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物联网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 病人的识别—ID示踪
➢ 药品配送使用,不良事件报告
➢ 手术质量控制
➢ 门禁系统
➢ 医疗单元的识别
➢ 固定资产管理
➢ 遥感遥控遥测
➢ 急救调度
➢ 终端自助报告
➢ 就诊资料收集与管理
➢ 传染病管理
➢ 医院感染管理
➢ 消毒供应
➢ 膳食资讯
➢ 病人过敏史
➢ 疾病预防控制

(一) 患者主体方面的应用

在医疗过程中,身份识别功能是重要的基础步骤。使用物联网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患者给予正确的处置,同时要将处置的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

1.患者身份管理

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与银行、社保等部门联合开展医疗就诊卡的通用模式与标准研究;集个人ID信息、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一卡通”产品的应用;在医疗智能卡内记录诊疗信息,逐步取代传统的病历本;患者以身份证作为唯一的合法身份证明在特定的自动办卡机(读写器)上进行扫描,并存入一定数量的备用金,几秒钟自动办卡机就会生成一张“RFID就诊卡”(也可使用专用的医保卡),完成挂号。患者持卡可直接到任何一个科室就诊,系统自动将该患者的信息传输到相应科室医生的工作站上,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开具的检查、用药、治疗信息都将传输到相应的部门,患者只要持“RFID就诊卡”在相关部门的读写器上扫描一下就可进行检查、取药、治疗了,不再需要因划价、交费而往返奔波。就诊结束后,可持卡到收费处打印发票和费用清单。
“RFID就诊卡”和“RFID腕带”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挂号时间、就诊时间、诊疗时间、检查时间、费用情况等信息。患者身份信息的获取无须手工输入,而且数据可以加密,确保了患者身份信息的唯一来源,避免手工输入可能产生的错误,同时加密维护了数据的安全性。

2.患者定位管理

“RFID腕带”以不影响诊疗为前提,采用特殊固定方式佩戴在患者的手腕上使其不易脱落。由于“RFID腕带”还包括患者所在科室、床位的信息,并能够主动向外界发出信号,当信号被病房附近装设的读写器读到后,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信号传到护士站,从而达到实时监控全程跟踪及区域定位的目的。

3.患者诊疗管理

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诸如检验、摄片、手术、给药等工作,均可以通过“RFID腕带”确认患者的信息。每位住院病人佩戴腕带,存储了相关的信息(过敏史、每天用药和打针情况),可帮助医生或护士对交流困难的病人进行身份的确认,只要拿着机器一刷,就一目了然了,可以方便记录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确保各级各类医护及检查人员执行医嘱到位,不发生错误,从而对整个诊疗过程实施全程的质量控制。

4.患者查询管理

患者可通过“RFID腕带”在指定的读写器上随时查阅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并可自行打印费用结果,以及医保政策、规章制度、护理指导、医疗方案、药品信息等内容,从而提高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容易度和满意度。

5.母婴对应管理

作为特殊的群体,婴儿出生后也要给婴儿佩戴一个可以标示唯一性身份的“RFID腕带”,并使婴儿的信息和母亲的信息具有唯一对应性,要确定是不是抱错了婴儿,只需对比母婴的“RFID腕带”信息就可以了,这就避免了婴儿抱错事件的发生。同时,借助全球领先的射频识别科技,在婴儿身上佩戴可发射出RF射频信号且对人体无害的智能电子标签,同时在医院内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安装信号接收装置,信号接收装置可以接收到婴儿电子标签所发射出的RF信号,并据此对婴儿所在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还可对企图盗窃婴儿的行为及时报警提示。
Xmark的Hugs婴儿防盗系统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专业保安产品,仅在北美洲就已有上千家医疗机构选择了Hugs系统。Xmark骄傲地宣称: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在安装Hugs婴儿防盗产品后选择其他类似产品进行替代的。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Health Statistics)2007年权威统计报告第56卷第6章,当年美国有超过100万名新生婴儿接受了Hugs婴儿防盗系统的贴身保护。作为全球最好的专业婴儿防盗系统,Hugs充分考虑了婴儿被盗的各种可能性,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不但可以防止外来人员实施偷盗,还可以完全防范内外勾结甚至自盗窃案件的发生。因此,Hugs婴儿防盗系统能够充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管理档次,防止婴儿被人从医院内盗走,有效地保护婴儿的安全,保障各方的权益。

6.危急预警管理

当有人强制拆除“RFID腕带”或患者超出医院规定的范围时,系统会进行报警;佩戴了具有监控生命体征(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的并设定“危急值”的“RFID腕带”,可24小时监控生命体征的变化,当达到“危急值”时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从而使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二) 医疗机构主体方面的应用 1.普通诊疗方面

根据目前对于医疗服务、病案管理的要求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对于医疗行为时限要求的关键性指标,比如每日患者应接受的检查、治疗和护理项目,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查房时间,书写手术记录人员资格等,根据完成情况通过物联网实时整合进入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医疗服务器对比设定参数后,将没有按时完成的项目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反馈到医护人员类似PDA或者智能手机的手持终端中。
对临床路径执行的不合理变更进行监控。医院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对进入临床路径中的可能出现的变更按照预设的编码进行分类。RFID对于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的变更(尤其是与医疗服务程序、服务过程相关的变更)上传至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进行分析、评估、监控与预警,将初步的分析结果以类似“短信”的方式实时反馈到职能部门与科室主要负责人的手持终端设备,督促其进行整改或采取必要的弥补措施。
位于哈特福德市的以CT为基础的安泰保险公司正在使用一种新的云数据处理和临床决定—支持方案。新方案可以使他们通过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决定—支持系统,将来自电子病历、主诉、药物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其通过IBM的云数据平台传送给医生和患者。
位于圣地亚哥的夏普公司医疗小组正在使用“协同照护”这一新方案。借助于这一方案,医生和护士可以方便地从该公司多种不同的电子病历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夏普公司医疗小组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杰帝博士说:“纸质报告、不连续的数据资料、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缺少患者的信息是医疗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幸的是,其在大多数医疗机构中都不罕见。患者无法参与到他们自己的就诊活动中,并不能有效地获取自己的临床信息及和医生的交流。而我们现在就是要创造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将初级医疗医生、专科医生、医院和患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果的目的。”
麻省莱明斯特健康救助医院的医生,可以通过安全的无线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地获取包括海量PACS资料在内的所有数据。“只要你拥有网络连接和账号,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这个系统。”这家拥有150张床位的医院副院长兼首席信息官理查德•蒙克如是说。

2.急诊领域

救护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完成紧急救助,将RFID识别卡分发给伤员并填写电子伤情信息,通过移动式RFID读写器将伤情写入RFID识别卡并存储,然后在有网络的条件下将伤情信息传到救治机构(如无网络则数据先暂存,待网络恢复后将数据后传),进行数据的统一分析。
(1) 分类:通过移动式RFID读写器读取伤员RFID识别卡内的信息,并对伤员伤情进行诊断。诊断后进行分类,在移动式RFID读写器上或者固定式RFID读写器上填写分类信息(即救治去向,包括地点、医疗机构等),并将分类信息、分类时间等写入伤员RFID识别卡,后台系统进行相应的更新,将分类信息发送至各医疗机构。
(2) 分类后伤员由担架送入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读取出伤员RFID识别卡中存储的伤员信息,再由医生根据伤员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置。同时,依据伤员信息和实际检查检验结果及相关规定完成伤员病历,并将病历写入RFID识别卡,后台系统做出相应的更新。
(3) 伤员在医疗机构后续进行的诊断治疗信息也需要写入RFID识别卡,再由后台做相应的更新。
(4) 伤员在某医疗机构救治完成后,可能转入其他的医疗机构,其他医疗机构工作流程同上。
(5) 流程之外的信息综合利用,包括统计分析功能、组合查询功能、自动分类、智能诊断、器材药品自动配给、物流等。

3.体检、健康档案管理

动态血压计、心电仪、血糖测试器、尿动力等一系列数字化医疗产品,可令患者随时随地地进行体检,体检结果将通过蓝牙技术发送到指定的手机上,然后由手机把信息发送到相应医生的数据库里,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检结果进行诊疗,再把诊断结果发送到患者的手机上。这样将大大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有效地解决了看病难、看专家更难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慢性病人群、术后人群有重大裨益。
退伍军人个人健康档案的新下载系统便是一个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使用的好例子:在2010年8月2日,美国奥巴马总统宣布退伍军人历史上第一次可以进入退伍军人事务(VA)网站,仅需要点击一个“蓝色按钮”,并下载或打印他们的个人健康档案,就可带到VA以外的医生那里就诊。乔普拉说,在软件启动以后,该项目已经提供了100 000余次PHR(个人健康档案)下载服务。

4.远程探视

医院有一些特殊的病房,一方面因患者病情严重易受外部感染,另一方面因患者本身的疾病带有极强的传染性,不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典型的如重症监护室(ICU),这是一个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这里收治的患者均为手术后的病人和危重病人,抵抗力最差、最容易产生并发症和严重感染。但是,这一类患者往往同时又最需要家人的陪同和安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探视,这样既可以保护患者免遭外部感染或交叉传染,又可以实现患者与家人的“面对面”亲情交流。
部署上,需要在特殊病房内配备视频编码器以及摄像机、麦克风、音箱、电视机,同时在隔离区外设立远程探视室,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以及PC、耳麦,这些设施通过医院局域网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家属或朋友在室外的探视点即可实时看到室内的患者情况,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患者也可以看到外面家属的视频。
如果将管理平台接入Internet,家属或朋友即使在家里或身在外地,也可通过PC远程登录,与患者探视对讲,既方便又快捷。

5.远程医疗会诊

由于国内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以分布在大城市为多。病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病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就诊交通费、家属陪同费用、住院医疗费等都给病人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路途的颠簸也给病人本已脆弱的病体造成了伤害,而许多没有条件到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则耽误了诊疗,给病人和家属造成了身心上的痛苦。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基层医院病人纷纷流入市级医院,加重了市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而基层床位闲置,结果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浪费。借助于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无边界互联组成一个有效的远程医疗网络,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使边远地区的患者能方便地共享优秀医学医疗资源,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隔万里,也能实时诊断。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介绍,由中山医院领军负责的该项目研发组,目前已经成功地尝试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肺功能监测上。“所谓物联网医学,即利用云计算和传感技术,将一枚大至手机、小到指甲片大小的传感器贴在患者身上,传感器的一个终端嵌入和装备到医疗检测设备中,医生通过自己的手机或电脑连接到另一终端后,可随时随地地实现对病人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据介绍,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医学专家与病患即使相隔万里,也同样能实现实时诊断。“目前已经确定的诊断包括为病人做心电图、心电监护、肺功能和呼吸音监测,特别适合跨区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危重医学会诊,此外类似慢阻肺、哮喘、睡眠障碍等慢性病的病人可实现在家接受长期的病情随访。”白春学表示,远程传送监测数据的时间只需1~2秒,整个诊断处理的时间只需5分钟。
国内外专家对该技术纷纷表示极大的关注,认为该技术有望将现有的“病发后到医院”的被动治疗模式改为“在家预警和及早主动治疗”的现代医学模式,同时可以达到降低门诊就诊次数和就诊费用的目的。据悉,在目前全球发达国家中已有英国实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英国社区门诊量为此减少了40%。
部署上,在医院设立远程医疗或远程会诊点,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麦克风以及音箱,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外部合作医院、外地专家通过PC远程登录该医院的管理平台,即可对会诊点的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和远程医疗,观看患者伤情,并通过语音对讲与患者交流,既解决了一些医院专家不足的问题,又节约了患者到处寻医的费用和时间。
随着高清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高清晰的医疗影像资料都可以基于网络进行传输。因此,远程医疗会诊在医院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部署和应用。

6.远程医护

加强人性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随时了解每一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减轻病人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让家属更加放心地将病人交到医生的手中,是医院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利用网络视频监控实现可视化远程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人工叫喊效率低、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完善医院病房的语音传输及医院排队服务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使其能够在便捷的环境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加快医院运作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部署上,在病房安装视频编码器、摄像机、拾音器、音箱以及呼叫按钮,在护士站安装PC客户端和对讲设备。应用上有几种:一是患者在病房内通过呼叫按钮主动触发联动护士站客户端发出呼叫信息,护士站值班人员可即时看到该呼叫病房内的图像,并与患者对讲交流,从而提供快捷的医护服务。二是护士站值班人员可主动呼叫某一病房,实时观察患者情况,并与患者交流。三是护士站值班人员可群呼或组呼多个病房,对这些患者进行广播讲话,集中通知或提醒相关事宜。
通过视频编码器与病房内相关医疗设施的结合,还可以提供更为智能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西班牙马拉加大学&艾美利亚大学、日本东芝公司、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已经成功实现了常规生理指标(如血糖、血压、血氧、脉搏等)的传感器节点设备研发。在病理疾病的指标检测方面,一批生物传感器基本技术及方法不断涌现,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潜力,集成式多体征、多参数测量、安全可靠的生物传感器及其组网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及研发。比如与输液报警器连接,患者输液完毕时通过监控系统的报警联动自动地向护士站报警,与血压仪、心电图机、床边监护仪等仪器连接,实现自动报警以及数据参数与监控图像的叠加显示,在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通知护士站的医护人员。

7.影像领域

许多医疗机构都在研究以云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来共享医疗图像和报告,这其中包括西雅图儿童医院、阿拉斯加州荷马市的南半岛医院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社区纪念医院。以圣地亚哥为基础的eMix系统是厂商中建立的(测试这个系统的机构使用了不同的PACS厂商),并且是以“用多少付多少”的形式进行收费。
拥有944张床位的耶鲁新天堂(CT)医院将要使用一个云数据平台来收集和共享诊断影像信息,并将其主要用于其新建的拥有168张床位的Smilow肿瘤医院,以及需要处理从远处送来的急救患者的创伤病房。这个不需要特殊装置和存储设备的系统,即lifelMAGE在线医学影像平台,可以让患者、医生和医院采用电子手段从医院的任何部门收集、共享和使用医学诊断图像。
这个系统采用了一个诊断图像管理的操作界面,使得任何医院雇员都可以加载和浏览患者的医学影像学信息。这些图像然后被传输到该机构的PACS进行储存。
“能够在患者预约前获得其影像学资料,对于我们提高诊疗效率和改善患者护理有很大帮助。”耶鲁新天堂医院的临床影像和信息系统主管迈克尔•马修斯如是说。他还提到,由于他们医院每年有超过500 000名门诊患者,影像学和其他检查资料在相关科室间的有效获取和共享就变得尤为重要。
云数据对于需要大量医学影像学资料的专科医疗机构尤为重要。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莫菲特癌症中心、纽约的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和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都在使用这一系统来传输诊断图像。患者常常在首诊时,就可以随身带着包含有他们相关资料的CD或其他移动存储设备。

8.检验领域

血液信息管理。将RFID技术应用到血液管理中,能够有效地避免条形码容量小的弊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识别,减少血液污染,实现多目标识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9.医疗器械

通过准确记录物品和患者身份,包括产品使用环节的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所涉及的特定产品信息、可能发生同样质量问题产品的地区、问题产品所涉及的患者、尚未使用的问题产品位置等信息,追溯到不良产品及相关病患,控制所有未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为事故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我国于2007年首先试验建立了植入性医疗器械与患者直接关联的追溯系统,系统使用GSI标准标识医疗器械,并在上海地区的医院广泛应用。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疗系统(UMHS)实现医院追踪外科手术中医疗组织物品去向,记录物品用于哪位病人,或者取走物品的医务人员、冷藏的物品,冷藏外的时间等,降低了人为出错的概率。

10.药品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还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曾有数据显示,美国医疗事故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国外药物不良事件为所有非手术医疗损失之首位。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都存于RFID标签中,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识别假冒药品。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加入防护机制,包括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病人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
在药品管理方面,RFID技术也成为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工具,有了它的帮助,医疗配送实现自动化拣选,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准确率,货物拣选差错几乎为零。同时,高速垂直输送和水平输送装置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缩短了配送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库房使用率。
位于美国宾州丹维尔的盖辛格医疗中心采用嵌入式RFID机器人,确保药剂确实运送到各设施单位,还可即时传送影像。该中心5年前开始采用Aethon公司所制的Tug蓄电机器人在各病房运送药品。此举有效地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高单价及受管制的药物不能完全依赖机器人管理,医护人员必须亲自运送并纸笔记录机器人移动的位置。现在有了内嵌RFID的Tug进阶型机器人MedEx,可以准确地完成任务。3年前Aethon就已开始将RFID的晶片植入一些机器人,让医护人员可以追踪机器人运送药品的记录。
在2009年第四季,盖辛格医疗中心开始启用三套已安装RFID系统及两套未安装RFID追踪系统、仅供运送设备的机器人。装上红外线感测器和镭射扫描的Tug机器人,搭配3D立体地图,可来回穿梭医疗中心的大楼和楼层。无线网路可以定期更新Tug移动位置,让其可以确认定位,乘电梯和避开障碍物,如同人类的行动一般。Tug一次充电可以运作11个小时;一旦运送完成,Tug就会自动回到充电座进行充电。但仅此无法有效地管理受管制的高价药品,因此Aethon将RFID读取器装在机器人上,在药品上载至机器人时,机器人可读取药品上的超高频贴纸式电子标签,进行药物配送确认。
当医院首次进货高价或受管制的药品,药物的种类、数量、期限等资料就会被输入Aethon的MedEx软体,并储存在医疗中心的后端伺服器。工作人员将RFID标签贴在药罐上,使用手持装置读取药物的编号,和药物资料进行连结。每当病人领药时,工作人员将指定药物放入机器人身上的抽屉。抽屉的最下层专供嵌入RFID标签的药品放置,使位于抽屉下方的读取器易于读取。一旦Tug机器人启用RFID读取器,就可抓到抽屉里所有药物的资料和编号,将药品送至正确的医疗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先输入密码和指纹辨识,才可将药品放入Tug的抽屉里,确保药物配送正确。Tug完成药品运送后会发送通知至MedEx软体,软体就会在目的地单位的电脑上显示已送达的信息。医护人员必须再输入一次密码和指纹辨识,才能将药品从抽屉里取出。
自从采用机器人配送药物,医疗中心减少了许多人工作业,有效增加了40%~50%的工作效率,尤其在人力不足的夜班,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从2009年12月1日截至目前,RFID机器人Tug已运送49 435次药品,共行走了5471公里;每日平均运送30.9次,行走5公里,最远单程运送为467米。

11.医院资产设备

医院资产张贴RFID标识,利用EDA和移动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资产定位和在现场进行资产清核。使用有源RFID可进行物品跟踪、定位与防盗,物品目录管理,物品的自动接收和装运,物品盘点。
主要特点:①实用:在无线网络条件可以直接进入系统实时完成资产清核,也可以利用“上传下载”的方式完成盘点;②易用:操作方便,界面友好;③经济实用。
下表中归纳了一些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内部跟踪设备的RFID(射频识别)应用(表1-3)。
表1-3 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内部跟踪设备的RFID(射频识别)应用

12.教学科研

临床教学是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担负着培养后备医护人员的重任,以往的教学方式通常是现场观摩。但是一方面由于现场条件或手术设备的限制,现场观摩的空间狭窄,参加人员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手术室等地方是洁净度要求很高的地方,为了减少交叉感染,一般也不允许外部人员及非手术医护人员随便出入,同时众多人员流动也会给病人的正常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现场教学、交流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很不理想。
通过网络视频监控构建一个可视化的远程示教系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手术室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或手术室本身的专业医疗摄像机以及拾音器,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这样,外部观摩和学习人员位于医院观摩室、示教厅即可通过PC登录监控系统进行手术全过程的远程观摩,看到实时图像,听到实时声音,甚至可以通过语音对讲与手术室的人员进行交流。手术全过程也可通过管理平台进行录像存储,供以后网上点播学习。观摩和学习人员即使身在外地,也可通过Internet远程观摩学习。
其他方面,如在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条码化病人身份管理、移动医嘱,诊疗体征录入、移动药物管理、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等管理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出物联网的增值服务,其好韵通产品是专为孕妇提供的品牌化无线医疗增值服务,通过低辐射的CDMA手机向准妈妈提供胎教资讯、美容保健、膳食搭配、妇幼宝典、妈咪论坛、妈妈互动、娱乐在线、育儿日志、母婴商城、医院查询、即时通讯等信息服务。与此同时,电信定制开发的好韵通手机还可以实现婴儿胎心监测、手机辐射提醒、胎教音乐欣赏等功能。

13.安防监控

安防仍然是视频监控在医院中最主要的应用,涉及领域包括防火、防盗以及防止人员纠纷以及暴力事件,目的是保护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的生命财产安全。
按照医院内部管理的区域划分,医院安防监控的重点防护部位主要可以分为医疗区、医技区、后勤区、报警区、门禁区以及行政区。医疗区包括候诊大厅、挂号收费窗口、病区过道、ICU、手术室、放射源室、输液室、急诊大厅等;医技区包括科研楼、中心实验室、药房、药库、CT、直线加速机、检验科等;后勤区包括医院大门、主要建筑物出入口、医院围墙、院内道路、停车场、监控中心、信息中心等;报警区包括挂号收费窗口、财务科、收费处、同位素、药房、药库、食堂仓库等;门禁区包括院长办公室、ICU等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放射源室、监控中心、信息中心、中心实验室、药房、药库、财务科、贵重仪器设备及资料存放处、挂号收费窗口等;行政区包括楼梯走道、医患沟通场所、保卫科等。
监控的区域部位不同,其防范的目的也有所差异。比如候诊大厅监控主要防范人员纠纷及盗窃,挂号收费处监控主要防范服务及钱款纠纷,药房药库监控主要防范火灾及盗窃,围墙监控主要防范外部人员非法入侵,信息中心监控主要防范盗窃及机房环境故障等。
采用网络化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可以基于医院现有的局域网,快速构建一个便于集中管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部署成本低廉的数字化医院安防系统,实现对上述所有防范区域以及防范部位的全景式实时监控与管理。
监控中心位于中控室,配备网络监控管理平台、存储和电视墙。监控点位于上述医院内外各防范区域和防范部位,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以及相关的外围设备。各监控点图像、声音以及报警信号经视频编码器处理后通过医院局域网集中上传至监控中心,由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分发和存储。
根据监控部位不同,其监控点配套的外围设备也会有所差异。大部分监控点比较简单,一般仅需采集现场视频进行编码上传即可,无需部署其他外围设备。而一些特殊监控点,由于防范目的不同,往往会需要部署额外的配套设备,比如挂号收费处往往需要部署拾音器,现场声音也可以被监控,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服务纠纷情况;药房药库需要部署烟感、温感、红外等防火防盗报警器,当发生火灾或人员闯入时产生报警信号,然后通过系统提供的报警联动功能自动触发监控中心产生一系列的动作,包括切换监控点图像上墙、发出声光电警示以提醒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启动监控点录像等。信息中心需要部署机房湿度、温度、电源等动力环境参数检测设备,当参数超标时发出报警信号,自动触发监控中心联动,同时在监控图像上也可以直观的叠加这些参数信息。围墙、ICU等区域需要部署红外、门禁等设备,有非法入侵时产生报警信号,自动触发监控中心联动。
由于采用了全网络化架构,因此整个系统在监控点接入和客户端访问上都非常灵活。监控点可以通过有线方式接入医院局域网,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医院局域网。客户端可以基于医院内部办公网,也可以基于Internet,甚至可以基于手机访问监控图像。

14.环境

医院水、电、气、空调的节能传感网。包括空调风量监测、环境温度监测、光通量监测、电能耗监测、环境湿度监测等,以及基于环境传感监测的自动调节。

15.其他设施

图书馆管理;浴室计量管理;食堂就餐管理;会议签到管理;停车场管理等。

(三) 应用案例 【应用案例1】

无锡市人民医院在院内选择“一个点”和“一个面”进行物联网研发。“一个点”即重症监护病房(ICU),将建立重症监护病房物联网,对重症病人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实施全天候、不间断的密集监测和采集信息的综合分析,从而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水平。“一个面”即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将建立医疗废弃物物联网系统,对“医疗垃圾”实施全程严密监控。今后,物联网技术将扩大到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乃至全院。

【应用案例2】

美国新泽西医疗公司Virtua Health就在其4家医院安装了RFID系统,用来追踪上千名病人和工作人员,以及多达一万件的资产。该系统由有源433MHz RFID标签、阅读器、红外发射器和管理标签数据的软件组成,可用于追踪设备、病人和员工,管理资产、病房以及急救室。
同样在美国新泽西州,早在2006年植入式RFID微型标签(芯片)VeriChip就在哈肯萨克医学中心开始了临床试验。VeriChip一般用在医疗用途,医院将VeriChip植入病患的手臂上臂,用来存取慢性病病人的病况信息。参与本次试验的慢性病病人将进入新泽西州哈肯萨克医学中心急诊室,急诊室医护人员将使用内置RFID读写器的手持终端扫描病患的VeriChip所在部位,VeriChip上面的16位ID信息及数据库中存储的病患治疗记录,会立刻显示在手持终端上。

【应用案例3】

在国外,RFID在医疗中的应用不一而足,而在中国,北京地坛医院也开始了其应用RFID的尝试,这是中国首家应用相关技术的医院。“我们这次的RFID项目也是作为一个试验田。”北京地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吕英伟说。2008 年10月,北京地坛医院开始了其应用RFID的项目—北京地坛医院追踪管理系统,到2009年3月项目完成。“目前我们的RFID主要应用在了两方面的业务上。”吕英伟说,“其一是用于供应室医疗器械包的全程跟踪管理;第二是用于对人员、重要医疗设备以及医疗垃圾车三种对象的实时跟踪管理上。”
“在对器械包的管理中,我们采用了纽扣式的耐高温、耐高压的高频无源标签。”吕英伟介绍道。因为这种标签适合于放在器械包中,与器械包一起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并且通过系统可以跟踪管理器械包的打包制作过程、消毒过程、存储过程、发放过程、使用过程以及回收过程,在这样一个全过程中,使用一个标签进行唯一标识和跟踪管理。回收后的高频标签,通过系统指定仍可以用于下一个器械包循环过程的跟踪管理中。
目前,在北京地坛医院,对器械包的管理已经从完全没有信息化系统管理,到使用软件以及RFID的应用,并且还结合了无线PDA的移动作业功能。各科室可以使用带有RFID扫描头的PDA扫描,领用出库的器械包,并且能够扫描查看每个器械包中器械的品种和数量等。“因此目前,从业务的操作上,对器械包的管理已经从人为手工管理,变为系统化、自动化的管理。”吕英伟说。利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及时提醒存储中是否有消毒过期的问题、分发和使用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回收后可以逐个清点包内的各种器械的数量,这样既增加了整个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同时也能够降低发生医疗事故的可能性。
英国曾经发生过一起由于器械感染,造成患者染上人感染疯牛病的事故,有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当时有RFID应用的话,就可以极大地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对人员、重要医疗设备以及医疗垃圾车的实时跟踪管理上,我们利用了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应用的Ekahau的定位引擎,通过定制研发来进行跟踪和管理。”吕英伟说。对于病人,医生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看到一些重要病人的当前位置,如果病人有问题可以按标签主动呼救。监控人员看到呼救之后就可以快速查找在附近的医生或者护士,通知他们进行救治。
由于地坛医院是一家传染病医院,因此对医疗垃圾的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垃圾车上装了定位标签,可以实时定位,并且对其运行的区域在系统中做了特殊区域设置。”吕英伟说。这样,当垃圾车违规推出了区域,定位系统就会实时报警,并记录其违规运行的历史轨迹情况,并且同时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垃圾车的人员。如此一来,当垃圾车越界的时候,系统可以及时提醒(比如标签蜂鸣、系统端弹出提示或短信提示等)。另外,在事后,还可以很容易地查看历史轨迹,快速确认可能出现交叉感染的范围。
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RFID应用项目建设过程中,其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还没有正式上线,因此其与RFID应用系统暂时还没有实现接口。“但是,与HIS系统的接口目前已经在项目规划之中,后续会进行完善。”吕英伟说。到那时候,病人的基础信息等都可以在HIS系统同步和获取;器械包在使用时,用于哪个病人,也可以反馈给HIS系统。
比如在未来,根据垃圾车的跟踪定位信息,以及人员的跟踪定位信息,可以进行类似的人员接触分析。一方面可以进行区域分析,也就是对指定的某个区域,比如某个房间,指定时间段,统计有哪些人员进出过,并可以计算其停留时间等。另外还可以进行人员分析,对指定的某个发生交叉感染的病人,通过系统记录的信息,查询其在指定时间范围内,与该病人接触距离短于某个指定距离(如1米或2米)的所有相关人员,以此有效地监控病人的接触管理。包括对病人间、病人与医护人员间、人员与传染物之间等各类接触管理,进行及时报警和信息追溯,对发生的各类接触传染或交叉感染进行监控和预警,提供历史信息供分析,提高传染范围界定时间,减少对过多人员进行检疫的不理想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应用带有温度或其他传感器的定位标签,自动采集病人生命体征,以此来降低医护人员与病人的接触频率,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

(程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