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特别喜欢拖延,尤其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原本特别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孩子,却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叛逆心理很重,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很多父母误以为孩子拖延是为了偷懒,其实不然,孩子拖延的心理成因很复杂,表现也各不相同。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戒掉拖延,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找到导致拖延的症结所在,也要加大力度了解孩子拖延的表现。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开心里的疙瘩,引导孩子戒掉拖延。
潜意识害怕失败,导致行动懈怠
明天乐乐就要参加创客大赛了,晚上,妈妈在回姥姥姥爷家之前,就对乐乐千叮咛万嘱咐,让乐乐明天早晨一定要按时起床,千万别迟到。妈妈终究对爸爸和乐乐在家不太放心,又刻意叮嘱让爸爸早点儿起床为乐乐准备早餐,这样的话如果乐乐起晚了,还可以及时喊乐乐起床。即便妈妈如此周到地安排了,可次日清晨,爸爸却呼呼大睡,乐乐也呼呼大睡,直到妈妈的电话打过来,爸爸才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急急忙忙去喊乐乐。
乐乐平日里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也喜欢捣鼓电子器械。原本他对于参加创客大赛很期待,让爸爸感到惊讶的是,乐乐起床之后依然昏昏欲睡,动作迟缓。爸爸忍不住催促乐乐,让他加快动作,但乐乐依旧慢吞吞的,行动如同蜗牛,怎么也快不起来。爸爸终于忍不住发火:“你还想不想参加比赛?”乐乐看着爸爸突然摇摇头:“不想,我不想参加比赛了。”爸爸简直无语,原本他是想用这句话激励乐乐的,没想到却点了炮,搞得乐乐倒一直说自己不想参加比赛。无奈之下,爸爸只好给乐乐下了命令:“你不想参加比赛也晚了,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不能在这时反悔,老师还等着你呢!”就这样,爸爸“押解”着乐乐奔赴学校,乐乐满脸愁容,忐忑不安。
老师看到乐乐的模样,一下子就猜中了乐乐的心思:“乐乐,放松一些,不过是参加一场机器人大赛嘛,胜负输赢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们要全力以赴。老师更看重的是过程,也希望你们从中积累经验,得到成长,其他的都没关系。”听到老师的话,乐乐明显如释重负,脸上渐渐地由阴转多云。在6个小时的比赛中,比赛才过半,乐乐就兴奋起来,思维明显加快了,手头上的动作也越来越流畅。比赛结束,虽然乐乐小组因为失误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乐乐却在期待下一场比赛的到来。
乐乐为何会从期待参加创客比赛,到比赛当天早晨居然睡过了,起床之后还是磨磨蹭蹭不愿意抓紧时间去学校参加比赛呢?粗心的爸爸不知道乐乐的心理原因,老师却很清楚,乐乐是因为害怕面对失败,所以才会故意拖延。其实,每一场比赛都会有胜负输赢,这也就注定了不可能每一个参赛者都是最后的成功者,而是有很大的可能成为失败者。当然,乐乐的害怕是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无故拖延。作为父母,要更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这样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深处,找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潜意识。
青少年的内心敏感而又脆弱,他们渴望参加比赛获得成功,同时又害怕在比赛中因为不可预见的原因遭遇失败。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青少年也是如此。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以及由此引起的拖延表现,父母切勿不分青红皂白地催促孩子,更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减轻心理上的压力,鼓励孩子放松心情,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当发现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故意拖延时,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给孩子输入正确对待输赢的思想,剔除孩子潜意识中对失败的恐惧。有些父母把胜负输赢看得很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心态太过功利,无形中就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孩子深层次的潜意识心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引导孩子对参与过程中的总结学习和反思,而不要过于执着于结果,毕竟,很多事情并非天时地利人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其次,要多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支持,而不要总是批评和否定孩子。孩子通常是缺乏自信心的,哪怕渴望成功,有时也不敢勇敢地向着成功迈出第一步。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都很看重父母的评价,所以要想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父母一定要慷慨地鼓励孩子,让孩子的心态更加积极,也更加坚强。
再次,告诉孩子,恐惧本身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对于引起恐惧的各种原因,只要能够鼓起勇气正面去面对,就可以战胜。为了帮助孩子减轻恐惧,父母要尽量避免把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要为孩子确定合适的目标,寻找合适的参考对象,这样才能让孩子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恐惧转化为勇气。
最后,有意识地缩短孩子想象的时间。对于想做而还没有开始做的事情,孩子犹豫不决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会发挥想象力,设想各种糟糕的后果和尴尬的场景。如果父母能够缩短孩子想象的时间,激励孩子尽快采取实际行动,或者限定孩子犹豫不决的时间,那么孩子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胡思乱想,自然就不会让各种糟糕的后果纷纷从潜意识中冒出来。
总而言之,孩子拖延未必是因为懒惰,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畏惧失败,或者因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用于想象。毫无疑问,不管是把事情想象得太过简单,还是太难,孩子都会因为恐惧而缩手缩脚,停留在原地。既然如此,何不赋予孩子勇敢向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呢?父母一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潜意识,因为潜意识总是在无形之中发挥力量,所以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孩子。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父母帮助孩子认清自身的潜意识,孩子就能尽量消除潜意识的消极影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表现得更好。
过于追求完美,陷入拖延深渊
老师规定的交作业时间就要到了,但是佳琪依然愁眉苦脸地坐在座位上,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正簇拥在她的身边,七嘴八舌地催促她:“佳琪,你能不能加快速度?”“佳琪,你难道眼睁睁地看着我们不能完成任务吗?”“佳琪,随便写写就好,500字对于你来说,没有那么困难吧?”佳琪抬起头看着小组成员们,依然眉头紧蹙,死死地抓着手中的草稿不愿意放松。
原来,佳琪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了一个社会调研活动,现在,就差佳琪的调研报告完成,就可以向老师交差了。其他组的同学们早早地就交上了作业,唯独佳琪所在的小组,虽然前期完成调研活动很积极、很顺利,但是到了佳琪这里却卡壳了。佳琪是班级里公认的大才女,她很擅长写作,所以小组成员一致同意让佳琪完成调研报告。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佳琪是个极端完美主义者,平日里写作业,她都要再三检查,不允许自己的作业本上出现任何错误,更何况现在要代表全组成员完成调研报告呢?一开始,佳琪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调研报告——整整一个星期,但是她每天晚上写报告时,总是会发现各种问题,因而就写了撕,撕了写,转眼之间,一个星期过去了,上交调研报告的最后期限近在眼前,但佳琪还是没有完成。难怪全体成员都围绕在佳琪身边,他们可不想看着全组的劳动成果都打了水漂,而且完不成任务还会被老师批评呢!
彷徨间,一个组员趁佳琪不注意,从佳琪手中夺过调研报告,看完之后如释重负:“佳琪,就交这份调研报告,相信我,它比其他组的调研报告好太多了。”佳琪摇摇头:“这份调研报告不完美!”又一个组员说:“佳琪,就算它不完美,也比没有强。我们必须交一份调研报告给老师,否则就功亏一篑啦!”佳琪还是摇摇头:“既然不完美,我宁愿不要交上去!”还有一个组员无奈地指责佳琪:“佳琪,你为了所谓的完美,牺牲掉全组成员的努力,这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最终,佳琪找到老师,又延迟了一个晚上,写了好几遍,才终于写出了让自己相对满意的调研报告,交给了老师。
显而易见,佳琪绝不是一个懒惰的孩子,更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孩子。她之所以在全组成员早早地完成调研活动之后,迟迟没有完成调研报告,恰恰是因为她太过认真,太过追求完美,也太过较真儿了。
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完美,所以当一个人对于绝对完美太过偏执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误区。每当看到自己的表现有任何小小的瑕疵,他就会全盘推翻自己,也会给予自己更多的压力。结果,在重重重压之下,下一次的表现非但没有比上一次更好,还有可能更糟。又因为无限度的拖延耽误了时间,很有可能会错过做事情最好的时机,把自己逼入更加尴尬和绝望的境地。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切勿总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越来越追求完美。对于很多事情,我们要先追求完整,其次才是细节的完美。举例而言,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孩子过于追求完美,想要保证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是正确的,而且书写工整干净,没有涂抹痕迹,那么考试答卷就会变成书法秀,他也会因为反复检查浪费时间。众所周知,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张试卷来说,哪怕前半部分做得再完美,如果后半部分没有时间做,呈现出空白,那么这次考试根本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真正聪明的孩子,会先高效率地完成试卷,在此基础上,再有重点地检查试卷。完成试卷的策略应该是,认真细心,保证基础题一次性做对,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重点攻克难题。这样一份完整的答卷,远远比只完成一半的试卷更成功,也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有些孩子除了追求现实的完美,还苛求自己处于最佳状态。然而俗话说,天不遂人愿。很多时候,孩子们为了完成一些事情费尽心力,却忽略了人算不如天算。虽然我们为完成某件事情做足了准备,甚至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自己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其中。为此,孩子们感到很沮丧,也很失落,似乎自己已经成为通往成功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也成为美好前景的最大败笔。这样的想法要不得,因为一切事情都要靠着人去做,都要靠着人力完成。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父母要告诉孩子们,根本不存在最佳状态,需要当即展开实际行动的时候,我们只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投入,就已经处于最佳状态。如果为了等待绝对意义上的最佳状态而浪费时间,孩子们就会陷入拖延的旋涡中,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反而不利于完成各种事情。
家长需要让因喜欢追求完美而拖延的孩子知道,我们有时不但要放弃追求对于客观外部世界的完美,也要放弃追求自身状态的完美。世界从来不完美,物、事、人都是如此,概莫能外。别说是孩子,就算是成人也会犯错误,也会有各种疏漏,那么孩子就更应该宽容地对待自己,真正做到接纳自己,悦纳自己,让不完美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看不到价值意义,从而没有行动力
最近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君昊常常把“意义”挂在嘴边,不管妈妈让他做什么事情,他首先问妈妈“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有的时候,对于应该做的事情,他也会因为觉得毫无意义,而兴致索然地把重要的事情打入冷宫,不愿意再提起,更不愿意努力去做好。就因为看不到做事情的价值,也不知道自身行为的意义,君昊非常迷惘,把很多事情都耽误了,例如考试前不愿意复习,考级前不愿意冲刺,即使到了重要的节日,要去看望长辈,他也丝毫提不起兴致。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的死气沉沉、了无兴趣,根本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状态。
在一个周日,妈妈让君昊陪她一起去超市大采购,君昊听若未闻地继续坐在书桌前发呆,似乎妈妈说的事情与他没有关系。妈妈忍不住催促君昊,君昊却说:“去超市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意义。”妈妈生气了:“意义,意义,意义!你整天把意义挂在嘴边,倒是告诉我什么是意义啊!你说说,做什么事情才有意义?”君昊陷入沉思,说:“学习虽然有意义,但是很累很苦;吃喝拉撒虽然没有意义,但却是维持生存必须做的。我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对于很多事情,我就是提不起兴趣去做。”
妈妈知道,这个少年正在为思考人生的意义而苦恼,因而降低声调,语重心长地对君昊说:“君昊,在平常的日子里,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给人当救世主,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反而是那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如果能做好,就有意义。你看,每个周日妈妈都要去超市大采购,买够一个星期的消耗品。我如果觉得这件事情没有意义,我不去做,那么全家人在这个星期里用什么、吃什么呢?虽然妈妈也很累,也想趁着周日好好休息,但是一想到全家人都要吃喝拉撒,我对于这样的琐事就充满了动力,很愿意努力去做好。我们不但是为自己活着,也是为身边的人活着,我们不但要接受他人的照顾,也要尽力照顾好他人,这就是意义。你总是说这也没有意义,那也没有意义,不管让你做什么,你都借口没意义而拖延,难道你能不吃饭吗?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要想活着,就要做好生命中各种琐碎的小事情。”
听了妈妈的话,君昊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对妈妈说:“妈妈,咱们一起去超市吧。虽然我还没有想明白去超市有多么深刻的意义,但是我知道我晚上必须吃饭。”妈妈欣慰地笑起来,带着君昊一起去了超市。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懵懂时期,情绪变化很快,情绪落差很大,也许前一刻还在兴高采烈,后一刻就马上兴致索然了。有的时候,他们对于某些事情或者人,还会感到特别厌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更不愿意真正展开行动切实去做好该做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为青少年陷入了人生的空虚状态,既没有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其实,不仅青少年如此,很多成人也会如此。面对自己不愿意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人们情不自禁地探寻意义,也在不知不觉间以没有意义为借口替自己开脱。
要想摆脱这种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而且也拖延着不愿意去做的状态,我们就要解开自己的心结,驱散心中的阴云,让乌云遮蔽的心情变得阳光起来。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呢?
首先,积极正向,寻找意义。当孩子对一件事情非常反感,心怀抵触的时候,不妨引导孩子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正向思考,寻找到做这些事情的意义。虽然每件事情的意义不同,有的事情具有深刻的意义,有的事情只是日常的琐事,但是它们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有些时候,孩子会被触发不愉快的经验,也会因此而排斥眼下的事情,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毕竟逃避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准备一张纸,把一件事情的意义全部写在纸上,一一罗列出来。在孩子脑力激荡的过程中,父母切勿对孩子指手画脚,也不要干扰孩子的思路。要知道,父母的意义不是孩子的意义,只有孩子主动自发地寻找到的意义,才能成为孩子做事情的动力。
其次,找到快乐,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爱自由,爱快乐。很多时候孩子排斥做一件事情的原因远远不像父母所想的那么复杂,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情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越是年幼的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往往越会把幸福快乐的感受与意义和价值混为一谈。即便进入青春期,因为人生经验的匮乏,孩子们依然不能准确界定快乐与意义。所以,要想激励孩子当机立断去做一些事情,就要让他们发现做事情的乐趣,这比一切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都能打动孩子的心,让孩子当即从“饿货”状态变得活力充沛。
最后,要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父母灌输给孩子的意义和价值,并不能真正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只有让孩子自己找到一件事情对于他们的意义或者价值,他们才能始终拥有动力,主动积极地去做好事情。要告诉孩子,对于可以改变的一切,我们要努力去改变;对于不能改变的一切,我们则要学会接受和面对。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孩子们要学会赋予它们意义,这样也就给了自己坚持做好事情的理由。人们常说,心若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那么,青少年为何不从看待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用发现的眼睛,用深刻的心灵,赋予很多事情以意义呢?
对于该做的事情,如果始终拖延着不愿意去做,那么就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逃避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与其用拖延的方式让一切进展缓慢,还不如当机立断做好该做的事情,让内心变得轻松。有些事情也许在开始之前看似毫无意义,一旦开始沉浸其中推动事情向前发展,说不定就会带来意外的惊喜。所谓意义和价值,绝不是在空想之中实现的,而是要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也是在真正的结果中才能得以升华的。孩子们要想戒掉拖延,既要始终坚持正向思考,也要拥有行动的动力,更要坚持展开行动。
消极自我暗示,限制了行动激情
近来,妈妈发现君昊把“我不行”“做不到”“没希望”“没戏”等消极的字眼当成了口头禅,每天都挂在嘴边。例如,班主任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消息,希望同学们能够踊跃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妈妈刚刚把这个消息告诉君昊,君昊就毫不迟疑地说:“我英语不好!”妈妈激励君昊:“这是英语演讲比赛,又不是英语考试,和英语成绩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兴趣,有勇气,敢于当众用英语演讲,那就是最大的成功。”君昊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嗫嚅着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报名的时间只有三天。转眼,已经过去两天了,君昊还没有对妈妈明确表态。第三天早晨,君昊正在吃早饭,妈妈忍不住问君昊:“君昊,英语演讲比赛,你到底参加不参加?”君昊说:“我觉得我肯定不行,我读英语都读得不顺溜,更别说演讲了!”妈妈有些失望,耐心地劝说君昊:“君昊,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行,那么就肯定不行。信心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你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
君昊看着妈妈:“我有信心又如何呢?能力不足啊!”妈妈笑起来:“信心可以弥补能力不足。一个人若是很自卑,什么事情都不敢做,渐渐地就会故步自封,越来越怀疑自己;反之,一个人若是很自卑,但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想去尝试,对于任何有难度的事情都想去挑战,那么哪怕他失败了,也能积累经验,为将来获得成功奠定基础。明白了吗?妈妈不是想让你得奖,而是希望你有勇气挑战自己。”在妈妈耐心的劝说和慷慨的鼓励下,君昊渐渐地改变了主意:“要不然,我试试?”妈妈高兴地点点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后来,君昊参加了英语演讲,虽然没有得到奖项,但却找到了信心。他对妈妈说:“妈妈,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不紧张,我还是可以完成演讲的。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毫不迟疑地报名参加!”
君昊因为总是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渐渐地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行,内心变得越来越胆怯和畏缩,失去了行动的激情。幸好妈妈在君昊故意拖延的行为背后,找到了隐藏的深层次心理成因,所以她非但没有批评君昊胆小,反而热情地鼓励君昊一定要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君昊在初次尝到自信的甜美滋味后,在学习中的表现越来越好,相信随着自信心的增强,他一定能养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的好习惯,从而拥有行动激情,激励自己面对艰难坎坷依然不遗余力地努力。相信在这样的状态下,君昊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能够走得更快更好,也能勇敢地攀登人生更高的巅峰。
负面暗示具有很强的消极作用,会打击孩子们的信心,消除孩子的行动激情。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们内心敏感,感情细腻,自尊心很强,看似很坚强,实际上却很脆弱。当发现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过低时,或者发现孩子总是否定自己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回归到积极的自我暗示的道路上来,这样孩子才能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在有了好的想法之后,当机立断付诸行动。
要想帮助孩子获得行动激情,鼓励孩子当即展开行动,父母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否定和批评孩子,总是告诉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渐渐地孩子就会缩手缩脚,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做什么又都害怕做不好。父母与孩子消极的沟通方式,是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明智的父母会以积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例如更加关注孩子失败的原因,找到孩子做事情无法开始行动的阻碍,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逃避,只会导致事情变得更难以解决,只有及时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能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也才能满怀信心地继续投入行动,从而在行动中收获多多。
很多孩子自己也很厌恶拖延,对于自己始终不能展开行动,他们也深感苦恼。然而,他们的内部驱动力有限,明知道自己应该改变,却常常感到无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给予孩子强大的助力,推动孩子展开行动立刻去做,而且最重要的就在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保持行动激情。此外,父母还要身为示范,以亲身实践教会孩子:做,永远比说更好;做,哪怕失败了,也会有进步。
缺乏清晰的思路,导致无从下手
周末,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作为家庭作业。一直以来,君昊最害怕写作文,面对空白的作文本,他常常觉得自己无从下手,总是语竭词穷。这不,虽然他从周五晚上就开始构思作文,周六晚上也对着作文本挤牙膏,但是拖延到周日晚上,他的作文本还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字都没有呢!
妈妈看到君昊急得抓耳挠腮,不由得为君昊着急,对君昊说:“君昊,难道你想交白卷吗?平日里,我觉得你小嘴巴挺会说的呀,写作文就是要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你怎么就无话可写了呢?这可不像你!”听到妈妈说风凉话,君昊生气地瞪了妈妈一眼,含着眼泪说:“你觉得这么说很过瘾吗?我作文不好,都是因为你没有文学才华!”妈妈被君昊噎得直翻白眼,正想和君昊理论呢,爸爸正好走过来,对君昊说:“君昊,不要想着你已经想了两天也没想出写什么。你想想,每次考试你都能写出作文,而且考试的时间可是限定的,很短,而现在虽然已经到了周日晚上,但时间总比考试宽松吧,你肯定能写出作文。”
听了爸爸的话,君昊眼前一亮:“是啊,考试总共也就两个小时,现在我还有三四个小时完成作文呢,完全来得及。”爸爸点点头,说:“是啊,不要着急,按照老师给你们讲的写作思路来,先审题,再构思框架,然后填充血肉,写好开头结尾,作文就具备雏形了。”在爸爸的引导和启发下,君昊的焦虑心情得到缓解,他厘清思路,很快就完成了作文。爸爸看了君昊的作文,写得还不错呢!
妈妈很清楚,作文向来是君昊的短板,看到君昊对着作文本抓耳挠腮的样子,她还是忍不住说起了怪话,这伤害了君昊的自尊心,君昊的眼泪马上流出来了。爸爸的做法和妈妈截然相反,他安慰君昊时间还很充裕,又引导君昊按照老师讲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构思作文,最终,君昊在爸爸的鼓励下很好地完成了作文。很多孩子之所以面对艰巨的任务无从下手,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当发现孩子处于这样的困境中,父母一定不要催促孩子,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主动思考。孩子的思维力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培养和提升孩子的思维力,需要漫长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完成。
在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很多父母之所以和孩子发生矛盾,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也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支持。对于习惯拖延的孩子而言,如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才拖延,父母切勿对他们冷嘲热讽,而是要意识到孩子此刻正需要得到帮助,从而教会孩子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分内之事负责。
日常生活中,要想帮助孩子远离拖延,父母就要多多陪伴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把孩子带入正确的思维轨迹中。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遭遇形形色色的阻碍。在这个世界上,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完全达到父母期望中的满意值。对于父母来说,要想成为合格称职的父母,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普通和平凡。尤其是在孩子表现得不能让父母满意时,父母与其抱怨和指责孩子,把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打击得体无完肤,让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蹶不振,不如想方设法给孩子打气,让孩子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也勇敢地承担起拖延的后果,马上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重拾信心,思路更清晰,对事情的解决和处理也更加圆满。究竟应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拖延呢?
首先,不要责骂孩子,否则会让孩子非常慌乱,思路不清。孩子对父母很信任,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客观认知和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拿来主义,把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可想而知,如果父母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孩子就会信心全无,破罐子破摔,还谈何思路呢?反之,如果父母能够相信孩子,也积极地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就能走出消极的阴影,从容不迫地进行思考,最终看到曙光。
其次,避免对孩子说敏感字眼,更不要激怒孩子。不同的孩子,脾气秉性不同,有的神经细腻敏感,有的性格粗放大条,所以他们的敏感字眼也是不同的。举例而言,同样一个字眼,有的孩子听了会有强烈的反应,有的孩子听了则会不以为然,也有的孩子觉得无所谓。即使对于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于相同的字眼也会有敏感与不敏感的区别。作为父母,有义务观察孩子对于哪些字眼更敏感,从而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敏感字眼,这样才能避免激怒孩子。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愤怒使人的智商瞬间降低,父母要想让孩子保持高智商,就要对孩子言语宽和,避免激怒孩子。
当然,如果孩子总是怀着一颗玻璃心,那也是不行的。如果父母确定自己所说的话没有那么敏感,那么也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告诉孩子生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尤其是当孩子拖延的时候,父母切勿催促孩子,以免成为导火索,把原本很友好的亲子关系激化得剑拔弩张。
最后,让孩子接受拖延的事实,承担拖延的后果。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很复杂,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和成熟,对于父母告诉他们的显而易见的道理,他们并不愿意完全接纳,甚至还会故意与父母唱反调。在帮助孩子戒掉拖延的坏习惯时,如果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则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使得亲子沟通无法进行下去。最有效的改变,是孩子心甘情愿进行改变,而要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父母的指责和批判毫无用处。只有让孩子接受拖延的事实,面对拖延的后果,承担拖延的责任,孩子才会切身感受到拖延的负面作用。此时父母也许无须再多费唇舌,孩子就能在深刻思考之后自主改变。孩子甚至还有可能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在把握分寸的原则下,适度帮助和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厘清思路,尽快戒掉拖延的坏习惯。
自我舒服迁就,导致麻木拖延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乐乐早晨起床越发困难。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因为对初中生活感到新奇,乐乐每天早晨6点钟就准时起床,之后如厕、洗漱、吃饭,6点40分就能准时从家里出发,去往学校。转眼之间,几个月过去,日子从短暂的秋天,直奔寒冬而来。可越是临近期末考试复习紧张的时候,乐乐早晨起床反而变得越发困难。
这个星期,妈妈已经两次喊乐乐起床了,而今天才星期三呢!也就是说,在三天的时间里,乐乐只有一天是自己按时起床的,其他时间都赖在梦乡里不愿意醒来,需要妈妈喊好几次才能起床。如何才能帮助乐乐主动起床呢?妈妈试了很多办法,都不奏效。她也纳闷,乐乐原本能坚持自己起床,为何突然之间就变得懒惰了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拿起乐乐起床定闹铃的手机看,这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妈妈看到,乐乐起床的闹铃有三个,分别是5点半、5点40和6点整。妈妈不由得感到好笑:“乐乐,你为何定三个闹铃?”乐乐说:“我怕自己起不来,所以要提前半个小时有个心理准备。”妈妈说:“你以前定几个闹铃?”乐乐竖起一根手指,回答:“一个。”妈妈又问:“那么,你觉得是你以前起床痛快,还是现在起床痛快呢?”乐乐想了想,回答:“以前天气不冷,亮得也早,所以以前起床比较容易。现在天气冷,早晨天还黑蒙蒙的,我就不想起床,会继续睡得很香。”妈妈摇摇头,笑着对乐乐说:“以前你听到闹钟什么反应?”乐乐说:“当然是先坐起来,我怕不小心又睡着了。”妈妈继续问:“那么现在呢,你听到闹铃什么反应?”乐乐说:“听到第一个闹铃响,我想,我还可以再睡10分钟。听到第二个闹铃响,我想,我还可以睡20分钟。第三个闹铃响,我常常听不到。”妈妈说:“回笼觉很香,所以到第三个闹铃你就睡深了。我告诉你,你现在起床困难根本不是因为天气冷或者黑,而是因为你定了三个闹铃。如果你很清楚自己只有一个闹铃,一旦错过就会迟到,那么你就不敢在闹铃响了之后再睡着。是三个闹铃勾起了你的拖延心,让你听到闹铃响后压根不想起床。你觉得呢?”妈妈分析得鞭辟入里,乐乐忍不住点点头。在妈妈的建议下,乐乐又把闹铃恢复成6点钟整点闹铃。果不其然,他起床拖延的情况大大好转。
在寒冷的冬日里,每个人都眷恋温暖的被窝,这完全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的本性就是贪图享乐,而不愿意忍受痛苦。事例中,乐乐之所以不愿意起床,就是因为冬天被窝外面实在太冷了。但是从理智上,乐乐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按时起床,所以他为自己定了闹铃。然而,他定一个闹铃起床很顺利,定三个闹铃反而起床困难,正如妈妈所说,是因为三保险的闹铃勾起了乐乐的拖延心。他知道自己即使睡着了,也还是有闹铃会把自己喊醒,所以就放心大胆地睡觉,到最后连第三个闹铃都错过了。还记得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吗?要想戒掉拖延心,我们也要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把自己从安逸的舒适区逼出来,还要把自己逼上一片危崖。
近些年来,“拖延”成为社会上的热词,有人觉得拖延是一种坏习惯,有人却觉得拖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致命错误,因而对拖延采取嬉皮笑脸的态度,甚至自称拖延癌晚期患者。平日里,人们都谈癌色变,现在却自称拖延癌晚期患者,只能说明他们对于拖延的危害并没有深刻的认知,对于拖延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没有明智的预期。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拖延给人带来的麻烦很多,有的甚至还会酿成严重的恶果。所以我们切勿对拖延不以为然,而是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戒掉拖延,把一颗蠢蠢欲动的拖延心打压在糟糕的结果发生之前。
青春期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所以更容易为了舒服就无限度的自我迁就,因而于无形中犯下拖延的错误,慢慢形成拖延的坏习惯。父母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常常歇斯底里,却又无计可施,为此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孩子完成作业的段子,有的父母被孩子气得进了医院,有的家里一到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就鸡飞狗跳,就连楼上楼下都不得安宁。很多父母无数次想:要是孩子不拖延,总能主动完成作业,那该多么好啊!的确,不拖延的孩子会让父母大大省心,但是不拖延的孩子并非天生的。从本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拖延心,这是因为人人都受到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拖延,是顺应人偷懒的本性的,而不拖延,马上去做该做的事情,则会让人付出很多,感到疲惫,也会让人内心很焦虑。正是因为如此,每个生命天生就会拖延,要想养成干脆利落做事情的好习惯,就要靠着后天坚持努力,才能做到。父母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甘蔗没有两头甜,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现在不吃苦,不努力,将来就会吃大苦头。如果孩子能够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那么现在努力拼搏,将来就能有好日子过。当孩子明白了苦与乐的逻辑关系,也许就会主动战胜拖延的劣性,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趋利避害的选择,导致因畏难而拖延
小刚12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褪去了奶声奶气,变成了少年。看着日渐懂事的小刚,妈妈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发愁,原来,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小刚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进步,但是拖延的问题依然如故。
六年级毕业后,再开学,小刚就要投入紧张的初中学习和生活中。在小刚的再三请求下,妈妈答应小刚可以去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里生活一个月,既可以陪伴爷爷奶奶,又可以感受农村的艰苦生活,还可以放松心情,准备迎接初中生活的到来。就这样,才刚开始放暑假,爸爸妈妈就把小刚送回了爷爷奶奶家。
原本,妈妈和小刚约定可以在爷爷奶奶家里生活一个月,没想到,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小刚虽然在电话里答应妈妈尽快回家,却又把回家的日期延长了三五天,甚至后来一两个星期都过去了,小刚依然没有回家。眼看着还有20天就要开学了,妈妈每天都打电话催促小刚,又让爷爷买了车票后把小刚“押解”到车上。爷爷心疼孙子,对妈妈耐心解释:“孩子说回去之后一个人待在家里很无聊,想等到开学再回去,行不行?”妈妈连声拒绝:“不行,不行,这可不行!初中的学习和小学截然不同,他要回来收收心,在家里做暑假作业,也调整作息规律,开学之后才能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爷爷答应妈妈劝说小刚早日回家,但是小刚就是不愿意。眼看着还有十天就开学,妈妈只好亲自回到老家接小刚。
孩子大概在12岁进入青春初期,虽然说起来已经是青少年,但实际上更加倾向于少年,依然很贪玩,不想学习,不想被束缚。这是孩子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发挥作用,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在本能驱使下做出的选择。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就算是成人,也会在潜意识的驱使下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更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更何况孩子本来就玩心重,更喜欢玩耍的快乐时光,才不想被束缚在书桌前埋头苦读呢!事例中,小刚小学毕业,还没有进入初中开始学习,所以这个暑假是比较轻松的,既没有补习班,也没有繁重的作业需要完成。再加上在爷爷奶奶面前享有更多的自由,见识到农村新鲜的生活,他就更不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独自留在家里度过剩下的暑假时光了。所以他才会不断地推迟回家的时间,哪怕爷爷从中斡旋也没用,直到妈妈亲自赶回老家“押解”他回家,他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和妈妈一起回家。
和理性的成人相比,孩子更加情绪化,更加受到本能的驱使,因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这也是有些孩子不愿意迅速完成作业的原因,他们更想把美好的晚上用来做喜欢的事情,而不愿意强迫自己必须完成作业。和孩子一样,成人又何尝想完成堆积如山的工作呢?人人都想实现财务自由和人身自由,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做各种事情。孩子的天性就是崇尚自由,就是喜欢玩耍,就是追求快乐。只有那些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才能在每天晚上自觉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也许有些父母会感到困惑,在本能的驱使下,孩子为何会拖延,而不是反抗呢?父母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力量都比他们更强。也就是说,如果老师或者父母强迫他们必须做某件事情,他们根本没有能力通过正当的反抗或者辩解来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作为弱小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以拖延的方式来逃避,尽量延长快乐的时间,而尽量延迟痛苦的到来。
孩子的趋利避害,还表现在他们更愿意做与自身能力相符、更容易成功的事情,而不愿意做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很多、很有可能失败的事情。父母在为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切勿好高骛远,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要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合理地促使孩子取得进步,激励孩子努力向上。
尤其需要记住的是,父母的强制要求无法让孩子从拖延变得雷厉风行。亲子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明智的父母不会总是以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而是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真正平等地对待孩子。当父母愿意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自然就会愿意打开心扉接纳父母,也能够怀着更加理性的态度思考父母的建议。当孩子面临不止一个选择的时候,父母与其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还不如把选择的机会交给孩子。虽然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孩子经历人生,包括父母。既然如此,何不让孩子在拖延的道路上撞一撞南墙呢?说不定孩子会顿悟,甚至会主动地戒掉拖延呢!此外,当孩子拥有更大的空间自主选择,拥有更大的自由去飞翔时,他们会快乐地投身于成长之中,而不会再以拖延的方式消极应对生活。
家长过度的安排,导致逆反拖延
自从暑假里被妈妈强行从老家接回家,小刚和妈妈就成了冤家对头,总是和妈妈作对,不管妈妈说什么,他都不愿意听,哪怕明知道妈妈说的是对的,他也依然故我,自行其是。看着小刚这个小冤家,妈妈简直抓狂。
初一开学没多久,妈妈发现初中的作业量比小学多很多,因此特意为小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尤其是对于小刚周末的时间也进行了合理规划和安排,让小刚既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又有适当的时间休息,但是小刚根本不买妈妈的账。
周六上午是妈妈规定用来完成学校作业的时间。早晨,妈妈喊了小刚好几次,小刚翻来覆去地睡觉,就是不愿意起床。直到日上三竿,他才起床洗漱吃饭,吃完饭,已经到下午了。下午,原本是妈妈规定小刚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但是小刚的课内作业还没完成呢,妈妈只好让他先完成课内作业。一个下午,小刚都磨磨蹭蹭,直到吃晚饭前,他才完成课内作业。妈妈原本想让小刚把晚上的游戏时间用于完成课外作业,但是小刚歇斯底里坚决不同意,后来索性说自己的课内作业遗漏了一项,必须趁这段时间赶紧补做,然而又磨蹭到晚上10点钟才完成。
看着平日里完成作业还算迅速的小刚变得如此磨蹭,妈妈心生疑惑:“作业有那么多吗?从中午做到晚上10点,岂不是七八个小时吗?”妈妈私底下问了问班级里的其他家长,得知孩子们大概4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不由得火冒三丈。等到了工作日,她发现小刚每天晚上又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这终于验证了妈妈的猜测:“小刚不是作业多,而是故意拖延,就是为了逃避课外作业。”妈妈把自己的想法当面说给小刚听,小刚这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校的作业本来就很多,我不想做课外作业!”
经过一番讨论,妈妈和小刚达成了和解,妈妈减少了课外作业的量,小刚也保证不再拖延,不再故意逃避课外作业。
很多孩子之所以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就是因为他们想在完成作业之后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可以进行娱乐和休闲。而父母看到孩子很快就完成了学校里布置的作业,难免会担心孩子作业量太少,无法起到巩固知识和加强练习的效果,所以就会给孩子布置更多的课外作业,让孩子完成。这样的过度安排,挤压孩子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让孩子失去自由,很容易激发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故意拖延。父母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之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作为职员,如果你拼尽全力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老板看到你有了片刻清闲,马上又安排了更多的工作给你,那么你还愿意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吗?谁都会偷懒,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孩子以拖延完成作业的方式逃避额外的作业,并不算纯粹的偷懒,而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父母要想给孩子安排课外作业作为课内作业的补充,就要先经过孩子的同意,而不要自作聪明地把孩子的每一分钟时间都算计着,逼着孩子争分夺秒地学习。一则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二则孩子被逼着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甚至还会导致事与愿违。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度。
进入青春期,很多孩子都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更加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内心。特别是当发现孩子有异常的拖延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引起了孩子的叛逆。也有一些父母会以诱惑或者威胁的方式逼着孩子就范,例如完成多少课外作业才能看电影,完成多少课外作业才能吃喜欢的零食。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在学习之余,孩子有权利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父母也有义务调节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让孩子劳逸结合,既能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又能适当地休息和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独立自主地合理安排时间,那么就更要避开过度安排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进行思考,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哪怕只是有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让孩子快速成长。让孩子在自控力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自然拖延行为也就会大大好转。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特别爱面子,当他们觉得自己理所应当拥有的权利被父母剥夺了,就会对父母予以抗拒,自然对于父母提出的很多观点和意见也会持反对的态度。父母一定要放低姿态,切勿动辄指挥和命令孩子,而是要真正地把孩子当成朋友,与孩子进行坦诚的沟通。有些时候,即使孩子的某些想法不够成熟,甚至会对他们自身造成小小的伤害,父母也不要强求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孩子虽然因着父母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并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也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给予孩子发表见解的机会,尊重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权利,也会给予孩子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其自由成长。在充满爱的家庭里享受民主,孩子的心理发展会更健康,逆反心理会渐渐减弱。
此外,父母还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也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所以根本不了解孩子。往往孩子刚刚开口说出和父母不同的见解,父母就会呵斥孩子闭嘴;往往不等着孩子自己去规划很多事情,父母就已经全权包办了。这样的做法,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也会让孩子在某些时候采取拖延的方式,拒绝执行父母的指令。每一个父母,都有义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父母尊重和重视的。当然,孩子的改变不会在朝夕之间发生,拖延这种顽疾,更是需要父母付出足够的爱与耐心,为孩子营造充满爱与自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民主的态度,孩子才会主动地消除叛逆心理,也改掉拖延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