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与应用
- 袁勤俭 朱哲慧 张一涵等
- 999字
- 2021-01-07 11:19:03
3.3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期望确认模型在IS领域的相关研究中表现出了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从技术型、服务型到社交型和娱乐型工具都有所覆盖,立足于确认过程及确认前后的两个阶段,为促进用户持续意愿的提升给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现路径。但是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成果多源于同质化的模型在各个应用场景间的迁移,虽然验证了模型的适应性,但缺乏细致化的场景探讨;②对事后态度的理解过于单一,多从提升满意度以增强持续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受限;③意愿性研究成果多基于问卷调查所得,缺少从意愿向行为转化的观察性事实数据,转化过程中的用户流失或成为实践过程的阻碍;④研究多受IS持续使用模型的影响,以直接影响用户事后态度的确认后阶段为结果导向,舍弃了确认前阶段的事前期望和感知绩效构念,因而缺乏对期望确认过程的完整理解,得到的实践启示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⑤研究者在应用期望确认模型时,虽然从期望构建的维度加入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影响因素,但未能考虑信息系统作为产品时的特殊性,不仅系统自身会不断迭代,用户的使用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确认过程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多阶段连续的过程。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书从完善研究框架、丰富研究成果的角度提出以下三方面切入点:
(1)基于完整的期望确认模型开展研究,对确认前阶段给予更多关注。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针对特定研究情境探讨事前期望与感知绩效对确认水平的影响模式,还可以对这两个构念所包含的具体维度做一补充,探究具象化的事前期望与事后期望间存在的差异及其相应的影响关系。
(2)延展事后态度的内涵,拓宽期望确认模型的应用场景。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减轻消极影响的角度出发,探究在面对IS服务失败时,用户补偿型期望的确认过程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会如何影响用户态度。此外,作为期望确认模型的延伸,态度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也值得深入探讨,研究者可以更多地采用行为数据作为对问卷数据的补充,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3)根据信息系统产品的特殊性,构建多层次的确认过程,更全面地了解影响用户意愿的因素。信息系统产品的使用往往涉及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多个环节构成,所以,由新用户转化为忠实用户的过程会经历多次期望确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初始期望的满足、促生新的期望、新的期望再确认的多层次期望确认过程更细致地理解用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这对于提高各个环节的用户转化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