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 伍安春
- 8806字
- 2021-01-05 14:19:3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不断拓展的探索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开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山林的人物。列宁和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拥趸,在带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立足本国国情,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促使其更加臻于成熟与完善。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开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山林的人物,但通览他们的经典著作,并没有专门、全面、详细、系统地对该问题进行阐发。可由此动摇并否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开创之功,却又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问题尤为关注并将之融会在相关的著述中。概而述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年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年应怀揣远大、崇高、务实的职业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青年视为一支在社会变革中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所作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将职业选择的指针归结为两点:一是追求人类整体的幸福,二是憧憬人自身的完美[1]。职业选择是处于青年时代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将追求人类整体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指针,从立意上来讲,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已经具有了崇高的人民性。青年选择职业不是为某一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的,而是为人类整体利益贡献力量的,马克思从宏观层面指明了青年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将憧憬人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指针,从现实性上来讲,是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在社会现实中人的发展具有片面性。憧憬人自身的完美,是相对于现实中人自身还不能够达到完美而言的。在社会现实中,作为人民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不完美。认识并消除自身的不完美,有助于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青年选择职业能够将自身不断趋向完美作为指针,展现了青年马克思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马克思还在论文中,对只重视理论的抽象性研究忽视社会实践的职业选择观,予以了鞭笞。在他看来,青年选择职业不应脱离现实生活、不顾客观实际。
其次,青年的全面发展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关于青年发展呈现出的片面性问题,领导工人从事革命实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尤为关注。恩格斯于1844年至1845年所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以工业革命为界,对包括青年在内的工人阶级身心发展状况予以了关注。他指出,工人阶级自工业革命后,受剥削程度和贫困化状况不断加重,身体健康和生存条件每况愈下。工人阶级的后代在资本主义的儿童工厂中,备受摧残与折磨。他们不仅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且因之片面化发展而压缩了其成长为青年无产者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马克思于48岁时所写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青年因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已无法避免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劳动中来。然而这种参与,是被动而非主动的。青年参与具体的社会劳动,是以牺牲身心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为此,马克思特别强调要对青年工人加以保护,并将促使青年工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项工人阶级代表不容推脱的社会责任。马克思还积极探索通过教育促使青年工人的发展摆脱片面性。在他看来,这不仅决定了无产阶级的未来,还决定了整个人类的未来。[2]
最后,青年的成长成才不能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对青年的分析不应脱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日尖锐化,且认识到资本主义自身痼疾无法克服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并形成青年观的。他们均认为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终将被以工农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所取代,以工农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也唯有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反动、腐朽、没落的统治,才能够真正获取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寄予无限关切与希望的是广大无产阶级青年。无产阶级青年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生力军,是建立新社会的革命性力量。青年唯有与工农兄弟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在革命大潮来临之际屹立不倒并发挥更大的建设性、推动性作用。恩格斯在辞世前两年撰写的《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就谈到了期望在青年队伍中产生脑力劳动者无产阶级,并指出该阶级不仅能够在未来的革命事业中发挥更积极、进步的作用,还应该与以工农为基础的体力劳动者无产阶级一起携起手来、并肩战斗。[3]青年与工农群众在应对资本主义给自身带来的苦难方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不仅是其不容推辞的义务,更是其光荣而崇高的使命。可以说,无产阶级青年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与工农群众的结合。
二 列宁、斯大林的青年观
列宁和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趸,在带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他们从多个维度,阐发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认识到青年具有可塑性,是各阶级竞相争取的对象。列宁于1903年在发表的《革命青年的任务》中指出,没有哪一个文明国家的政党,认识不到由青年组成的学生会的重大作用;没有哪一个文明国家的政党,不渴望并致力于在由青年构成的组织中扩大本阶级政党的影响。[4]青年之所以能成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竞相争取的对象,源于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列宁指出,青年一定会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列。原因在于青年总是紧跟革新者的脚步,而无产阶级政党正是这种革新者;青年总是愿意同腐朽、没落的旧事物做殊死、忘我的斗争,而无产阶级政党正是这种同旧事物作斗争的党。[5]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政党将青年争取到自己的队伍行列中,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其革新意识与斗争精神。斯大林见解独到地提出了“青年战线”的概念,指出该战线与构筑的军事战线一样,也格外容易受到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与威胁。他还客观分析了该战线容易受攻击与威胁的原因,即敌对势力对“青年战线”的争夺异常顽强。[6]“青年战线”为什么会引起敌对势力的高度重视从而顽强争夺,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青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其迈入社会后,势必与社会中的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产生联系。青年被何种阶级力量影响,不仅决定了其自身的未来,还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为避免“青年战线”在思想上被敌对势力渗透、瓦解,无产阶级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捍卫“青年战线”的相关工作。
其次,认识到青年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从年龄结构上来看,青年是一个异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整体。但该群体从受教育背景、政治觉悟程度、社会交往状况等方面看,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如列宁将青年区分为已经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与尚未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已经参加革命实践的青年与尚未参加革命实践的青年等。斯大林指出,青年从精神状态上来看,有愉快活泼、朝气蓬勃的,也有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的;从革命意志上来看,有意志坚强的,也有疲惫懈怠的;从革命斗志上来看,有不达胜利不罢休的,也有悲观沉沦、消极失望的。[7]鉴于青年群体中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之进行教育就应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接受教育,促使具有先进性的青年占据社会主流,帮助落后青年向先进性转化,是无产阶级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使命与义务。
最后,认识到青年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并探索教育青年的具体方法。列宁和斯大林分别用“突击队”“未来的体现者”等词形象地形容、界定青年一代,充分肯定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性作用。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青年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依靠性和决定性力量。不重视青年在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该社会理想将永远无法成为现实。[8]斯大林指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是建设未来的极良好的基础。[9]也就是说,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为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列宁和斯大林还积极探索教育青年的具体方法。列宁认为,促使青年树立彻底、完整、坚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教育青年的首要问题。[10]此外,教育青年还要充分信任并将之组织起来。在此基础上,他言简意赅地指出,青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关于学习的途径,列宁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自学,另一种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对关起门来研究革命书籍的自学,列宁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更强调学习要同工人与农民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斯大林高度重视青年受教育的权利,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归纳起来,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精神,另一个是规律。所谓“精神”,即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斯大林强调教育青年,应重视培育其共产主义道德精神。重视共产主义道德精神的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布尔什维克干部。所谓“规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三是共产主义取得胜利的科学(其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源于其具有科学的规律可循)。斯大林将掌握这种能力,视为青年必备的科学知识。
三 毛泽东的青年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毛泽东格外重视青年问题,有关他的青年观可概述为:首先,青年一代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毛泽东将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与新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在他看来,青年一代是充满活力、具有朝气、有着无限冲劲与干劲的一代。毛泽东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象地形容青年这一群体。毛泽东将青年与希望等同起来,看到青年,就好像看到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般,看到了希望[11]。毛泽东将青年一代视为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有道理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人有获取新知的愿望与积极性,并且在其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最少具有保守、陈腐的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将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视为人民反封建队伍中的一支大军。只有对封建势力做彻底而坚决的斗争,国家与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毛泽东于1939年,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对青年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在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青年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走在了革命的前头。革命的胜败,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走在革命前头的青年,让人们看到了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青年有党员与非党员之分,但在毛泽东看来,无论青年是否是党员,其都愿意加入革命组织,体内均流淌着新鲜的血液、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气。他甚至断言,中国革命离开青年,将无法发展及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离不开青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青年。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12]肯学习、保守思想少的青年可塑性最强,他们在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决定了其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此外,毛泽东还指出青年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强等优点,决定了其能够担负起国家与民族赋予的重任。毛泽东在与莫斯科留学生、实习生的谈话中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13]其次,将是否与工农结合,作为判断青年是否革命的核心标准。在毛泽东看来,判断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有很多种。但在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辨别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与工农相结合。[14]这一衡量标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青年想不想与工农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判断青年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与工农结合在一起。只想不做或虽做不想,都不是一个革命青年应有的思想与行为。革命青年一定要在与工人结合的问题上,实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与工农联合,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均是判断青年是否具有革命性的基本准则。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既想与农民相结合,又在实际工作中与工农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青年同样要在思想与行为上与工农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最后,将党的领导视为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对青年的领导问题,他将党的领导视为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毛泽东强调党对青年的领导,并不是指二者在地位上不对等。他指出,青年与我们党之间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从我们党诞生伊始的人员构成来看,青年居于大部分。可以说,没有青年的参与,就没有我们党日后的发展与壮大。青年与党的事业的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扎实、稳健推进党对青年的领导工作,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考虑青年的实际特点。在他看来,“如果不注意青年的特点,也许就只有一百万拥护你们,八百万不拥护你们”[15]。这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对党领导好青年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党领导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要秉持两个原则:一个是充分相信,另一个是大胆使用。为此,毛泽东多次说服老同志要充分信任青年人,并指出青年人终将要胜过老年人。他借三国时期东吴任用青年人周瑜统帅军队屡获奇功为例,指出要放手任用有才干、有胆识的青年人。综观毛泽东的青年观,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青年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将青年一代视为民族与国家的希望,将是否与工农结合作为判断青年是否革命的核心标准,将党的领导视为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发展的新飞跃。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一)邓小平的青年观
邓小平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在中共八大上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16]邓小平对青年一代提出的要求是明确而具体的。在他看来,青年一代要做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需要做到“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在“四有”中最为重要,而这里的理想,指的是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青年一代唯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不断进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没有文化,也就无从掌握前沿的科学与技术。而科技水平落后,国家发展的驱动力会明显不足。我国革命的成功,靠的是有自觉性的纪律。[17]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样要求青年具有组织性与纪律性。邓小平尤为重视青年工作,他严格要求并大胆启用青年人,并强调党要从政治上对青年一代严格要求,指出老同志要支持青年人的成长、自觉让位,把青年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协助青年人做好相关工作。[18]邓小平对共青团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将之视为我党的有利助手和可靠后备军。[19]为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指出,共青团作为党的亲密助手,“必须学会怎样把最广大青年群众团结起来一道前进”[20]。由此,广大青年群众有了据以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组织基础。
(二)江泽民的青年观
青年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青年要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就要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江泽民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21]青年的发展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而青年成长为国家、民族需要的优秀创新型人才,也有助于其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为此,江泽民鼓励青年一代不断创新、大胆工作。他将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视为创新的关键。江泽民特别强调,青年一代要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关联起来。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把个人的抱负与祖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才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历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大有作为。”[22]为将青年个人的抱负与祖国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江泽民指出要将“四有新人”的青年培养目标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这有助于青年一代在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建设性作用。为了给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江泽民强调绝不姑息、纵容毒害青少年的精神垃圾。确保青年一代有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胡锦涛的青年观
胡锦涛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创新的希望所在。”[23]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需要靠青年去推动与开创。对于青年一代,胡锦涛既看到了其固有的优点,也认识到了其存在的不足。他指出,从整体上来看,青年一代是好的。但尚有一部分青年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与分化图谋面前,迷失了方向。青年作为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其迷失发展方向,不仅有碍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为帮助青年一代成长成才,胡锦涛对其提出了“四点希望”,即希望青年一代要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要勤奋刻苦学习,要勇于艰苦创业,要培养高尚的品德。这“四点希望”,正是针对青年一代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青年一代确实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学习不勤奋、创业不肯吃苦、道德滑坡等现象。胡锦涛提出的这“四点希望”,有助于青年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引领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为此,胡锦涛倡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大大提升了青年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外,胡锦涛还强调要切实做好共青团工作,着力实现三个创新,即工作思路创新、自身建设创新以及工作方式创新;等等。[24]
(四)习近平的青年观
习近平对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肯定。在他看来,青年一代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将自己的革命力量寓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事业中。勇于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冲锋向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祖国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一代正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25]我们党能取得今日之成就,与对青年一代的关心与重视密不可分。习近平强调:“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6]我们党不仅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青年一代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还倡导青年将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27]国家的发展与青年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习近平认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始终呈正比例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现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8]“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青年一代的参与及支持休戚相关。也就是说,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同时,习近平多次对青年的担当精神予以肯定,并认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青年应具备的重要属性,在2017年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9]后,在2020年又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进行点评,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4]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9页。
[5] 《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6] 《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65页。
[7]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52页。
[8]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青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4页。
[10]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9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7页。
[13] 毛泽东:《对莫斯科各学校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讲话》,《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9日。
[14]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
[15]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4—86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20]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21]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23] 《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0年12月20日。
[24] 杨立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第68页。
[25]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0期。
[2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27]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0期。
[2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30] 《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新华社,202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