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早期诊治,提高疗效

过去对本病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特征及必要的检验等,加以综合分析进行诊断。疫区群众和基层卫生人员总结出血热的早期表现,编成顺口溜,有助于早期诊断的参考。“头痛、腰痛、眼眶痛,面红目赤酒醉貌,皮肤黏膜出血点,发热呕吐蛋白尿”。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在流行病学方面:患者发病前2个月内在疫区居住,劳动和野外留宿,直接或间接与鼠类接触等均有诊断参考价值;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热及中毒症状明显,起病急骤,形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食欲不振,身疲乏力,恶心呕吐,发热退后,症状不减反加重;典型的充血及出血体征;面部潮红呈酒醉貌,皮肤(胸部、胁下腹部)黏膜(上腭)散在出血或大片瘀斑,球结膜充血,或见齿、鼻衄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甚则可发生颅内出血;肾脏损害,少尿、尿闭、红白细胞增多、管型或膜状物。病程中可先后出现五个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这五个期,有些病人可顺期出现,有些患者可越期或两期三期重叠出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发病1~2天内,白细胞基本正常,3~4天后即升高,一般为(20~40)×10 9/L,少数可达(50~100)×10 9/L,呈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分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在整个病程中均显著减少;尿常规:早期尿中即有蛋白出现,3~5天迅速增多,大都在“++”以上,一般不与发热成正比,尿中有红白细胞,管型。病原学诊断方面:以往朝鲜在美国的协助下,分离出出血热病毒,我国于1977—1993年,从鼠肺及病人血清中,分离出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出血热病毒。在血清诊断方面,我国已研究出两种快速诊断方法:①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可确诊。②反向胶乳凝集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操作方便,不需特殊仪器,只要30秒钟就可得出结果。为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