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曾使“仙山”万木春

人物小档案

姓名:孙思邈

生卒年:? ~682年

主要事迹:孙思邈,京兆(今西安)人,生卒年颇多争议,隋至唐初在世,超过百岁,中国古代著名中医、中药学家,精老、庄、百家,通医药,明阴阳,兼好释典。他踏访名山大川,治病、采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并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对中华医药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北宋徽宗追谥“妙应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他多次到峨眉山炼丹、采药、治病、传道,居住牛心寺。至今,峨眉犹流传孙思邈发明峨眉“老鹳膏”和罗目镇雇驴的故事。

影响乐山指数:★★★★


孙公炼药此通神,曾使灵山万木春。

芝草术花无恙在,眼前多少病中人。


赵熙对峨眉山情有独钟,一生凡游峨眉6次。有一次,他徘徊在孙思邈炼丹处,写下上面这首《洗药池》诗,对于千多年前的“药王”孙思邈与峨眉山之间的因缘,作出了自己的时代解读。

在中国儒、释、道发展的脉络体系中,孙思邈无疑是一位亦儒亦道亦佛的“符号”。

“逍遥不用泛沧溟,咫尺峨眉即三岛。”千秋不寒,亿年峨眉,经历魏晋著作或名人的宣扬,至唐已经成为世人眼中的一座“仙山”。

仙山出仙药,本就顺理成章。《华阳国志》说,峨眉山,仙药出产之地。汉武帝曾遣使者祭祀,欲致其药,不成。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峨眉山这个举世罕匹的动植物“王国”中,有中药2100多种,名贵药物150种。其中,不乏如灵芝、虫草、雪参、何首乌、雪莲花、贝母、黄精等,自古而今都是为世称誉的疗伤治疾“圣药”。峨眉山,就是一座“药山”、一个药物的“王国”、一座中药的“宝库”。

仙也好,佛也好,笔者以为,孙思邈首先是一位医生。医者仁心,心怀苍生。

孙思邈是中华医药史上首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病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应一视同仁。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应“无欲无求”。他深知,疾苦多在民间。所以,他屡屡拒绝朝廷征召“御用”,不得已,就推荐自己的弟子入太医院“应付了事”。

当“药王”遇上“药山”,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汉武帝祭祀仙山,致仙药不成。祭祀,往往有一套庄严的程序;遣使,动用的是行政资源。武帝求仙药,不可谓心不诚、行不力,然而致药却不成。为何?

一为己,一为人。汉武帝与孙思邈,一代雄主帝王与一介布衣医生,对比之下,格局、大小立见。

“仙药”之山,对于念念不忘长生的帝王,是那样的遥远;而对孙思邈来说,就在脚下。

峨眉“仙药之山”,对孙思邈而言,无如饥渴之人对于一水一粥之渴求。

于是,孙思邈来了,为寻求治疗天下疾病的良药、良方,为解除天下病患的苦痛而来。

他走进、住进了峨眉山这个天下罕匹的“药物王国”。

尽管,前之世,已有普贤圣迹显化的传说,有宝掌大师苦苦寻觅的“大光明山”之慨叹,有明果创建中峰寺后的驻锡,有“八品游治第一治”“零陵太妙之天”“第七洞天”之名,更有天真皇人、轩辕黄帝、陆通、葛由等等授道或隐居……然而,作为医学家的孙思邈,在葛洪之后,翻开了峨眉仙山新的一页:特别的医药文化。

关于孙思邈与峨眉仙山的因缘种种,历来记载和说法很多。进山次数?有谓两次,有谓三次;时间?有谓隋朝,有谓唐朝;多久?有谓短期游历,有谓寓居采药,有谓长期隐居;其事,则有采药、治病、炼丹、修道、传道……

如果追根溯源,探讨厘清上述种种“争议”的前世今生,固然重要。但笔者以为,无论如何绕不开、跳不出,且始终需要关注和关心的依然是——孙思邈,首先是一位心怀天下病患的“医者”。

于是,“药王”孙思邈在峨眉山的一切,都是显得“合情合理”,而又“顺理成章”。

关于孙思邈峨眉山炼丹,在唐代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作者段成式给了我们一个似真如幻的传说——

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梦孙思邈向他要武都雄黄。玄宗遂命中官带雄黄十斤,送至峨眉山。这位中官还未走到半山,就看见一老者幅巾被褐、鬓发皓白,两青衣童子侍立两侧。老者用手指着一块大石对中官说,劳烦把药放在上面。那里也有我的奏表,请你抄录、回复皇帝。中官看见石上果然有百余红字,遂抄录。随写随灭,抄写完后,石上字迹也就完全消失了。过了一会,白气漫起,老者与二童子均不见了人影。

据说,孙思邈因此而炼成了“太乙神精丹”。

“太乙神精丹”是啥?并非成神、成仙的丹药。据后人研究,乃是砒霜,由丹砂、雄黄、雌黄、磁石等制成。用来干啥?专门治疗疟疾。疟疾,中医也称正疟、温疟,民间俗称“打摆子”,是困扰广大劳动人民的顽疾,号称“难治”。

在峨眉山,孙思邈潜心研制发明“太乙神精丹”,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砒霜治疗疟疾的良方。而欧洲到18世纪末才以砒霜治疗疟疾,比孙思邈晚了千年。

与“太乙神精丹”的传奇相比,孙思邈研制发明峨眉老鹳膏治疗渔夫的故事,则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古代打渔为生者,常年生活水上,往往最易患风湿。传说,有一位渔夫患了严重风湿病,来到峨眉山求药王为他治疗。孙思邈苦苦寻觅,走遍仙山大大小小山峰,凡能治风湿病的草药都采用了,但就是不见效。苦苦冥想、焦急万分之际,他偶然看见一只常于水中觅食的老鹳,正在山岩间啄食一种野草。灵感乍现,孙思邈遂寻觅采集老鹳所食之野草,药味、药性、配方、炼制,一次次研究、试验,很快,渔夫的风湿病治好了,专治风湿骨病的峨眉老鹳膏亦诞生了,并流传至今,治疗病患不知凡几。

中华医学,从神农尝百草始,绵绵延延数千载。在这浩瀚的星空中,“药王”孙思邈,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

在《峨眉山志》中,有一则故事记载,宋时,成都有一僧人,身有宿疾,但诵《法华经》有功。在蜀中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战乱中,他如得神助,两次均逃得性命。有一天,忽然遇到一位峨眉山“山仆”,即传说中的山怪或山神,告诉他,明天早上,我家先生请您去诵经,我到药市来接您。次日一早,僧到时,见山仆已等候多时,随后带他进山。至先生居处,山仆说,先生请您诵经,但因身老病衰起得迟,诵至“宝塔品”时,请告知一声。僧如其所言。先生现身出来,野服藜杖、两眉垂肩,向僧人打了个揖,默默焚香后又进入内室。诵经毕,斋饭款待僧人,藤盘竹筷、秫饭杞菊,不调盐酪,却美若甘露。饭后,赠僧一钱。山仆说,先生让我转告,你远道而来不能相送,故赠此钱以表谢意。随即送僧人下山。途中,僧问,大师姓啥?山仆答说,姓孙。又问,何名?山仆在僧掌上手书“思邈”二字。僧人叹骇,眨眼间,山仆不见。走了三天,僧人竟然迷路了。回到成都,一钱已经变为一百金钱,僧人随即捐之寺庙。此后,僧人身轻无疾,到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已是150岁,其后遁隐山林。

回观上述传奇,显然,孙思邈从诵经声中,就听出了僧人有病在身;在斋饭中,对症下药,治好了僧人宿疾。抛开时间“错位”、神佛果报、山妖鬼怪等附会的怪诞不经外,其中还显示出孙思邈的高超医术,确然已达出神入化、通神达道的玄妙之境。

文献资料中,还留下了孙思邈“传医”弟子勾度在罗目雇驴还钱,以及白蜡起源等记载,甚或还有药臼、药罐及孙氏弈棋的明代悬疑“盗案”。而今日,药王洞、呼应峰、雄黄石,均成为传说中遗迹;善觉寺、大庙、牛心寺等,均供奉“药王”神像;1987年5月,以日本九州汉方研究会会长木村孟淳教授为首的访华代表团,一行32人,在荒草荆棘丛中,还苦苦寻访药王洞……

峨眉山九老仙府牌坊(周德平 摄)

资料显示,孙思邈是首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医疗思想,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发明导尿术,所撰《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这位结缘仙山峨眉的“药王”,创造中华医药史上的中国或世界第一,达24项之多。

“药山”,“药王”!行文至此,读者不禁要问:从“医者”孙思邈到“药王”孙思邈,峨眉仙山、“仙药”,到底起到多大作用?反之,孙思邈又为峨眉仙山留下了些啥?

答案,自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大文豪苏轼说:“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作虻虫。”明代“嘉定四谏”之一的徐文华说:“真人采药天门峰,长风飒飒凌芙蓉。真人煮药灵芝洞,丹灶灰寒度清梦。朅来空谷一寻真,双泉溅沫飞纶巾。危峰万仞屹天柱,玄鹤直上穹苍旻。世上勋名空扰扰,山中云冷行人少。”

结果也好、过程也罢,相较两位前贤,笔者更赞同清末蜀中著名诗人赵熙的观点:“曾使灵山万木春。”他说得清楚、独到、实在:“药王”孙思邈,赋予仙山万木以灵,并借此“灵”让人间妙手回春。

萧条异代、滚滚红尘,能留下的自然留下,该留下的却终究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