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圣课的音乐

上一章已经涉及了礼仪吟诵和大量用于咏唱诗篇和短诗的歌调,它们是构成每日圣课音乐华厦的要件。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要关心的是交替圣咏和应答圣咏中用来连接诗篇歌的自由旋律,以及有着独立音乐功能的圣课赞美诗。当然,我们首先要来回顾一下圣课的起源及其组成形式。这样将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在这些圣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基督教兴起的早期,其信徒往往出于便利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在夜间集会(或称守夜)。一开始,守夜只在星期六施行,从午夜后开始,到星期天清晨之际以作为弥撒前身的原始圣餐的形式结束(参见第五章)。作为复活日的星期六由此取代犹太安息日(星期天)成为一周当中的庆日。守夜圣事的基本构成是祈祷、读经和唱诗篇,这些过去犹太教祈祷时[Jewish hours of prayer]的传统项目被作为罗马教会圣课的基本元素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又随即加入了具有明显基督教特质的新元素——唱赞美诗。

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日渐增强,守夜活动被扩充为三个独立的圣课。最初,依据习惯在日落时会有一道圣事,这就是晚祷、晚课经[Verpers]的原始形式。而守夜的中心环节是在子时左右施行的夜祷[Nocturn],或者也被不合逻辑地称为晨祷、申正经[Matins]。第三样圣事在弥撒之前的破晓之际施行,后来发展成了日课中的赞美经[Lauds]。这三种圣事和弥撒一道成为基督纪元最初几个世纪中最主要的礼拜形式。因此,对于晚课经、申正经和赞美经至今仍为最繁复华丽和音乐性最强的圣课就不足为奇了。并且,在头一日的夜晚开始施行圣事的古代习惯也保留下来。为某个星期日或节日而举行的系列圣课总是从这一日前夜的第一次晚祷开始,直至这一日当天的第二次晚祷结束。

与其之前的三部性守夜相连的弥撒祭典最先只在星期日施行,但很快就延伸至殉道的节日或其他圣日与斋日。此外,私人献祭通常于白天在家中进行,尤其是在第三、第六和第九时(也就是上午九点、正午十二点和下午三点),这大致与传统犹太教的祈祷时相对应。这些时间点由于和基督在受难日星期五的受审、钉十字架和死亡之时巧合,而被基督徒圣化了。然而,圣课的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来自隐修运动的兴起(参见第二章)。在夜间和白天的相应时段的每日宗教仪式成为修道院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到了四世纪,教堂中的公共礼拜却开始替代更具私密性的每日崇拜。

圣课历史上的许多早期发展都来自东部教会,尤其是安条克与耶路撒冷教会。而有关这些活动在西部教会的成长状况(尤其是它们在非修院的教堂中施行的状况)都已模糊不清。正如我们所知,对于完整的每日圣课周期的最早描述,见于大约公元530年形成的《圣本笃规章》之中。在经过某些对内容的修改后,这些圣课条规很快成为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通行标准。我们现在所论及的是在中世纪的较晚时期施行的圣课的顺序与内容,其顺序是始终不变的,而其内容则仅在一些细节上和规定的现代形式有所不同。

八种每日圣课以如下顺序先后施行:

figure_0157_0051

我们前面提过,有三种起源于早期守夜的圣事在圣课中最为长大和繁复。夜课经是最后加入这一系列的圣事之一,其规模仅比晚课经和赞美经略微短小,但其音乐重要性却小得多。从晨经到申初经的诸课时相对短小,被称为“小课”或“短课”。还有“日课”[Day Hours]这一常见的术语包括除申正经外的全套圣事。这或许是由于申初经的圣事现今多用说白而非歌唱,并且不包含在现代的《交替圣咏集》中(参见第二章)。事实上,圣课作为一个整体现今很少在修道院之外以音乐来呈现,不过在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所有的修道院、大教堂及大学教堂中,它们通常都是每天被咏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