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吹走诗人心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与李益《春夜闻笛》赏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唐诗,对古人笔下的玉笛横吹,我有一个印象,似乎笛声总以夜间吹奏居多,总与快乐无缘,其声嘹亮凄厉,清幽脱俗,其情哀怨凄婉,悲怆动人。每次品读总是被它们声情并茂,图景活现的表达所感染、所陶醉,就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李益的《春夜闻笛》,两首小诗同写诗人羁旅途中春夜闻笛的心理感受,但由于环境不同,遭遇不同,情趣不同,诗人对笛声的体验感悟也大不相同。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两首小诗做一点比较赏读。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益《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其一,笛声传情,情各有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传达浓郁深重的故园思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有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声情哀怨,悠悠扬扬,诗人心有所动,感慨万千: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流浪他乡的游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李白借长夜不眠,侧耳倾听的一个场面,表达了万千游子共同而永恒的故园之思。

李益的《春夜闻笛》则借笛声飞扬传达诗人贬官失意,思归不得的惆怅之情。淮北初春之夜,军营中有人吹奏笛声,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兵的乡愁,更摧折着身为迁客的诗人的心,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以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是北归无望,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愿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其二,巧用典故,妙传情思。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运用“折柳”典故。“折柳”一词,一语双关,一指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柳”谐音“留”,杨柳依依,恋恋不舍;“柳”枝在身,有驱邪去恶,一路吉祥之意,“折柳”还表达了对远去之人的美好祝福。当然结合此诗李白的心境来看,此处理解为“折柳”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比较恰当。二指《折杨柳曲》,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声情哀婉,凄怆动人。诗人听到这样的曲调自然会勾起身世漂泊、归家无计的伤感和嗟叹,引出诗歌尾句“何人不起故人情”。

李益的《春夜闻笛》第三、四两句“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运用了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都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天气暖和,又飞回北方。诗人用这个传说意在人鸟比较,大雁有避寒趋暖,南北迁徙的自由,诗人也非常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可是和大雁相比,诗人是戴罪之身,被贬官流放,去向行踪皆有约束,全无自由,想家而不能回,渴盼自由而不得,朝廷的春风不知何时才会吹到诗人这样的迁客身上……想想这些人生失意之事,诗人怎能不伤心流泪呢?大雁的自由飞迁,反衬出诗人的不自由、受冷落的困苦。

其三,地域节令,各有妙处。两首诗都写到“春夜”,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总是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可是对于流寓他乡的李白,春天添愁惹恨,引发他的思乡之苦;对于遭受贬官流放的李益,春天不再温暖,没有希望,带给他无尽的失望和怨恨。

两首诗都写到地名,李白诗点明“洛城”,即今天河南洛阳市,这是一个繁华热闹,风光宜人的大都会,可是,他乡虽美非吾土,徒增伤悲而已。李益诗中的“寒山”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此处表明诗人贬官流放,发配充军,坎坷不幸的处境;另外,“寒山”二字很容易惹人联想:冬去春来,山未青,夜犹寒,笛声紧,是不是也烘托了诗人心境的寒凉凄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