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高血压的护理评估

一、疾病概述

(一)概念和特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病因常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续发性高血压,95%以上的高血压病人属于原发性高血压,通常将原发性高血压简称为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目前我国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
高血压在世界各国都是常见病,其患病率与工业化程度、地区和种族有关。根据我国4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50年以来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2002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按我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估算,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病人,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患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 / 5。然而,我国高血压的总体情况是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其流行病学有两个显著特点,即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二)相关病理生理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其血流动力学特征主要是总外周血管阻力相对或绝对增高,从这一点考虑,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于五个环节,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
相关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对心、脑、肾、视网膜的变化:

1. 心

左心室肥厚和扩张。

2. 脑

脑血管缺血与变性、粥样硬化,形成微动脉瘤或闭塞性病变,从而引发脑出血、脑血栓、腔隙性脑梗死。

3. 肾

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引起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导致肾功能衰竭。

4. 视网膜

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甚至可能引起视网膜渗血和出血。

(三)主要病因与诱因

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两者互为结果。

1. 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基因对血压的控制是肯定的,这些与高血压产生有关的基因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在遗传表型上,不仅血压升高发生率体现遗传性,在血压高度、并发症发生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如肥胖等也具有遗传性。

2. 环境因素

(1)饮食:

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与钠盐平均摄入量显著相关,摄盐越多,血压水平和患病率越高。摄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主要见于对盐敏感的人群。另外,膳食中充足的钾、钙、镁和优质蛋白可防止血压升高,素食为主者血压常低于肉食者。长期饮咖啡、大量饮酒、饮食中缺钙、饱和脂肪酸过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

(2)精神心理:

社会因素包括职业、经济、劳动种类、文化程度、人际关系等,对血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精神和心理因素起作用。因此脑力劳动者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和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者高血压也较多。

3. 其他因素

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2~3倍,超重是血压升高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一般采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肥胖程度,腰围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血压与BMI呈显著正相关,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服用避孕药的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用药物时间长短有关,但这种高血压一般较轻主,且停药后可逆转。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人50%有高血压,且血压的高度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程有关。

(四)临床表现

大多数起病缓慢、渐进,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血压随着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

1. 一般表现

(1)症状: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较常见的还有头晕、头胀、耳鸣眼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这些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典型的高血压头痛在血压下降后即可消失。

(2)体征:

高血压的体征较少,血压升高时可闻及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收缩期杂音。皮肤黏膜、四肢血压、周围血管搏动、血管杂音检查有助于继续性高血压的病因判断。

2.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高血压病人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急剧升高(一般超过180 / 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急症的病人如不能及时降低血压,预后很差,常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病人常有血压升高引起的症状。

(五)辅助检查

1. 常规检查

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心电图和X线胸片等检查,有助于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眼底检查等。

2. 特殊检查

为进一步了解病人血压节律和靶器官损害情况,可有选择地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等。

(六)治疗原则

1. 治疗目标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常常采用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以及防治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相结合。因此,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 非药物治疗

(1)合理膳食:

低盐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限制酒精摄入量。

(2)控制体重:

体重指数如超过24则需要限制热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

(3)适宜运动:

增加有氧运动。

(4)其他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保持健康心态,减少精神压力,戒烟等。
治疗时根据年龄、病程、血压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并发症等来选择合适药物。

3. 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的选择一般应从一线药物、单一药物开始,疗效不佳时,才联合用药。若非血压较高,或高血压急症,降压时用药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使血压逐渐下降,老年病人更需如此。

(1)利尿剂:

通过利钠排水、降低细胞外高血容量、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发挥降压作用。作用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高峰,能增强其他降压的疗效,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以噻嗪类使用最多。

(2)β受体阻滞剂:

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轻心率发挥降压作用。降压作用较迅速、强力,适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病人或合并心绞痛的病人,对老年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Ⅱ、Ⅲ度心脏传导阻滞和哮喘病人禁用,慢性阻塞性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有选择性(β 1)、非选择性(β 1和β 2)和兼有α受体阻滞三类,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普萘洛尔等。

(3)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压效果起效迅速,降压幅度相对较强,剂量和疗效呈正相关,除心力衰竭病人外较少有治疗禁忌证。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三氢吡啶类,前者以硝苯地平为代表,后者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达到降压作用。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限制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使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一般在6~8周达到最大作用,持续时间达24小时以上。常用的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6)α受体阻滞剂:

不作为一般高血压的首选药,适用于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病人,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如哌唑嗪。

二、护理评估

(一)一般评估

1. 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可正常,但血压测量值升高。必要时可测量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监测24小时血压以判断血压节律变化情况。高血压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病人在静息状态下,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的测量值。但必须是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高血压。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 / 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2.病史和病程

询问病人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庭史;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最高水平,是否接受过降压治疗及其疗效与不良反应;有无合并其他相关疾病;是否服用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甘珀酸、麻黄碱滴鼻药、可卡因、类固醇等。

3. 生活方式

膳食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以及体重变化等情况。

4. 病人的主诉

约1 / 5病人无症状,常见的主诉有头痛、头晕、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疲劳、激动或紧张、失眠时可加剧,休息后多可缓解。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病人主诉症状严重程度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有脏器受累的病人还会有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等主诉。

5. 相关记录

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饮食(摄盐量和饮酒量)、活动量、血压等记录结果。评估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和腰围。BMI反映全身肥胖程度,腰围反映中心型肥胖的程度。BMI的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 2),成年人正常BMI为18.5~23.9kg /m 2,超重者BMI为24~27.9kg / m 2,肥胖者BMI≥28kg / m 2。成年人正常腰围<90 / 84cm(男/女),如腰围≥90 / 85cm(男/女),提示需要控制体重。

(二)身体评估

1. 头颈部

部分病人有甲亢突眼征,颈部可听诊到血管杂音提示颈部血管狭窄、不完全性阻塞或代偿性血流量增多、加快。

2. 胸背部

结合X线结果综合考虑心界有无扩大,心脏听诊可在主动脉瓣区闻及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

3. 腹部和腰背部

背部两侧肋脊角、上腹部脐两侧、腰部肋脊处有血管杂音,提示存在血管狭窄。肾动脉狭窄的血管杂音常向腹两侧传导,大多具有舒张期成分。

4. 四肢和其他

观察有无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Cushing综合征时可有向心性肥胖、紫纹与多毛的现象,下肢可见凹陷性水肿,观察四肢动脉搏动情况。

(三)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家庭情况、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及有无精神创伤史;病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与需求,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引导病人正确配合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四)辅助检查结果评估

1. 常规检查

有无血液生化(钾、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蛋白、尿糖的异常;心电图检查有无异常;24小时动脉血压监测检查24小时血压情况及其节律变化。

2. 推荐检查

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尿蛋白定量、眼底、胸部X线检查、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踝臂血压指数等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脏器受累。

3. 选择检查项目

对怀疑继续性高血压病人可根据需要选择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五)血压水平分类和心血管风险分层评估

1. 按血压水平分类

据血压升高水平,可将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表1-1)。
表1-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2. 心血管风险分层评估

虽然高血压及血压水平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病人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要准确确定降压治疗的时机和方案,实施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就应当对病人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根据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分层方法,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临床疾患,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风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表1-2)。
表1-2 高血压病人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六)常用药物疗效的评估

1. 利尿剂

(1)准确记录病人出入量(尤其是24h尿量):

大量利尿可引起血容量过度降低,心排血量下降,血尿素氮增高。病人皮肤弹性减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和少尿。

(2)血生化检查的结果:

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钠、低氯和低钾血症。

2. β受体阻滞剂

(1)病人自觉症状:

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症状。

(2)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因药物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引起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3)反跳现象:

长期服用该药病人突然停药可发生反跳现象,即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表现,较常见的有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焦虑等,称之为撤药综合征。

(4)液体潴留:

可表现为体重增加、凹陷性水肿。

3. 钙通道阻滞剂

(1)监测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可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增加,发生心动过速。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有导致传导阻滞的不良反应。

(2)其他体征:

可引起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病人自觉症状:

持续性干咳、头晕、皮疹、味觉障碍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情况。

(2)高血钾:

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的水平。

(3)肾功能的损害:

定期监测肾功能。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1)病人自觉症状:

有无腹泻等症状。

(2)高血钾:

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的水平。

(3)肾功能的损害:

定期监测肾功能。

6. α受体阻滞剂

体位性低血压:服用该类药物的病人可出现直立性晕厥现象,测量坐、立位血压是否差异过大。

三、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 疼痛:头痛

与血压升高有关。

2. 有受伤的危险

与头晕、视力模糊、意识改变或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关。

3. 营养失调:

高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过多,缺少运动有关。

4. 焦虑

与血压控制不满意、已发生并发症有关。

5. 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高血压用药知识。

6. 潜在并发症

(1)高血压急症

与血压突然/显著升高并伴有靶器官损害有关。

(2)电解质紊乱

与长期应用降压药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腹部脂肪堆积为典型特征的中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风险,适当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含量,可显著降低血压。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运动。减重的速度因人而异,通常以每周减重0.5~1.0kg为宜。

(二)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手段。高血压病人饮食需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和酒类等;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钠盐的摄入。
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增加高血压发病的风险,而钾盐可对抗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5g。高血压病人应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食物中钾盐的含量。烹调高血压病人的食物尽可能减少用盐、味精和酱油等调味品,可使用定量的盐勺;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和各类炒货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肾功能良好者可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三)制订康复运动计划

合理的运动计划不但能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还能改善糖代谢。在运动方面应采用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建议每日体力活动30min左右,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和非比赛性划船等。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年龄),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
典型的运动计划包括三个阶段:5~10min的轻度热身活动;20~30min的耐力活动或有氧运动;放松运动5min,逐渐减少用力,使心脑血管系统的反应和身体产热功能逐渐稳定下来。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均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身体状况而定。

(四)监测血压的变化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和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在临床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因为可以测量长期血压变异,避免白大衣效应等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 诊室血压监测

由医护人员在诊室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是目前评估血压水平和临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标准方法和主要依据。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③测压前病人至少安静休息5min,30min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并排空膀胱。④测量时最好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怀疑有外周血管病者可测量四肢血压,老年人、糖尿病病人及有体位性低血压情况的应加测立、卧位血压。⑤袖带下缘在肘弯上2.5cm,听诊器听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时,应快速充气,当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将气囊压力再升高30mmHg,以2~6mmHg / s的速度缓慢放气,获得舒张压后快速放气至零。⑦应间隔1~2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2. 动态血压监测

通过自动的血压测量仪器完成,测量次数较多,无测量者误差,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并可监测夜间睡眠期间的血压。因此,可评估血压短时变异和昼夜节律。

3. 家庭血压监测

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是由病人本人或家庭成员协助完成测量,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家庭血压监测还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血压的长期变异或降压治疗效应,而且有助于增强病人的参与意识,改善治疗依从性,但不适用于精神高度焦虑的病人。

(五)降压目标的确立

帮助病人确立降压目标。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一般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 / 90mmHg;如合并稳定性冠心病、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病人宜确立个体化降压目标,一般可将血压降至130 / 80mmHg以下,脑卒中后高血压病人一般血压目标<140mmHg;老年高血压降压目标收缩压<150mmHg;对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病人,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收缩压达标。

(六)用药护理

需要使用降压药物的病人包括:高血压2级或以上病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病人;凡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角度,高危和极高危病人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应严格按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常用药的毒副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控制输液速度等。

(七)高血压急症的护理

1. 避免诱因

安抚病人,避免情绪激动,保持轻松、稳定心态,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指导其按医嘱服用降压药,不可擅自减量或停服,以免血压急剧升高。另外,避免过度劳累和寒冷刺激。

2. 病情监测

监测血压变化,一旦发现有高血压急症的表现,如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力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肢体运动障碍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3. 高血压急症的护理

绝对卧床,抬高床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活动,协助生活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进行心电、血压和呼吸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骤降。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时采用静脉泵入方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八)心理护理

长期、过度的心理应激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应向病人阐述不良情绪可诱发血压升高,帮助病人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治疗。

(九)健康教育

1. 疾病知识指导

让病人了解自身病情,包括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合并疾患等。告知病人高血压的风险和有效治疗的益处。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指导,提高护患配合度。

2. 饮食指导

宜清淡饮食,控制能量摄入。营养均衡,减少脂肪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控制钠盐的摄入,增加钾盐的摄入,学会正确烹调食物的要领,并选用定量盐勺。

3. 戒烟限酒

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病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应强烈建议并督促高血压病人戒烟,并指导病人寻求药物辅助戒烟。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限制饮酒量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所有高血压病人均应控制饮酒量,每日饮酒量白酒、葡萄酒、啤酒的量分别应少于50ml、100ml和300ml。

4. 适当运动计划

学会制订适当的运动计划,并能自我监测最大运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按运动计划的三个阶段实施运动。

5. 用药原则

按时、正确服用相关药物,让病人了解常用药物副作用及自我观察要点。

6. 家庭血压监测

教会病人出院后进行血压的自我监测,提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每次就诊携带监测记录。家庭血压监测适用于:一般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监测,白大衣高血压识别,难治性高血压的鉴别,评价长期血压变异,辅助降压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心血管风险及评估预后等。
对病人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①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②测量方案:每天早晚各测1次,每次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只测1天,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病人,建立连续测血压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③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及所有血压读数,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7. 及时就诊的指标

(1)血压过高或过低。
(2)出现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
(3)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4)出现脑血管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5)突发剧烈而持续且不能耐受的胸痛,两侧肢体血压及脉搏明显不对称,严重怀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6)随访时间:依据心血管风险分层,低危或仅服1种药物治疗者每1~3个月随诊1次;新发现的高危或较复杂病例、高危者至少每2周随诊1次;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个月随诊1次。

五、护理效果评估

1. 病人头痛减轻或消失,食欲增加。
2. 病人情绪稳定,了解自身疾病,并能积极配合治疗。服药依从性好,血压控制在降压目标范围内。
3. 病人能主动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4. 病人掌握家庭血压监测的方法,有效记录监测数据并提供给医护人员。
5. 病人未受伤。
6. 病人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治疗与护理。

(黎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