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与乐山
- 乐山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3334字
- 2021-10-29 10:39:14
赵昱:嘉州名宦“封神”第一人
人物小档案
姓名:赵昱,字仲明
生卒年:约582~618年
主要事迹:赵昱,峨眉县人,学道青城,又作青城人。隋炀帝征召不起,后迫任嘉州太守。时有恶蛟为害,兴风浪,害舟船,夺百姓性命无数。赵昱身先士卒,劈波斩浪,入水斩蛟,除一方大害,功成归隐。其后,唐、宋皇帝三次下诏封神,是乐山历代为官者“封神”第一人。
影响乐山指数:★★★★
青城一俊人,飞舄嘉之守。
功成不自居,还作青城叟。
……
这是清代张瑞《咏赵太守斩蛟五古》中的诗句,他写的是赵昱斩蛟的故事,事在短暂的隋朝时期。
进入隋代,南北拉锯战和历时200多年的“獠乱”告一段落,乐山翻开新的篇章。
开皇四年(583),天下州郡合一,北周以来的平羌郡并入嘉州。此后的数年,平羌县、峨眉县、青衣县、龙游县,等等名号的纷繁变更,虽则标志着新朝廷“整理”旧时代的种种成果,但无疑却让乐山地域沿革的历史,在此时段变得“迷雾重重”。关于赵昱籍贯记载,出现多种说法,或许亦与此有关。
赵昱年轻时好道术,十六岁就和兄长赵冕一起,隐居于蜀中“道教圣地”青城山。所以又有记载其为青城人。在青城山中,赵昱兄弟跟随道士李珏修炼。据说,其所修习并精通者乃水遁术。
中国道术,源远流长,起于《易》、发于道,取法自然,运于阴阳五行。传说,借助符咒、法器等,就有通天入海、驭使鬼神的力量,可谓“玄之又玄”,时常被西人称为“东方神秘”。水遁术,即是中国道术之一。水遁术的记载,见诸历代许多资料。明末大败张献忠于彭山江口的乐山人杨展,据记载亦精通水遁术。他在成都江边大西军的法场逃脱,一日夜遁逃青神、叙、泸,靠的就是水遁术。其后,杨展被袁韬、武大定诓骗于犍为被绑捆,向看守要水喝。他的仆人出卖了他,向袁、武二人告密说,杨展水遁术高明,即使手脚被困,只要一杯水,就可以凭咒语逃出生天。最终,杨展因无法施展水遁术被杀害于犍为。
一言以蔽之,赵昱就是一道士,或说是一个术士、方士。炼丹修道,是他的本分;除魔卫道,亦是他的责任。一般而言,他可能终老或“飞升”于美丽的青城山。
但偏偏赵昱作了嘉州太守、一方大员,集政治、军事、文教等权力于一身。《龙城录》说,因益州太守推荐,隋炀帝屡次征召,他先是拒绝,后不得不妥协,并选择担任嘉州太守。
妥协的原因,不得而知。众多传说记载,修道之士往往多“未卜先知”的本领。拥有道术修养的赵昱,是否也能够“掐算”出未来在嘉州一隅的斩妖除魔,就是其人生一大使命呢?这不得而知。
大业六年(610),赵昱任职嘉州太守。至此,他登上乐山历史的“舞台”,为“嘉州名宦”增添别样色彩。同时,拉开了其登上中国“神坛”的序幕。
赵昱上任不久,恶蛟出现了。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能发水,属于龙类,所以民间常称蛟龙。传说“蛟”修炼一千年便要沿江入海化龙,俗谓之“走蛟”“起蛟”。兴风作浪、殃及无辜,是“走蛟”的必然。
嘉州地处三江汇流,水系发达,这无疑具备了蛟龙传说产生的天然“语境”。
乐山方志中,有不少关于蛟、龙的记载。比如,开皇十三年(593),隋伐陈,龙现岷江,引导大军避开险滩,故古代乐山有“龙游”之名;康熙三十一年(1692)以及雍正十年(1732),峨眉两次“蛟变”,致发大水,坏田、坏桥无数;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十日,灌县“起蛟”一路到乐山,大水涨,各祠庙及张公桥皆崩塌,水灾百年不遇……乐山从古至今,更有诸多关于龙的各类名物,如“龙池”“浣龙池”“龙泓山”“九龙山”“九龙滩”“九龙台”“龙厉”“龙骨”“龙窟”,等等,不一而足。
俗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江汇流的嘉州,江河之于城市发展与民众生活之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置于整个西蜀中,在蜀道之难状态下,水运畅通之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说那时有恶蛟时时为害,造成洪水成灾。赵昱莅政五月,正准备除害,一次大事故再次发生。因朝廷派使者上青城山制药,恶蛟兴风作浪,溺毙使者,破坏舟船700多艘,吞没人命无数。
斩妖除魔,保一方平安、护一方百姓,是赵昱之于地方官的责任,又何尝不是一位有道方士的义务?恶蛟为害,为官嘉州,精通水遁术,这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中注定。
于是,一场人与兽较量、正义与邪恶的生死大战就此展开——惊心动魄而又玄幻神奇。
如何精彩?且看《嘉定州志》记载:
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振天地。昱乃仗剑没水中,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仍仗剑,奋波而出……
好一个“屠龙斩蛟”的英雄!
然而,笔者以为更精彩处却在之后。
恶蛟去除后,恰值隋末天下大乱。赵昱不再贪恋俗世繁华,功成身退,不知所终。可能是,回到青城山,继续他的隐居修炼去了吧?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赵昱,以一个修道之士,践行着道家真言。或许,中国道、儒之观念,本就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达则兼济苍生,穷则独善其身”。从此而言,为宦者的赵昱的隐退,又何尝不与儒家士大夫的传统“相符成趣”。
隋朝太短命,仅仅30余年。但古老中国,关于赵昱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入唐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次,朝廷运送军饷的队伍经过嘉州,江水突然大涨。波涛翻滚中,一干运送者,见赵昱乘白马、牵白犬,一童子腰弓挟弹趋从,冉冉踏波而行。随之,一切平静……这,活生生是一幅神人“出猎”、震慑一切妖魔鬼怪的场景。
其后,一代明君唐太宗敕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并于灌口(今都江堰市)建立专祠庙祀,俗称“灌口二郎”。如果说,开国不久后的君主,往往将前朝贤达置于“高位”,是收买人心的一种“南面之术”;而安史之乱后、逃亡入蜀的唐玄宗敕封赵昱为“赤城王”,则多少有些“国难思能臣”的意味。
历史的脚步,再行进到北宋。淳化五年(994),王小波、李顺起义席卷蜀中。一时波澜壮阔,朝廷束手。这时,一代治蜀名臣、益州知州张詠,亲自到灌口祠中赵昱神像前祭祀、祈祷。据说,其后用兵屡屡如得神助。不久后,蜀地平静了,重归于北宋朝廷的稳稳掌控中。张詠随后发挥自己的“理政天才”,安抚百姓、整顿吏治、赈恤贫苦,充分造福蜀地百姓。同时,为纪念赵昱的“神助功劳”,张詠上书皇帝,追封赵昱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赵昱成为继李冰之后的又一“川主”,民间亦有称“赵二郎”“二郎神”。张詠之功,是真有神助?是激励军队士气的手段?还是为了让平乱显得更加“师出有名”?不得而知。但对于“川主”究竟为李冰,还是赵昱?却产生了不同意见。有古籍记载:咸谓川主祀秦蜀守李冰,而李冰实无川主事焉。或许,这不过是因一些人的“乡土情结”,而过度“纠结”于朝廷敕封“名正言顺”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造福于民者,丰碑自在人心。李冰也好,赵昱也罢,千百年来,百姓始终记着他们。还有道书言,玉皇大帝敕封赵昱为“淮南启教大法主赵侯大将军”。
赵昱斩蛟,嘉州顶戴,事为神明。其后,乐山更建龙神祠,专祠供奉。
有专家考证,龙神祠,又名九龙祠,位于城中九龙巷九龙山上,具体建于何时不知,清嘉庆年间曾重建。此外,关于祠祀,在明代,嘉定知州钟振曾将高标山上土主祠改祀赵昱,将之前供奉的寇将军、花将军“请出”。据说,其神像披发仗剑,完全是斩蛟时的威猛形象。在清代,赵昱又被供奉到老霄顶上万景楼内,地方官每年均要举行祀典。而清乾隆前,乐山对岸东岩山下,尚有赵昱斩蛟遗迹威烈台。清中晚期,乐山人张瑞亦有诗曰“九龙波恬恬,九龙像赳赳”。迄今,乐山城内龙神祠仍在;夹江二郎庙中供奉的赵昱神像,一手持剑、一手持蛟首,威风凛凛……
龙神祠(唐长寿 摄)
赵昱是乐山历史上唯一被“神化”了的官员。然而,其“神化”,究竟又蕴含了怎样的“真谛”呢?“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流传数千年的俗语,体现出中国传统农耕时代,上至士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渴望和平安宁的质朴情怀。而真正历经时代战乱并感同身受者,其愿望无疑更为迫切!
赵昱为政嘉州,恰是两百年战乱刚结束之时。再其后,朝代轮替,乱世劫波中,充满侠义的英雄,自然成为彼一乱世、又一乱世的时代呼唤或精神慰藉。
其实,翻阅古今典籍,以术士为宦,从披波斩蛟,再到“走进”祠堂享受世代香火供奉……赵昱并非“异数”。自古而今,一代又一代的各类人群,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在不停地重复着此类“造神”故事,并创造了大量的神祇。如此而言,释读赵昱的“神化”,又何必需要其他更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