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传(华文全球史)
- (英)西德尼·李
- 2712字
- 2021-04-13 15:36:44
译者序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戏剧家、文学家,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般的传奇色彩,他的奇思妙语、笔下人物及创作天赋将永载史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几百年来,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文学界和批评界经久不衰的经典研究话题。
本书正文共二十一章,以时间为序,以莎士比亚的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为主线,穿插着莎士比亚的身世、婚姻、保护人、现实生活、后世评价及各国对他的研究等细节,详尽地介绍了诗人短暂却卓越的一生。除正文外,另有10篇附录,内容涉及莎士比亚的身份争论、莎士比亚唯一的保护人第三代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莱奥斯利的生平介绍、十四行诗中的疑点分析、莎士比亚研究的伪造物件等,为传记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补充,是整部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书史料丰富、信息量大、内容翔实,确如作者所言,“力求相关史实和日期有据可依”。相比一般的莎士比亚传记,作者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生平介绍,而是要“消除前辈们的某些困惑,帮助澄清莎士比亚生平中一两个迄今为止仍晦涩含糊的话题”。此外,作者态度严谨,论证有理有据,“所有参考的信息来源都要做到证据可靠”,不凭主观臆断乱下结论。正是这些亮点才凸显了本传记的价值所在。因而,本传记自1898年出版后受到极大关注,短短七年间就发行了五个版次,虽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仍不失为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近一百年来,我国现代戏剧的萌芽和发展都深受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国内的莎士比亚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还创办了中国唯一的莎士比亚研究刊物《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标志着我国莎士比亚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作者西德尼·李爵士是英格兰著名传记作家、批评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主修现代历史,曾担任《英国人物传记辞典》编辑,为该辞典撰写了八百多篇文章,介绍了许多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作家和政治人物。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第一对开本的牛津版复制本及莎士比亚著作全集。1911年,西德尼·李获授爵士,1913年至1924年任东伦敦学院英语语言教授。除编辑英语经典作品,西德尼·李个人著作颇丰,主要包括《维多利亚女王》(1902)、《16世纪英格兰杰出人物》(1904)、《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1906)、《莎士比亚时期英格兰的生活和礼仪》(1916,合著)和《爱德华七世》(1925)等。《莎士比亚传》是作者基于自己在《英国人物传记辞典》中介绍莎士比亚的文章撰写而成的。
本人并非专职译者,之所以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耐住寂寞,甘做苦行僧,见缝插针地完成这部译作,动力完全来自享受到的“译事之乐”。莎士比亚是我自小仰慕的文学巨匠之一,能有幸向读者呈现他的生平,实乃一大乐事!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走近这位伟大人物,与他同悲同喜,不能不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体验。我时而因诗人不堪偷猎风波苛责远走他乡而心生怜惜,时而为诗人一次次挑战创作巅峰而喝彩,时而对温婉有礼的诗人在诗中的谩骂之语而困惑不解。当我译至莎士比亚逝世后葬于斯特拉福教堂内,“旁边就是纳骨堂,专门存放从教堂墓地挖出来的尸骨”,已是夜深人静,悲切伤感无以自抑,脊背顿生一股凉意,久久不能释怀。唯有沉醉于翻译,才能如此静心聆听作者娓娓道来的每一处细节,真正置身于作品中,体会着言语间的真情实感,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译事之乐”还来自“语言文化使者”身份的职责。虽然背着“媒婆”“不忠的美人”等种种黑锅,但每当想到自己是在为诸多如饥似渴的爱书人排忧解难,有可能会为他们献上一部钟情的作品,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往往会沉浸于咬文嚼字后豁然开朗的喜悦之中,为自己斟酌之后写下的每一个通顺的词句而沾沾自喜,为苦思三日后突然有了灵感译出某首诗的韵脚而激动不已。不畏惧“戴着脚镣跳舞”的拘束,尽情享受着传播异国文化、琢磨语言文字的成就感,这何尝不是一种乐?当然,“译事之乐”最终在于学有所获。作者凭着“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文学、历史、传记已达十八年”的积累与学识,不仅让我了解到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作品,而且熟悉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一些文学传统。最让我受益的是作者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这从原作丰富细致的脚注和附录中可见一斑。作者对待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值得我们当代每一位青年学者认真学习。
当然,自古以来,翻译就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身为译者,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译事之难”。首先,作为一部较全面地介绍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传记,涉及知识面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是无法驾驭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基本上把莎士比亚的作品浏览了个遍,把能搜集到的各种传记和评价也一一过目,尽量扩充自己的百科知识库,唯恐辜负了严谨负责的原作者和虔诚爱书的读者。其次,原作中有些词汇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语或中古英语,还有许多人名用了缩写,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进行一一核实,以飨读者。最艰巨的要数诗歌翻译了,不单单是英语的,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应有尽有。诗歌翻译本身就难,天书诗歌难上加难!由于本人语言能力有限,只能读懂英语,面对着一堆不懂的语言符号确实有些一筹莫展。因此我借助了大量的工具书、词典,询问了许多专业人士,全力以赴地扫除一处处语言障碍。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有诗歌,包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尽管有些已有现成汉语版本,但一为尊重其他译者,二为突出自己的特色,我还是逐一提供了自己的译文。虽说有可能会稍逊一筹,但我仍努力兼顾原诗内容与语言形式之美,期待着读者的鉴定与评价。总之,整个翻译过程中,尽管我已设法尽力解决种种困难,但鉴于能力有限,仍不免留下些许遗憾。譬如,原作中的许多注释信息不够完整,或没有出版年份,或书名使用了简称等,本着严谨和忠实的原则,我对无把握的信息没有进行主观随意的补全,以免误导读者。此外,其他纰漏之处肯定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感谢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老师谢洁莹。她冒着酷暑,不厌其烦地细读了我的大部分法语诗歌译文,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感谢我的爱人詹宏伟,他主动承担了一部分家务,耐心辅导孩子的功课,风雨无阻地陪伴孩子上兴趣班,以便我能腾出更多时间来专心翻译,使译作能如期完成。另外,他还帮我通读了一遍译稿,提出了一些措辞上的修改意见。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儿子詹睿文,他偶尔的三言两语和阳光健康的性格给我带来了许多灵感。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帮助,就没有大家手中的这本《莎士比亚传》!
于杭州西湖西斗书斋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