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化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中华文化的教育、弘扬、传播都是由人实现的。文化工作作为一种能动行为,必须有直接实施主体,任何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必须依靠文化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 文化宣传系统人员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从广义上讲,文化宣传系统队伍的主体主要包括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产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中华文化的教育、弘扬、传播主要就是通过这支队伍来实现,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效。我国十分重视思想宣传队伍建设,多年来培养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为我国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总体来看,我国广大文化宣传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文化宣传思想队伍的专业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要跟上时代,增强社会责任感。目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还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手段做好工作的能力还不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能力强、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干部还较少。文化宣传思想队伍的成员还未完全树立起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任劳任怨的良好形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还不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还不够重视,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和使用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心不够,不能充分地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吸纳优秀人才,充实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任务还很繁重。

二 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紧缺

文化创意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创意人才的短缺,在文化创意领域尤其缺乏复合型人才和有原创实力的高端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人才培养机制和开发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的作用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对不足。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存在失衡现象。缺乏高端创意人才仍然是我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技术创意产业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三大类型。我国设计师数量众多,但是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理念落后、人才引进和国际交流合作不足等,仍然缺少高端设计人才、综合型创意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以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层次上来看,高级创新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型人才人数还不够多。以产业人才知识结构为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对单一。

其次,高端文化原创精英短缺。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端文化原创精英,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缓慢,且都是粗放型的生长方式,难以实现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最棘手的瓶颈问题。

最后,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创意设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仍不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健全,创客空间、创业孵化等发展模式不够成熟,导致教育教学、创新创业、产业实践等环节的脱节。[310]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设置了文化创意专业,但由于缺乏优秀的文化创意专业的师资,培养经验也相对缺乏,课程设置明显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没有培养出文化创意企业满意的人才。从企业来看,文化创意企业特别缺乏创意管理和经营人才,仅有的文化创意人才工作繁重,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成长机制。针对创意人才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基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许多基层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机构专职人员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长期存在,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往往综合素质较低,因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较差的影响,致使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还身兼数职,文化工作开展难以取得成效。

基层农村干部是我国新时代基层农村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执政水平,将直接决定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效果。由于基层农村干部负责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要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以及对社会形势的判断力。但在有些基层,领导干部人治化管理严重、各种形式主义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使人民群众意见很大,严重打击了当地群众对政府工作和文化建设的信任度,使农村公众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困难。因此,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除了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外,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培养传统工艺人才也是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乡村文物是农村文化软实力之源,能够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文物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困境。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文化工作人员的紧缺,而将文物保护工作视作负担,不愿意在此项工作中浪费精力。他们大多未能从长远的角度,对文物的价值进行衡量,导致现阶段我国的文物残毁严重。对散落于民间的音乐艺术、表演艺术,以及民间绘画、雕刻、盆景等一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找不到年轻传承人的问题。

四 国际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系有待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国际传播人才的竞争力。因此,不断优化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强力提升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素质是打造现代传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力的坚实智力支撑,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动力。这方面高校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培养具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场所,亦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311]

当下,我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状。以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为例,目前,学校教育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串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技巧严重欠缺。学生在毕业后刚接触国际文化传播时就明显感觉到知识的滞后与实践的脱节。不少学生从教以后有这样的体会:“做对外汉语兼职的时候,感觉力不从心,有时把握不住重点,教了挺长时间后发现学生还是不会开口说汉语。”面对如此窘境,甚至有人评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功底不如中文专业,外语能力不及外语专业”。[312] 因此,要想走出这种窘境,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以外,还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知识,利用一些实习实训的机会,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文化传播的能力。

此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由于缺乏合格的教师,一些不具备汉语教师素质的人就披挂上阵,或自己开设汉语班,或走上了当地汉语培训机构的讲台。还有一些外派教师,并非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出身,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缺乏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从而拉长了其适应环境、胜任工作的时间,同时也给国外汉语学习者带来不良的学习效果。

五 复合型翻译人才严重缺乏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应特别注意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复合型翻译人才是关键的推手。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对于对外文化传播来说是一个严峻而棘手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所以,培养一批既熟悉世情、国情,又有丰富的国际交往知识,精通外语,熟悉世界形势,并掌握国际文化传播规则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当前,尽管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非常普遍,但英语使用熟练程度的全球排名不高。中国人接触英语教育非常广泛,在很多地区从幼儿园开始,便已开始了英语的学习。但是英语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很多人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是无法熟练使用的“哑巴英语”。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一项研究,全球学英语的人数中国排名第一。中国有3.5亿人对英语有一定认识,印度则有1亿。在中国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很可能比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要多,因为有1/5的美国人在家中说的并不是英语。[313] 英孚教育在2017年11月8日发布了2017年全球非英语母语国家的英语水平排名,该报告覆盖80个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地区,共有逾100万人参与测试。该报告显示,中国在当年整体的英语熟练度得分为52.45分,列居第36位,即便在亚洲地区也排在第8 位。尽管这一排名是自2011年指标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中国整体仍处于低熟练度水平。[314]

而且,尽管国内英语专业从业者人数不少,但能够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并在目的语国家发表的凤毛麟角。而且在当前国内学术氛围和专业技术评价体系中,翻译工作往往不受重视,因此即便有能力翻译的人,还要自己发表论文和著述,限于时间、精力和成本收益的考虑,也可能不愿煞费苦心、字斟句酌地来翻译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