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 相关研究

著作研究现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苏黛瑞的《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该书被公认为是西方学界关于当代中国转型和流动人口最重要的文献,曾获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图书奖。该书以生活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农民流动者为研究对象。作者揭示了市场、农民流动者以及消退中的国家计划体制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农民流动者是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抗争并催生新的公民权模式的。不过,作者并没有对就学权,甚或是受教育权加以论述。[2] 因此,本书将国外类似情况融入后文相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现状等部分予以简述。国内代表性的著作有袁振国教授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该书2010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就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现状:以钰萍、崔晓文、秦金亮等发表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年第7—8期的《优势家庭流动教育支持系统的个案研究》为代表。本文就优势家庭的子女流动教育支持相关系统提出了相关看法。另外《中国青年》2011年第21期《该去哪里读书》一文作者欧阳洁提出一个观点:那些愿意开办民工子弟校的,政府应该给一个合法的办学身份。只要相应条件符合,就应该积极扶持让之符合。还有比如余凌、罗国芬在《青年与探索》2003年第5期《谁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下一代负责——兼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2004年9月6日,雷万鹏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流动儿童”挑战城市义务教育——武汉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调查》,就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忧思。

课题研究现状:相关代表性的课题主要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秦金亮领衔的2011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该项目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温州大学黄兆信副研究员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社会支持研究”;江苏省常州市雕庄中学居莉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民工子女城市学校生活的适应性研究”;另外就是中央教科所2008年度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袁振国教授领衔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该项目已经结题。武汉市七十一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吴仁学历时四年主持完成了名为《关于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的课题。

学位论文研究:相关代表性的学位论文主要以西南大学的陈恩伦2003年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学习权》为代表。

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及较有影响组织的政策法规关注及研究:近年,教育部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续出台相关意见;相关省市,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3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渝委办发 〔2008〕 12号)、2011年5月18日专门印发《2011年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点》(渝办发 〔2011〕 147号)等系列文件;这方面主要值得关注的组织成果是“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全国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相关年会论坛研究材料。

二 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国内外学界及政府部门,包括社会团体组织已经越来越关注流动人员子女就学权相关事宜。相关研究为本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本书的角度,相关研究存在相应的不足,具体如下。

对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思考较多,但对义务教育阶段或者免费教育阶段流动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思考较少,也不够系统深入。

对农民工流动人员子女相应教育现状研究较多,但对其他流动群体子女关注较少。可以说,随着社会转型,流动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或者免费教育阶段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相关研究对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保障方面关注的较少,对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治理路径研究的就更少。这也赋予了笔者深入研究的信心和拓展的空间。


[1]刘杨等:《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发展状况及影响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2][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