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毒瘀”的源流

要确立“毒瘀”学说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的重要地位,应该首先要研究中医文献,明确“毒瘀”的源流;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指出:“血脉凝泣”、“血凝泣”、“恶血”、及“脉不通”等为血瘀证。对于“毒”的论述有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苛毒等,但对毒邪致病的机理等论述较少。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有专篇论述,在《伤寒论》太阳病及阳明病篇中也较多地阐述了“蓄血证”的证治,《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将毒邪分为阴毒和阳毒,系统地论述了阳毒、阴毒致病的症状、证治、方药及预后,对继承发扬“毒瘀”学说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妇人杂病、妊娠病、产后病诸候等方面,对瘀血的病因、病机、病证作了论述。并根据毒邪性质不同,其临床证候表现,将毒邪进行分类和命名。《备急千金要方》认为“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其中“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此方属后世温病热入营血,凉血解毒的良方;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毒瘀”致病都做了研究,其中刘河间、张从正治疗疾病都以解毒攻邪为其长,如刘河间从理论上阐述了火热致病的病变机理。张从正倡导“攻邪”治法,提出“先应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新观点。为后世治疗“热毒”相关疾病的清热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明清以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毒瘀”致病的理论体系,《景岳全书》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用药,如“血有蓄而结之,宜破之逐之,以桃仁、红花、苏木、玄胡、三棱、苍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吴又可所著《瘟疫论》提出了杂气说,使“毒”邪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即毒不仅指六淫之甚,还包括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因素。王清任对瘀血诸病证论述颇详,同时对因毒致瘀作了系统阐述,如《医林改错》“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创制了活络效灵丹,并用解毒活血汤治疗鼠疫的病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号召下,“毒瘀”学说不断深入研究,已有长足进步。“毒瘀”致病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急性温热病,还在内伤杂病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于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救治急症患者和疑难杂病中对“毒瘀”致病学说作出了系统总结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