之子)为主帅,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率兵五万迎战。西夏军被击败,高逸被俘遇害。蒙古军攻取兀剌海城后,即长驱直入,进攻中兴府(原兴庆府改)外卫要冲克夷门,遭到西夏守军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多日,蒙古军设伏擒守军主将嵬名令公,方攻下克夷门。随后,蒙古军进围中兴府,而中兴府防守坚固,未能攻下,遂引河水灌城,不料外堤决,蒙古军营也遭漫淹,只得撤围而返。成吉思汗派遣使者入城诏谕,晓以利害,迫使夏襄宗纳女请和,每年还向蒙古纳贡。当西夏都城被围时,曾派使臣向金求援,却遭到金廷拒绝。蒙古军撤退后,西夏就派兵攻金葭州(今陕西佳县),以为报复。金大安三年(1211),西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权夺位的政变,襄宗安全被废,宗室齐王遵顼(安全的堂侄)被立为帝,是为夏神宗,他死心塌地奉行附蒙攻金政策。这年冬天,神宗遵顼得知蒙古军南下侵金,于浍河堡大败金军,直逼中都的消息,就与之呼应,派兵侵扰金泾(今甘肃泾川)、邠二州,并围攻平凉府。从此,金、夏交恶,战争连年,所谓“抅难十年不解,一胜一负精锐皆尽,而两国俱弊”[2]。成吉思汗降服西夏,并利用它来牵制金国的战略目的达到了。

大举侵金 蒙古与金朝建立臣属关系,大约在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金史·太宗本纪》载:“三月,以谋葛失来附,请授印绶。”谋葛失即蒙古子的异译。当时,金军擒获辽主天祚帝,即表明辽朝灭亡。金朝取代辽朝,其声威远播,周边各少数民族纷纷来附,称臣纳贡,蒙古乃其一。这种臣属关系,实质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而这种关系极不稳定。

据《元朝秘史》记载,蒙古发展到合不勒汗时,已经“管辖了全蒙古百姓”,成为蒙古的第一个汗,金廷闻其强盛,召其来朝,待之甚厚。据说在一次宴会上,合不勒汗喝醉了酒,抓了皇帝的胡须,皇帝不但不加责备,反赠以厚礼送归。金大臣建言此人不应放归,于是,复遣使追捕,合不勒汗便杀了金朝使臣。从此,蒙古与金朝的关系就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蒙古时叛时服,而金廷剿抚并用。合不勒汗死后,俺巴孩即汗位,他被塔塔儿人抓去献给金廷,而后被金人钉在木驴上处死。俺巴孩死后,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为汗,他誓为俺巴孩报仇,多次率兵攻金,掳掠人口牲畜、财物。天会十三年(1135),熙宗新即位,“以蒙古叛”,遣领三省事宋国王宗盘率兵北伐,击破蒙古军。[3] 天眷元年(1138),金廷又派万户胡沙虎讨伐蒙古部,粮尽而还,蒙古乘机追击,至上京之西北,大败金军于海岭。[4] 皇统六年(1146),金廷以蒙古犯边,连年征讨不能克,复遣使臣与之议和,割西平河(当为克鲁伦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之,“岁遗牛马米豆”[5],赏赐甚厚。然而,蒙古诸部仍叛服无常,“并为边患”[6]。直到大定年间(1161—1189),蒙古扰边不止,以致燕京及契丹地区有民谣云:“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去处。”世宗闻之,信以为真,“乃下令极于穷荒出兵剿之,每三岁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7]。所谓“减丁”,就是烧杀掳掠,金廷是不是每三年就向北剿杀一次,难以征信,但世宗曾派兵讨伐,金军也烧杀掳掠,则是可信的。到章宗在位期间(1190—1208),金朝国势由盛转衰,而北方鞑靼诸部“连岁扰边”,双方矛盾加剧。章宗重振国威,先后命夹谷清臣、完颜襄、宗浩率师北征。在征伐中,他们对鞑靼诸部皆采取分化瓦解和“以夷制夷”的策略,诸如:夹谷清臣北征,首先是利用阻卜(塔塔儿)来攻击广吉剌(属于迭儿列勤蒙古);完颜襄北征,则利用铁木真所部蒙古和王罕克烈部来进攻北阻卜;宗浩北征,又利用广吉剌来攻击山只昆(散只兀)、合底忻(哈答斤)等部,而后两者属于尼伦蒙古。这时,正在为蒙古高原诸部统一而开始东征西讨的成吉思汗,就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反而借助金军的力量,击破了强大的对手塔塔儿人,还削弱了蒙古本部内的异己势力,在实现诸部统一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而病入膏肓的金朝,已无力回天,只得听任成吉思汗势力坐大,仅几年工夫,他就削平群雄,统一诸部,建立蒙古国家。金朝君臣处心积虑在北边穿壕筑障,壕障绵延三千里,看似壮观,它能阻止蒙古铁骑南下吗?无疑,这是痴心妄想。

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成吉思汗成为“普天下之汗”,但他并未公开叛金,表面上仍臣属于金,还按例每年亲自到金朝边境上的贡场进奉。[8] 据说,成吉思汗曾到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古城)进贡岁币,金章宗命卫王永济前往受贡。两人相见,成吉思汗待永济很不尊重。1208年,章宗逝世,永济即位,遣使传诏蒙古,成吉思汗得知新皇帝是他,就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于是更轻视金,不肯按照传统礼节跪拜受诏,跨马扬鞭而去。[9] 由此他断绝了与金朝的关系。成吉思汗是位雄才大略而又相当务实的首领人物,攻取金国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眼前的金国非常腐败衰弱,竟让为人庸懦的永济当皇帝,这岂不是攻取金国的最好时机!在降服西夏之后,他便积极谋划、部署攻金。

蒙古太祖六年(金大安三年,1211)二月,蒙古对金发起试探性攻击,金北边告警。四月,卫绍王永济一方面遣西北路招讨使粘合合打向蒙古乞和,另一方面则派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参知政事完颜承裕行省事备边,以防御蒙古入侵。七月,成吉思汗亲统大军由达里泊南下侵金,先锋哲别所部突破金西北路边堡线上的乌沙堡,又取乌月营,撕破金军防线。金军主将独吉思忠以失于备御被撤职,改由承裕主持军务。承裕见蒙古军势盛,不敢抵敌,遂放弃了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四郎城)、抚州(今河北张北)三州之地。金廷命招讨纥石烈九斤、监军蒲鲜万奴率军三十万驻守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膳房堡北)[10],依险拒敌,又以承裕率军为后援。成吉思汗挥师并进,猛攻野狐岭,金军大败,溃不成军。承裕等退至宣平(今张家口西南),当地土豪请率土兵为先锋,以行省兵为声援,与蒙古军决一死战,而惊魂未定的承裕畏敌如虎,不敢答应,但问此去宣德有无小路可走,连夜领兵南逃。次日,金军退至浍河堡(今河北怀安东),蒙古兵随后追来,两军连战三天,极为激烈,金军又大败,尸横百余里,主力被歼灭。蒙古军前锋突破居庸关,进围中都,不克而还。

另一路蒙古军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领,从金西南路边墙入侵。当地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积极配合,献关带路,蒙古军顺利挺进,连下净、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白塔镇)、云内(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东胜(今托克托县)、武(今山西五寨县北)、朔(今山西朔县)等州,威胁到金之西京(今山西大同市),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惧怕蒙古军来攻,竟弃城逃回中都。蒙古兵所到之处,大肆掳掠,而后北返。

金崇庆元年(1212),成吉思汗再次挥师南侵。蒙古军先陷昌、桓、抚而后乘胜进兵攻西京,金廷命元帅左都监奥屯襄率兵驰援,被歼于墨谷口。蒙古军遂围西京,不料成吉思汗为流矢所中,不得不撤回。

这年十二月,成吉思汗遣先锋哲别往攻东京(今辽宁辽阳),遭到东京军民的顽强抵抗,哲别佯退五百里,金军以为敌人已退,懈于守备,哲别连夜轻骑驰还,攻入东京城,大掠而归。

金至宁元年(1213),成吉思汗又调集兵马,大举攻金。蒙古军循旧路攻来,经野狐岭,连破宣德、德兴等城,进抵怀来,与金左丞完颜纲及术虎高琪所领金军激战,大败金军,追至居庸北口。金军凭险坚守,屡攻不下。成吉思汗便采取迂回包抄战术,留下一支人马由怯台率领继续攻居庸关,亲率主力向西南绕道进取紫荆口(今河北易县西)入关,并击溃来援金军。而后命哲别率精骑驰攻南口,拔之,进至北口,与怯台所部里外夹击,攻下居庸关,直逼中都。成吉思汗乃取涿、易等州,即命怯台等率部分军队围困中都,其他蒙古大军分三路攻金:右路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直抵黄河北岸,连破诸州,再循太行山西麓北上,抄掠沿途州县而还;左路由皇弟哈撒尔及斡陈那颜率领,遵海而东,取蓟(今天津蓟县)、平(今河北卢龙)、滦(今河北滦县)、辽西诸府州而还;成吉思汗与皇子托雷率领中军,向南挺进,攻掠河北东路、大名、山东东、西路诸府州而还,另遣木华黎一军攻陷密州(今山东诸城),屠城而还。

从金至宁元年(1213)秋到金贞祐二年(1214)春,大约八九个月的时间,蒙古骑兵蹂躏了金朝河东、河北及山东的广大领土,只有中都、真定、大名、东平等十一城未下。蒙古兵所到之处,唯烧杀掳掠,并无留驻占领打算。金贞祐二年(1214)春,蒙古三路兵马齐会于中都附近,成吉思汗驻跸北郊黄甸,继续围困中都,逼金降服。金贞祐二年(1214)三月,新上台的金宣宗派使臣向成吉思汗求和,将卫绍王的女儿岐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为妻,同时献纳童男女五百名、御马三千匹及大量金帛,而后成吉思汗撤军北返。

为了回避蒙古军的攻击,金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七月,成吉思汗遣三模合、石抹明安、斫答等率蒙古军南下攻金,进围中都。中都附近州县纷纷投降,前来救援的金军都被击溃。至贞祐三年(1215)五月,中都危在旦夕,金右丞相兼都元帅承晖自杀死,而左丞兼左副元帅抹捻尽忠弃城南逃,蒙古军终于夺取中都。

二 金朝解体

在蒙古一再入侵的打击下,金朝统辖的领土日缩,人口减少,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各族民众流离失所,惊恐不定,困苦不堪,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更加激化了,庞大的金王朝开始分裂、解体。金崇庆元年(1212),以耶律留哥为首的契丹人民起义爆发于松辽平原,威震辽东;以红袄军为主的汉族农民起义,活动于山东、河北、河东等地区,声势浩大。以上两者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在蒙古入侵、人民起义、金朝统治摇摇欲坠的形势下,各地的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或降附蒙古,为其帮凶,或据地自雄,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有的还建国称王。尽管国难当头,金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却愈演愈烈,在金至宁元年(1213),不到三个月时间,金廷就接着发生两次宫廷军事政变;在地方上,也不断发生兵变和叛乱,而蒲鲜万奴叛金自立,正是金王朝分崩离析的反映。

耶律留哥为首的契丹人民起义 在金代,契丹族成了被统治民族,属被征服者,广大契丹农牧民深受金朝统治者的奴役和压迫,他们采取不同方式不断地反抗金朝的残酷统治。到海陵正隆六年(1161),就爆发过撒八、移剌窝斡起义。这次反金大起义的规模较大,起义军拥众十余万,转战数省区,建立了契丹政权,窝斡称帝,改元天正,历时近两年,到世宗大定二年(1162)九月,窝斡被俘,他所领导的反金起义终告失败。

在镇压移刺窝斡起义之后,为了加强对契丹人的控制,世宗诏令废除契丹人的猛安谋克,并将他们编入女真猛安谋克中。然而,距此诏令下达仅隔半年的时间,世宗就意识到一概废除契丹人的猛安谋克“非是”[11],应纠正。对他们要区别对待,凡没有参加叛乱的契丹人,又重新编为猛安谋克,并任命没有参加叛乱的契丹官员为猛安谋克之长;那些参加过叛乱的契丹人则要迁离原居住地,到新迁居地与当地女真猛安谋克户杂居,他们在原居地留下的土地,则分给迁入的女真人和没参加过叛乱的契丹人使用。这种区别对待政策,其实质就是要分化瓦解契丹人,使他们难以团结凝聚起来。为了防止契丹人谋叛,金廷竟限制契丹人养马,他们所有马匹,除契丹老年官员可留下一两匹外,其他的皆由官方“括买”。金廷对契丹人谋叛的疑惧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大定十七年(1177),当金廷派遣监察御史完颜觌古速行边时,就发生了从行契丹押剌挼剌、招得、雅鲁、斡列阿四人“自边亡归大石”的事件。世宗听到这个消息,他首先想到的是“(契丹)反侧之心犹未已,若大石使人间诱,必生边患”。于是,他派遣同签枢密院事纥石烈奥也、吏部郎中裴满余庆等前往西北路,将那里曾参加过窝斡起义的契丹人户,迁徙到上京、济州(今吉林农安)、利州等地安置,有的则迁徙到乌古里垒部及临潢、泰州等地安置,还将参加过起义的奚人也迁徙到咸平、泰州等地安置,“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12],即被女真人同化。世宗哪能想到,其“长久之策”竟为金末契丹大起义播下了火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十月,又爆发了特满群牧契丹人德寿和陁锁等率六群牧人起义,他们占据信州,定年号为“身圣”,把反金起义奉为圣战。起义军发展很快,声势壮阔,转战韩州、信州等地,拥众数十万。这时,金廷命右丞相完颜襄行省事于临潢,出屯北京。他命宁昌军节度使瑶里孛迭为都统,率步骑万余前往镇压,击溃义军。随后,又遣临潢总管乌古论道远、咸平总管蒲察守纯分道进讨,大败义军,德寿等被擒,起义军瓦解。

当成吉思汗兴起后,一些对金朝怀有国恨家仇的契丹人就把报仇雪耻的希望寄托于他。据记载,耶律阿海系契丹人,通诸国语,章宗时奉命出使克烈部王罕,见铁木真“姿貌非凡”,就表示归附,他告诉铁木真:“金国不治戎备,俗日侈肆,亡可立待。”[13] 次年再使蒙古,携弟秃花同往,遂以秃花为质,兄弟俩皆留在蒙古不返,后来他们成为南侵蒙古军的重要将领。这仅是一个例子。这时,蒙古大军压境,金廷既怕蒙古军入侵,又怕契丹人反叛,更怕两者联合,于是“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14]。此令一下达,契丹人处处受监视,人人不自安,激起了他们对金朝的无比愤恨。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满怀旧恨新仇的契丹人就会纷纷响应,拿起刀枪以反抗金朝的高压统治。

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正是成吉思汗首次挥师南下攻金之年。金军节节败溃,中都戒严,形势严峻。十月,金上京留守徒单镒选精兵二万入援中都,东北重镇泰州刺史术虎高琪亲率三千乣军勤王,屯兵于中都通玄门外。金上京、泰州方面守备空虚。时任金“北边千户”的耶律留哥乘机带领部分边卒,从边地逃至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偏脸城)一带,号召契丹人举义反金。他们攻破城镇,打开兵库,夺取武器;开放仓库,把粮食、财物分给契丹民众。州官派兵来剿,都被义军击败。与此同时,又有契丹人耶的起兵响应,率部来投。两支契丹起义军会合后,队伍迅速扩大,数月之间,发展到十余万人。起义军推举耶律留哥为都元帅,耶的为副元帅,列营百余里,威震辽东大地。

红袄军为主的农民起义 金初以来,北方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既遭受女真贵族、猛安谋克上层分子的奴役、压迫和掠夺,又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陷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不得不奋起反抗,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金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时至金朝后期,随着女真社会封建化的完成及租佃制的确立,女真贵族和猛安谋克上层分子蜕变为封建地主,他们改变剥削方式,以扩大土地占有,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剥削手段。因此,他们恣意兼并土地,如章宗朝重臣完颜匡,“承安中,拨赐家口地土,匡乃自占济南、真定、代州上腴田,百姓旧业辄夺之,及限外自取。上闻其事,不以为罪”[15]。为了满足猛安谋克屯田户对土地的贪求,金廷继续括田。所谓“括田”,就是将汉民在耕的部分田地收归国有,再分给猛安谋克屯田户。承安五年(1200),章宗命枢密使宗浩、礼部尚书贾铉佩戴金符,行省山东、河北、陕西等路括籍被百姓“冒占”的官田,共得地三十多万顷。在括田过程中,他们营私舞弊,巧取豪夺,所括之田不仅有被百姓冒占的官田,还有大批百姓的私田,造成“腴田沃壤尽入势家,瘠恶者乃付贫户,无益于军,而民则有损”[16]。在此土地兼并中,使得大批农民丧失土地,颠沛流离,乃至落草为寇。此外,苛重的赋税徭役及蒙古入侵的战争摧残等,皆是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廷南迁南京(今河南开封)之后,大河以北几乎失控,人心动摇,山东、河北等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了反金抗蒙的武装起义。起义者以穿红袄为标志,故称“红袄军”,主要有下列几支:益都杨安儿领导的起义军,活动于山东的益都、青州、潍州、密州、莒州、莱州、登州、宁海、昌邑等地;潍州李全领导的起义军,活动于潍县、安丘、临朐等地,后来势力发展,活动地区扩大;泰安刘二祖等领导的起义军,活动于泰安州、淄州、沂州等地;兖州郝定领导的起义军,活动于山东的滕州、兖州及南京路的单州等地;宿州张汝辑、孙邦佐领导起义军,活动于南京路的宿州大沫堌等地;真定周元儿领导的起义军,活动于河北东路的深州、祁州等地。在这些起义军中,杨安儿所部的实力最强,转战的地区较广,声威远扬,迫使金莱阳守将徐汝贤、登州刺史耿格相继归降。于是,杨安儿据地称王,“置官属,改元天顺”。这是红袄军首次建立的农民政权。

其时,金廷命山东路统军安抚使仆散安贞率军前往镇压,大败安儿于益州城东,安儿奔莱阳。仆散安贞以沂州防御使仆散留家为左翼,安化军节度使完颜讹论为右翼,合兵进攻杨安儿军,先后于昌邑、莱州击破之。杨安儿曾遣梁居实、石抹充等渡海赴辽东与耶律留哥联络,船都备好了,却被金兵发现捕杀。后来,杨安儿与汲政等人乘船入海,打算前往巨禺山。途中,他们被船夫曲成等击落海中淹死。杨安儿牺牲后,其妹杨妙真收集残部,得数万人,与李全军会合,继续反抗金朝的腐朽统治。

山东红袄军的兴起,使得金朝与辽东的水路联系受阻,从而也削弱了金廷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地主武装兴起 从金大安三年(1211)成吉思汗挥师南下攻金,到金贞祐三年(1215)蒙古军攻取中都,五年间,金朝黄河以北的领土几乎都遭到蒙古铁骑的蹂躏,被攻破的城邑多达862 处。各地州郡残破,地方政权机构大都瓦解,所谓“自兵兴以来,州县残毁,存者复为土寇所扰”[17]。在这种形势下,为维护身家性命、财产,或乘乱“攫取富贵”,一些地主豪强纷纷组织武装,拥众据地,结砦自保。在政治态度上,这些人大都见风使舵,摇摆不定。是“降蒙”还是“附金”?唯利是图而已。据称,当时“河北群雄如牛毛”,即河北大小地主武装很多,而势力较大的有:

永清地主史秉直,本是河北诸郡民间组织“清乐社”的头目,在当地颇有影响。金至宁元年(1213),木华黎率兵南侵,所向残破,李秉直得知凡投降者皆免死,就向蒙古军投降了。木华黎以史秉直之子史天倪为万户,让他组织队伍从征。于是,史天倪便从清乐社中挑选壮勇者万人组成义军,号清乐军,并以从兄天祥为先锋,随同蒙古军作战,所向无敌。在蒙古军进取辽西前夕,他曾向木华黎进言:“金弃幽燕,迁都于汴,已失策矣。辽水东西诸郡,金之腹心也。我若得大宁以扼其喉襟,则金虽有辽阳,终不能保矣。”木华黎肯定他的看法。又随同蒙古军转战河东、河北、山东诸州郡,还军真定,迫使武仙投降。木华黎承制以史天倪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而武仙副之。天倪又向木华黎建言:“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钞掠,非王者吊民伐罪意也。且王奉天子命,为天下除暴,岂复效其所为乎!”木华黎采纳他的建议,即下令:“敢有剽虏者,以军法从事。”[18] 从此,蒙古军开始纠正其剽虏滥杀政策。

金正大二年(1225),武仙谋叛,设宴邀天倪。赴之,遂为武仙所杀。其弟天泽袭兄职为都元帅,统领天倪旧部。

安肃苗道润[19],贞祐初(1214)为河北义军队长,有勇略,敢战斗,受到大家的拥戴。征战有功,前后抚定五十余城。他派人前往南京(今河南开封市)请求官封,金廷开始任命他为宣武将军、同知顺天军节度使。贞祐四年(1216),因功升怀远大将军、同知中山府事,而后又升中都路经略使、兼知中山府事,不久,再加中都留守兼经略使。金廷将恢复中都的重任交给苗道润,诏命他谋图大举。然而,他与别的地主武装头目关系“不协”,先是与移剌铁哥、李琛“不相能”,继而与贾仝、贾瑀“互相攻击”。兴定二年(1218),贾瑀既与道润相攻,随后伪装求和,道润信以为真,欣然前往,中伏身亡。对此,金廷竟无能追究。苗道润死后,其部众分别由张柔和靖安民管领。

定兴张柔,世代为农,善骑射,以豪侠著名。贞祐间(1213—1217),河北盗起,柔聚集族人保西山东流寨,选拔壮士,组织队伍以自卫,盗贼不敢来犯,而骁勇之士,多慕义来投。中都经略使苗道润承制授他为定兴令,累迁清州防御使。道润表荐其才,加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不久,苗道润被贾瑀刺杀,张柔移檄于道润部属,集会于易州军市川,誓众为道润复仇。

金兴定二年(1218),蒙古军出紫荆口,张柔率部迎战于狼牙岭,由于马蹶被俘,他便带领部众投降蒙古,成吉思汗仍让他担任原来的职务,并授权以便宜行事。柔招集部曲,连下雄、易、安(今河北新安西南)、保等州,攻破贾瑀于孔山,将他杀死,剖其心以祭奠苗道润,随即兼并了贾瑀所部。从此,张柔随同蒙古军南北征战,成为汉军的中坚人物之一。

威州武仙,曾当过道士。贞祐二年(1214),他率领乡兵依托威州西山扎寨自保,来投附的人渐多,金廷诏命他权威州刺史。兴定元年(1217),武仙击破占据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石海,金宣差招抚使惟宏为他请求升官加赏,于是真授威州刺史,兼真定府治中,权知真定府事。兴定四年(1220),迁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遥领中京留守,权元帅右都监。这年,木华黎回师河北,命史天祥攻真定,武仙投降。木华黎命史天倪为河北西路都元帅,治真定,以武仙副之。两人“积不相能”,矛盾重重。金正大二年(1225),史天倪听说武仙部属据西山腰水、铁壁二寨叛变,即发兵攻灭之。这引起武仙愤怒,他图谋叛蒙,设计杀害了史天倪,以真定地归附金朝。蒙古主帅孛鲁[20]命天泽袭兄职,招集所部攻武仙,并派大将笑乃(即肖乃台)率蒙古军助战,武仙败走汴京。

在河朔地主武装蜂起的影响下,东北辽西的地主豪强们也相继奋起,他们组织地主武装,或结寨自保,或据地称雄。诸如义州王珣,武力绝人,当他得知“河朔兵动,豪强各拥众据地”的消息后,就召集乡民开会,提出保卫故里乡亲的办法,受到大家的拥戴,被推举为首领,周围团结的民众有十余万人;兴中石天应,善骑射,颇知读书,乡里人多归附他,他组织的队伍旌旗色用黑,人称“黑军”;锦州张鲸,聚众十余万,起兵杀节度使,自立为临海王。当金贞祐二年(1214)木华黎进兵辽西时,这些地主武装先后迎降,而后随同蒙古军作战,成为蒙古汉军的主力之一。唯有张鲸,心怀“反侧意”被木华黎识破,后被杀。其弟张致叛蒙,据锦州自立,号汉兴皇帝,建元兴隆。[21] 不久,在木华黎的连续攻击下,张致败亡。

中都城内的两次兵变 至宁元年(1213)秋,成吉思汗又亲统大军南下攻金,兵锋指向金都城——中都。在大敌当前的紧急时刻,金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却更加激化,先后发生了两起影响金末政治趋向的兵变。

纥石烈执中的兵变。纥石烈执中,护卫出身,早在大定八年(1168),他就充当皇太子允恭(章宗之父)的护卫,而后相继任太子仆丞、鹰坊直长、鹰坊使、拱卫直指挥使等职。可以说,他与皇室的关系是较密切的。章宗即位后,纥石烈执中外放为官,任过地方节度使、招讨使等官职。承安二年(1197),召为签枢密院事,诏命他协助丞相完颜襄率军征伐北方犯边诸部族,执中不想赴任,上奏说:“我与完颜襄不合,他会杀我的。”章宗以其言辞无礼而发怒,令主管部门处置他,随后就赦免了。

泰和元年(1201),金廷竟起用执中为知大兴府事。诏令:“契丹人立功官赏恩同女真人,许存养马匹,得充司吏译人,著为令。”对此,执中拒不贯彻执行,仅受到章宗的责问而已。御史中丞孟铸上奏弹劾纥石烈执中,说他“贪婪残忍,为所欲为,无视法制,坚持恶行,不肯改悔。已经受到皇恩赦免,他却越来越跋扈了,例如:在雄州诈认马匹,在平州冒支俸禄,破坏了涞州人魏廷实的家,还发掘他家的坟墓,拜受任命却不赴任,天旱求雨他却与妓女们鬼混,殴打和漫骂同僚,还擅令他们停职。这些罪行,有失师帅的体统,让他担任京尹是不称职的”。章宗竟为之辩解说:“执中粗人,似有跋扈尔。”孟铸应声说:“明天子在上,岂容有跋扈之臣。”[22] 可是,章宗并非“圣明天子”,因而致使纥石烈执中得以飞扬跋扈,恣行无忌,史称:“纥石烈执中贪愎不法,章宗知其跋扈,而屡斥屡起,终乱天下。”[23]

泰和八年(1208)十一月,章宗病故,遗诏立卫王永济为帝。永济是世宗第七子,也就是章宗的七叔。章宗没有儿子,但叔辈或兄弟们大都健在,他之所以要传位给卫王,是因为卫王“柔弱鲜智能”。章宗也许认为像卫王这样“柔弱鲜智能”的人是比较老实厚道的,因而将两位怀有身孕的妃子范氏和贾氏“付托”给卫王,要求他待两位妃子生下儿子后择其一立为储君。谁也没有料到,卫王并非那么“柔弱鲜智能”,他上台后,即于大安元年(1209)二月向内外宣布范氏腹中胎儿“胎形已失”,流产了,迫使范氏削发为尼。不久,又宣布章宗元妃李师儿与承御贾氏勾结,诈称贾氏怀孕,到时候取别人之儿冒充章宗之子,以为皇嗣,所以将李氏和贾氏处死。这样一来,卫绍王就根绝了再传位章宗子孙的可能,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帝位,而且还可以子子孙孙传下去。

卫绍王即位之初,在“构杀李氏”,铲除李氏集团的同时,百般笼络朝廷大臣和将领,像“欲专定策功”的平章政事完颜匡,拜尚书令,封申王;早在章宗时就专横跋扈、作恶多端的纥石烈执中,竟又受到奖赏和重用。政治腐败,纲纪不振,而卫绍王又懦弱无能,金朝很快就陷入了“政乱于内,兵败于外”的境地。于是,一个以纥石烈执中为首的叛乱集团逐渐形成了。

大安元年(1209),纥石烈执中得授世袭谋克,又知大兴府事,出为知太原府事,而后又为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像纥石烈执中这样一个“粗人”,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就成为金国的封疆大员,主管西京方面的军政事务。然而,纥石烈执中并不是位称职的将军,金大安三年(1211),当蒙古军首次南下攻金时,他率劲兵七千与敌相遇,战于定安之北。两军阵前,执中畏敌如虎,乘夜幕降临时,先率身边士卒逃离,使得金军全线溃败。途经蔚州,擅取官库银五千两及衣币诸物,又夺取官民马匹,杖杀涞水县令等。回到中都,朝廷对他的罪行都不过问,反而任命他为右副元帅、权尚书左丞。从此,执中更加无所忌惮,自己请求率领步骑两万屯驻宣德州,朝廷未允,只与兵三千,令驻妫川。

崇庆元年(1212),纥石烈执中请求移屯于南口或新庄,在给尚书省的移文中说:“如果蒙古军攻来,我部必定支持不住,我个人的性命没有什么可惜的,而三千士兵的性命令人担忧,至于十二关、建春、万宁宫也就保不住了。”朝廷命有司按问,诏数其十五罪,罢归田里。

翌年(1213),又将执中召回中都,让他参与军事。这便引起朝廷大臣们的反对,但他“善结近倖,交口称誉”,卫绍王仍宠信他,任命为权右副元帅,率领武卫军五千人屯中都城北。执中便与其党经历官文绣局直长完颜丑奴、提控宿直将军蒲察六斤、武卫军钤辖乌古论夺剌等人勾结,谋划发动兵变。这时,南侵的蒙古军逼近中都,卫绍王派奉职[24]前往军中切责执中“止务驰猎,不恤军事”。他怕皇上问罪,就与党徒们抢先发动叛乱。他们诈称知大兴府徒单南平及其子刑部侍郎驸马都尉没烈谋反,奉诏讨之。南平的姻家福海也率领一支部队屯驻在城北,执中首先诱杀福海,兼并了他的部队。八月二十五日凌晨,执中率兵入城,大呼蒙古兵已到北关,又诱杀了南平父子。符宝祗候鄯阳、护卫十人长完颜石古乃闻乱,即召汉军五百人进行抵抗,都战死了。执中攻入宫中,自称监国都元帅,尽以亲信官兵替换了原有宿卫。次日,派兵强迫卫绍王出居原卫王官邸,随即派宦官李思忠杀之,又诱杀时握重兵的左丞完颜纲,夺其兵权。随后,不得已采纳丞相徒单镒的意见,自彰德迎立章宗庶兄完颜珣入中都,即皇帝位,是为宣宗。

术虎高琪的兵变。宣宗即位后,拜执中为太师、尚书令、都元帅、监修国史,封泽王,授中都路和鲁忽土世袭猛安,其从乱党徒也都升官受赏。纥石烈执中手握朝廷军政大权,更加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每侍朝时,宣宗赐之坐,他从不推辞;蒙古游骑进抵高桥,宰臣直接向皇帝报告了军情,被他指责为枉自越级。提点近侍局庆山奴、副使惟弼、奉御惟康等请宣宗除掉执中,宣宗不许。这时,元帅右监军术虎高琪奉命自镇州移师守中都以南,十月,蒙古军围攻中都,双方战斗激烈。术虎高琪所部屡不利,纥石烈执中就警告他说:“你连战连败了,今日出兵,如再不胜,当以军法从事。”术虎高琪出战,又战败了,非常害怕被处决,乃率领所部乣军入城,围攻执中宅第。执中得知发生兵变,就弯弓搭箭往外射击,没有取胜,他便爬上宅后的围墙想要逃走,不料衣服被绊住而摔落到地上,大腿受了伤,叛乱的士兵就上去把他杀死。术虎高琪提着执中的首级,前往宫廷请罪,宣宗赦免他,还以为左副元帅,而后拜平章政事,继掌金廷大权。

纥石烈执中和术虎高琪前后两次兵变,是金末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冲突的表现,反映金朝皇权的衰落及军人地位的提升。手握重兵的悍将军阀,开始操纵政局,可以废、立皇帝,擅杀大臣,“金之政刑,其乱若此,国欲不亡,其可得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