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符为民 李运伦 王永生主编
- 2961字
- 2021-04-16 11:37:09
(三) 传承创新,临床实践左右逢源
1.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脑出血属中医“中风”、“出血性中风”范畴。其病因病机及病理中心,①“正衰瘀热”是脑出血重要的病理基础。脑出血发病的病理基础,首先是“正衰”,正如沈金鳌所云:“虚为中风之根。”因虚致实是脑出血发病的病理特点。“瘀热”一词由医圣张仲景提出,瘀热来源于正虚,无虚则血难瘀、火难炽、风难亢。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前大都可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口苦咽干,便秘,口唇及舌质紫暗,脉弦数之征象,究其病因,或素体阴虚阳旺,脏腑生热,热盛于血,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火郁热瘀,血热内壅,热与血搏;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物,或饮酒吸烟过度,以致脾胃内伤生热,伤津耗血,煎熬成块,形成瘀热之势。瘀热互结,进则动血,络损血溢而发病。由此可见正衰瘀热是脑出血重要的病理基础。②“蓄血”、“蓄水”、“蓄毒”是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根本病理。脑出血后,病变的重点已由脑脉瘀血,转为血蓄于脑,由于血蓄于脑,首先,化火生痰,如此瘀、风、痰、火互为因果,风动火升,火助风动,火灼痰生,病情不断恶化。其次,“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蓄于脑,气滞水停。此外,蓄血于脑,百病丛生,或经络功能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甚则元神败脱,出现阴阳阻隔,阴阳离决之危候。总之,血蓄于脑是脑出血的病理中心。
对于本病的治疗,无论风阳、痰火、气火等上逆犯脑,均可形成火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外。导致出血,这是始动因素。一旦出血之后,血溢脉外,留积成瘀。故“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因而“蓄血脑府”才是本病的核心,只有抓住病理中心,才能抓住本病的中心环节,阻止蓄水、蓄毒的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为此,立活血通瘀为大法,作为本病的切入点,对治疗本病,提高治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依据脑出血系“脑府蓄血”的理论,先生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了“脑血通”颗粒,旨在“下瘀热血闭”,脑血通颗粒由大黄、水蛭等组成,方能“行瘀血而敛新血,一切瘀血皆玻,一切新血皆生”,其中水蛭为破血之品,应用于脑出血患者,堪称有胆有识,非精工卓识之士莫能臻此化境。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加脑血流量和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临床运用脑血通颗粒治疗急性脑出血,通过与单纯西医治疗作对照,观察26例,结果:脑血通组基本痊愈7例,占26.92%,显效8例,占30.77%,愈显率57.69%,进步10例,占38.46%,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基本痊愈4例,占15.38%,显效2例,占7.69%,愈显率23.08%,进步11例,占42.31%,总有效率65.38%。两组比较,脑血通颗粒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出现毒副反应。临床观察表明,脑出血颗粒在提高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残程度等方面有独特的效果。
2.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出血性以及慢性缺氧性脑病)所引起的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相应脑组织损害而出现的以智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痴呆综合征的总称。属中医“呆病”“善忘”等范畴。究其病因病机及其病理中心,①“痰”、“瘀”的形成是血管性痴呆病理演变的关键。血管性痴呆总由先天先衰(老年人“肾虚髓空”),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食不节,或外邪乘虚而入等因素而诱发本病,“痰”和“瘀”是本病病理演变的关键。痰瘀互结,化毒为害,脑络受损而结聚,窍络受阻而升降不利,终致元神被乱,神机失统而发为痴呆。②肾虚精亏,髓海不足,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因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往往是由中风发展而来,考其中风之原因,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阳、痰火、血瘀。肝肾阴精不足,阴虚则阳亢,阴虚则风动,阳亢风动既可灼津化痰,又可导致气血瘀滞,以致由虚致实,或虚实夹杂,日久由实转虚,故肾虚精亏,髓海不足,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因“痰瘀互结,阻于脑络”是本病发生发展的病理中心,故在治疗上,强调应抓住“痰瘀阻窍”这一主要矛盾,以破瘀通络,化痰开窍为主,并且要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同时辅佐补肾填精,充养髓海,即所谓“治呆必补肾,补肾以充髓海;治呆须开窍,开窍必化痰祛瘀。”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筛选和总结,先生创制了治疗本病的有效新制剂——“脑络通”颗粒,方由水蛭、制大黄、川芎、郁金、黄芪、枸杞子、菖蒲组成。应用本方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试验结果:验证病例168例,其中脑络通颗粒治疗组106例,痊愈14例,占13.21%,显效56例,占52.83%,愈显率66.04%;脑康复治疗对照组痊愈7例,占11.29%,显效19例,占30.65%,愈显率41.94%,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结果:该制剂对小白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有改善作用(跳台法),能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SOD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产物MDA的含量,降低脑组织中NO的含量,并且脑络通试验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变性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
3. 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属中医“颤证”范畴。对其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摄生不慎,肝肾阴亏,精血耗伤,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从阳化;或气血两虚,因虚而瘀,血行瘀阻,筋脉失养而发病。患病日久,迁延不愈,可因阴损及阳而阴阳两虚,肝气横逆乘脾,脾气亏虚,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失于转输,水湿内蕴,聚湿生痰,痰阻经络,血行不畅,血滞成瘀,痰瘀互阻,筋脉失养,可见肢体震颤拘急;痰瘀阻于头面经络,气血不能上荣而见面部肌肉拘急,呈面具脸;肝风夹痰横窜经络可见肢体震颤掉动。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肾精亏,痰瘀阻络是本病的病机中心。
对于本病的治疗,众多医家习从补益肝肾、滋阴熄风入手,仅调补肝肾,疗效欠佳。因肝肾亏虚,日久则精血不足,其血必瘀,且肾之阳虚血必凝,肾之阴虚血必滞。据此先生治疗震颤麻痹常调补肝肾与活血化瘀并施,药物选择上喜以龟板配水蛭,白芍配干地龙。龟板不仅能滋肝肾之阴,亦能化积祛瘀,与水蛭相伍而奏“血行风自灭”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可增强中枢多巴胺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与地龙相伍可起到镇肝熄风通络之效。
4.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属中医“胃脘痛”、“胁痛”、“膈痛”、“腹痛”、“胃心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中心的认识,①血瘀的形成是急性胰腺炎病理演变的必然。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由于各种原因最先常见的证候是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胃肠热结,但气、湿、热结聚不散则酿生热毒,终致血瘀,血瘀的形成是急性胰腺炎发展的必然。②毒是急性胰腺炎变证发生的基础。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病情重笃,且多变证,符合中医学“毒”之特性,又急性胰腺炎演变过程中热盛、热结皆可成“毒”,而“毒”又可引发“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一系列病理变化。③毒瘀互结是急性胰腺炎的病理中心。由于急性胰腺炎的病理过程中有气滞、湿热、热结存在,酿生热毒,终至成瘀;“血瘀”的存在又可进一步形成“留瘀化热”、“络瘀化毒”和恶性循环,发展为“毒瘀互结”之证。
对于本病的治疗,只有紧扣急性胰腺炎“毒瘀互结”的病理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被动局面,阻断变证的发生。单纯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难以解开毒瘀互结之势,根据“瘀血化火宜通下”的治则,应以“解毒通瘀”为治疗大法。且化瘀为主应贯穿治疗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