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咖啡交易制度并非万全之策

1880年的咖啡行业使很多人遭受重创,于是人们决定建立新的咖啡交易制度。尽管新的交易制度执行起来很麻烦,但是新制度的理念的确很简单。买卖双方签订合同,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购买一定数量的咖啡豆。随着时间变化,根据市场各因素的变化,合约的价值也随之变化。大部分真正在咖啡行业里干的人都会把这份合同当成避免咖啡价格变化的保值措施,而那些投机者却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利用期货交易获取利润,毕竟每笔交易都要有买方和卖方才能成立。尽管投机者可能从中获取利润,他们也有可能会赔得精光。基本上来说,投机者给咖啡交易者提供了某种形式的价格风险保障。

艾布拉姆·韦克曼回忆说:“要是当初有期货交易,咖啡业也不至于崩溃。而且咖啡烘焙商也可以通过购买咖啡期货来预测咖啡未来的价格。”另外,成立咖啡期货交易中心对纽约市也有好处。咖啡交易所可以仲裁咖啡买卖中的争端,监督日益增多的非法交易。赞成咖啡交易新制度的人们还指出,这样一来可以使咖啡豆等级标准化,咖啡业外人士和银行家也可能有兴趣投资其中,这样一来,他们手里就会有额外数量的咖啡豆,这对整个咖啡市场的活动是有帮助的。

反对咖啡交易新制度的人预计将来投机者有可能会排挤走真正的咖啡业内人士,这种观点被反复提出,但是,交易所很快就要于1881年12月7日正式启动了,这一天正好是B. G. 阿诺德公司破产一周年。而且本杰明·阿诺德后来成为交易所创立人之一,并且是纽约咖啡交易所的主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人相信交易所真能帮上忙。据韦克曼说:“纽约咖啡期货交易所已经成了业内的笑柄,基本上没生意可做。”但是,最后,交易所里挤满了买家、卖家和投机商,他们声嘶力竭地大声叫嚷着做买卖。新的交易制度不仅没有让努力建立这一制度的财团失望,没有让咖啡市场陷入困境,相反,新的交易制度为财团增加了新的点子,因为显示期货行情的电传打印机纸带打出的惊心动魄的价格符号成了关注的焦点。

1886~1887年,巴西咖啡庄园减产的消息传到纽约,交易所一片火爆。巴西、欧洲、新奥尔良、芝加哥和纽约的几个大型咖啡店在坦慕尼(Tammany)协会[3]老板约瑟夫·J. 奥多诺休(Joseph J. O'Donohue)带领下联合发力,(通过人工提高咖啡进货价或期货价)来哄抬咖啡在市场上的价格,他们的目标是把咖啡12月交割价抬高到每磅25美分。奥多诺休在每磅17美分的时候,抛掉了手里持有的所有咖啡,大赚了一笔。但是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巴西咖啡豆炒作辛迪加则继续哄抬咖啡价格,1887年6月,咖啡12月交割价收盘达到21美分。1887年6月13日,星期一,成百上千的人涌进咖啡交易所,见证了“空头屠宰多头”时刻,当时12月交割价大幅下挫至16美分。

当时的记者理查德·惠特利在其书中写道:“咖啡交易市场的崩盘是在所难免的,咖啡界瞬间一片恐慌。咖啡大量囤积,持有咖啡生豆的人不敢长期继续持有,将咖啡低价抛售或者干脆倒入水中冲走。”但是,空头很幸运地,以低价大量购进咖啡豆。坦慕尼协会的老板奥多诺休和W. H. 克罗斯曼兄弟(W. H. Crossman & Brother)公司的赫尔曼·希尔肯(Hermann Sielcken)一起以低价购进10万袋咖啡生豆。两人的这一举动,“引起人们一片欢呼,纷纷赞扬两人英勇救市”。当然,实际上,两人在市场动荡时适时卖出买进,也赚了很多钱。希尔肯是个精明的德裔商人,很快就成了咖啡界的主力军——令很多业内人士敬畏和憎恨。但在咖啡市场萎靡之时,希尔肯出来救市,力挽狂澜,把咖啡价格拉到17美分,成了咖啡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