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插图
周 序
朱 序
方 序
凃 序
前 言
第一章 生平传略
(一) 拜名中医为师,注重经典研读
(二) 博览医学群书,融汇衷中参西
(三) 高等学府深造,广纳中医新知
(四) 身临名家荟萃,博览先贤精华
(五) 农村巡回医疗,心系农民病痛
(六) 奔赴西藏高原,服务藏族人民
(七) 瘟疫肆虐之际,攻坚克难救人
(八) 规范中药研究,创建临床基地
(九) 执教各类学生,桃李杏林满园
(十) 发扬中医特色,创建急症中心
(十一) 中医走向世界、传播中华国粹
(十二) 忠诚中医事业,喜获累累硕果
第二章 学术思想
一、 强调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观
二、 重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的创新
三、 中医急症的独特优势应努力发扬
(一) 中医急症必须以中医学为“平台”
(二) 中医急症要坚持中医理论特色
(三) 中医急症更应该注重衷中参西
(四) 努力发掘民间单、验方
四、“疫疹”、“疫斑”的“毒瘀”学说新论
(一)“毒瘀”的认识
(二)“毒瘀”的源流
(三)“毒瘀”的形成
(四)“毒瘀”互结的病理特点
(五)“毒瘀”的病理演变
(六)“毒瘀”相搏的临床表现
(七) 毒瘀壅结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五、 中医脑病学说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
(一) 脑的生理功能
(二) 脑的病理
(三) 脑病辨证
六、 中医“瘀血”学说理论与临床的发展
(一) 宣阐古蕴,博采治瘀名家之长
(二) 集思广益,探究瘀血致病之理
(三) 传承创新,临床实践左右逢源
七、 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一) 理论渊源
(二) 治未病的原则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八、 中医肿瘤学说理论与临床新发展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因病机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六) 中医药在肿瘤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九、 论中医药科研的自身特点与创新
(一) 首先在科研选题上下功夫
(二) 把握研究内容和特点
十、 论中药新药临床规范化的研究
(一) 中医病、证的概念
(二) 临床试验证候确立依据和原则
(三) 证候确立的几种方式
(四) 证候的临床研究方法
(五) 证候疗效的评价方法
十一、 论新药临床试验过程质量管理的路径
(一) 强化研究者的责任心是搞好试验过程质量管理的基础
(二) 提高监察员的职责和监察力度是做好试验过程质量管理的关键
(三) 制订系列新药临床研究制度是试验过程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四)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
十二、 论中医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一) 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经验
(二) 临床实习教学经验
(三) 研究生带教经验
十三、 中医内科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创新思路
(一) 中医内科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历史意义
(二) 中医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三) DME在中医内科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三章 医 论
一、“疫疹”、”疫斑”——流行性出血热
(一)“疫疹、疫斑”的认识
(二) 理论渊源
(三) 病理机制
(四) 早期诊治,提高疗效
(五) 排除疑病,避免误诊
(六) 把握重点、防治变证
(七) 辨证治疗特色
(八) 谨防传变、逆转危关
(九) 转归及预后。
(十) 调饮食、慎起居
二、 腹痛——急性胰腺炎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因分析
(三) 病机及病理中心
(四) 辨治特色
(五) 用药特色
三、 中风——脑出血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四、 中风——脑梗死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五、 血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六、 痴呆——脑动脉硬化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论治及用药特色
七、 腰痛——腰椎管狭窄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八、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 历史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治特色
(四) 用药特色
九、 头痛——血管性头痛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十、 痫证——癫痫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十一、 面瘫——面神经麻痹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十二、 不寐——失眠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十三、 郁证——抑郁症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治疗特色
十四、 癫狂——精神分裂症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十五、 颤证——帕金森综合征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治特色
十六、 痿证——重症肌无力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十七、 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十八、 汗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治特色
(四) 方药特色
十九、 眩晕——眩晕综合征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治特色
二十、 心悸——心律失常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二十一、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二十二、 胸痹——冠心病
(一) 理论渊源
(二) 病理机制
(三) 辨证特色
(四) 论治特色
(五) 方药特色
第四章 医 话
一、 谈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
二、 漫谈阴阳
三、 谈医生
四、 谈辨证论治
五、 谈郁病
六、 谈“一证未必一治”
七、 谈癫狂梦醒汤
八、 谈活血化瘀与癫狂
九、 谈脑病的精神护理
十、 谈脑病的饮食护理
十一、 谈脑病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十二、 谈脑的养生保健
十三、 谈合理用脑、提高智能
十四、 谈食养补脑、延缓衰老
十五、 谈生活有节、健脑有方
十六、 谈动静结合健脑养神
十七、 谈肝气长期郁结者易患癌症
十八、 谈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的十大优势
第五章 临证医案选
一、 中风
中风(脑溢血)医案1
中风(脑溢血)医案2
中风病(脑梗死)案3
中风病(脑梗死)案4
中风病(脑梗死)案5
二、 疫疹、疫斑
疫疹、疫斑(流行性出血热)案1
疫疹、疫斑(流行性出血热)案2
疫疹、疫斑(流行性出血热)案3
疫疹、疫斑(流行性出血热)案4
三、 便血
便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案
四、 胃脘痛、腹痛、胁痛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案1
腹痛案 2
腹痛(急性胰腺炎)案3
胁痛(肝外胆管结石,胆色素型胆结石)案4
五、 泄泻
泄泻(慢性肠炎)案
六、 喘证
喘证(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案1
喘证(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案2
七、 咳嗽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案1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案2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案3
咳嗽、乳蛾(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案4
八、 头痛眩晕
头痛(偏头痛)案1
头痛(偏头痛)案2
头痛(偏头痛)案3
头痛(三叉神经痛)案4
头痛(垂体瘤术后)案5
头痛(高血压病)案6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案7
眩晕(脑动脉硬化症案)案8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案9
九、 癫狂郁证
癫狂(精神分裂症)案1
癫证(精神分裂症)案2
癫证(精神分裂症)案3
癫狂(精神分裂症)案4
郁病(抑郁症)案5
十、 痫证
痫证(癫痫)案1
痫证(癫痫)案2
十一、 颤证
颤证(帕金森病)案1
颤证(帕金森病)案2
颤证(帕金森病)案3
颤证(帕金森病)案4
十二、 痿证
痿证(多发性硬化)案1
痿证(多发性硬化)案2
痿证(视神经脊髓炎)案3
痿证(重症肌无力)案4
痿症(重症肌无力)案5
痿证(重症肌无力)案6
痿证(运动神经元病)案7
痿证(运动神经元病)案8
痿证(运动神经元病)案9
十三、 痹证
痹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案1
痹证(颈椎病)案2
痹证(多发性硬化)案3
十四、 汗证
汗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案1
汗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案2
十五、 不寐
不寐(焦虑症)案1
不寐(焦虑症)案2
不寐(失眠)案3
不寐(失眠)案4
十六、 视歧
视歧(重症肌无力)案
十七、 皮肤病
蛇串疮(带状疱疹后遗症)案1
湿疹(过敏性皮炎)案2
颜面疔疮案3
十八、 肿瘤
肿瘤(胃窦癌)案1
肿瘤(肺癌)案2
肿瘤(肝癌)案3
肿瘤(鼻咽癌淋巴转移)案4
十九、 面瘫
面瘫(急性面神经炎)案
二十、 呆证
呆证(血管性痴呆)案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1-04-16 11: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