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回家吃飯

現在,一說起家常菜,同學群裡的同好們就特來勁。大家如是,大概是因為回家吃飯,或說吃家常菜,如今成了一種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而幾個同好,有機會探討家常菜的做法,切磋廚藝,則是其樂無窮的事。當然,一有機會,還是喜歡付諸行動的。

那天,我們說好上學軍家,就吃家常菜。學軍是掌勺的當然人選。我和一石去到他家前,他已買好了做晚飯的菜。湊齊人,一番閒聊後,晚飯時間快到了,學軍起身,進廚房燒菜。一番忙碌後,他端菜上桌,他是大廚,我和一石成了美食家。大家一邊品嘗桌上的美食,一邊點評學軍的廚藝。

說是美食,其實就是家常菜,豆腐、蓯蓉、紅燒肉、菜心、廣東煲湯,都是普通常見之菜,在超市和街邊菜攤即可買到。我們都出去吃過酒樓的好東西,但一說起來,還是習慣吃家常菜。我還是習慣在家吃飯,自在簡單,見過奢華的酒樓菜色,回歸家常也是自然之事。

當年,我還在公司上班的時候,由於是社團的負責人,會燒簡單的家常菜,不時會在家裡設宴招待同好聚餐。逛菜市、買菜、洗菜、煎炒、上盤,一番忙碌後,便是一桌簡單可口的飯菜。大家邊吃邊聊,加一杯紅酒,其樂融融也。現在時過境遷,但還是很感慨懷念的。

我從前有個心願,希望以後空閒下來,邀三兩做菜的同好,一起研究好吃的,動手做家常菜。不時交換地點,今天你去我家,後天我去你家,各展廚藝,切磋技藝,品嘗美食,交換心得,不失為人生一樁快事。

但很遺憾,我從公司辭職後,人是閒下來了,但當初的心願並沒有實現,因自己東奔西跑,安定不下來,當然也沒有心情顧及這些口福之事了。幸好吃飯這方面,我遺傳了父親的基因,一切從簡,要求不多。幸好我太太平日有興趣在飲食方面,搞點小意思,雖是家常菜,但也著實讓我享受了一番。

說起家常菜,過去的人都會來一手的,特別是客家人,勤儉持家,大多會做菜。但有意思的是,客家男人,似乎只在節日和特殊的日子,才親自下廚做菜。平日裡,都是我母親掌勺。

我小時喜歡站在廚房看她做菜,也熱衷燒飯。長大後,無師自通地會做家常菜,手藝也不時精進。後來太太接手廚房後,我退身為美食家,下廚少了,品嘗點評多了,技藝變得有點生疏。但廚藝一旦練成,即使再手生,稍下廚幾次,還是能立刻熟手的。

去紐西蘭後,我發覺太太收集的廚具數量龐大。一打聽,才知道在紐西蘭生活,有點寂寞無聊,她把下廚當成解悶的方式,加之每有留學的同學回國,會把廚具留給她,於是她收集了很多的廚房“武器”。

只是紐西蘭的廚房結構與我們國內不同,其中之一就是我們所說的,鍋小而淺,且火力小,燒出來的家常菜,往往沒“鑊氣”,所以即使你廚藝高超,也無法盡情發揮,大家也只好退而求次之了。

但凡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也經歷了物資極其豐富的年代,對吃的自然有一番對比和品評。海吃海喝過,一旦回歸,自然還是回歸家常。吃家常菜,自然成了時髦,成了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人們不但又喜歡在家裡做菜了,出去旅遊,也常常找農家樂,吃點簡單家常的菜色。

簡單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常菜自然成為飲食的選項了。現在這種生活方式,有席捲世界的趨勢。連央視這樣國家級的電視台,也製作了《回家吃飯》和《廚王爭霸賽》之類的廚藝秀或廚藝比賽節目。而紐西蘭的電視節目裡,也常有一些名廚主持的節目,現場教觀眾做家常菜,或主持品評廚藝比賽選手的廚藝作品。

據調查,現在書店的暢銷書裡,排名前十本裡,有幾本就是廚藝書。我也常看這類廚藝電視節目,中國的我能看出個道理來。至於老外的,我太太說,那些名廚在節目裡展示的西餐做法,雖是家常菜,但很多並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因為太油膩了,放的糖和油的分量,對健康並不利。當然,我並不擔心,因為我常把那類節目,當作解悶或一種視覺享受來欣賞。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快了,人也懶了,很少人會在家裡做菜,都從速食店裡買,吃得並不健康。現在大家意識到了由此產生的問題,從電視節目和相關廚藝書籍銷售情況來看,大家還是希望改善這種情況的。紐西蘭就有團體建議小學生吃家常菜,提倡他們從家裡帶午餐,而不是吃肯德基麥當勞。由此看來,吃家常菜是一種回歸健康飲食的生活方式。

還是說回那天去學軍家吃飯的事,因為大家在群裡知道了有這頓飯,就起哄要我們直播過程,還要我動手寫一篇“品嘗記”和大家分享。當時,我把過程直播了,吊人胃口。至於寫文章的事,就一直拖到現在。那天,家常菜吃完了,我們接著閒聊,談論各自旅遊的趣聞,聽學軍分享他在陽台種植石斛的心得。他說我們喝的湯裡,就用了其中的一株。

現在,再回憶起來,餘味和感覺,尚留心頭。當然,也就有了這篇文章。

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