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全面发展

胡四一

(2013年4月)

近期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在研读材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对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进展、推进思路和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形成调研报告。

一、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水利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规模数量逐步增大、类型结构不断优化、景区品质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至今,水利部已批准设立12批共51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各地涌现了千余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形成了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

1.景区建设顺应民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水利风景区以其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以及科普、文化教育活动空间,满足了人们渴望重返青山绿水、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给人以陶冶性情和美的享受,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有水利发展成果。目前,特色鲜明、类型各异的水利风景区已遍布大江南北,不少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当地人气旺、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开展水情教育、展示水利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水利服务民生的品牌业务,行业影响和社会认可日益扩大。近期,新华社、北京市委在天安门广场大屏幕上每天12轮、每轮5分多钟,以“人水和谐美丽家园”为主题,宣传水利风景区工作理念,展示国家水利风景区风采,对水利风景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宣传。

2.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群策群力推动发展

为推动水利风景区又好又快发展,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措施,宣传水利风景区工作思路,交流推广典型经验,培训培养业务骨干,指导开展工作试点,扎实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山东省一方面安排资金奖励引导市县加大水利风景区建设投入,将水利风景区建设纳入省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又借本轮水利大投入、大建设之势,研究制订“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重点推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建设,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江苏省实行争创国家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激励机制,凡是评定为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的,省厅分别给予景区资金奖励。吉林省一手狠抓水利旅游项目管理,严防事故发生,一手紧抓科普宣传,在吉林卫视专辟专栏,推出“上善若水—走进水利风景区”大型专题宣传活动,普及水利风景区知识,提升水利风景区社会认知。陕西、甘肃等省划出专项资金,组织专家对全省水利风景资源状况开展专项调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本省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规范和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西安市政府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水利管理、企业经营”,较好地解决了景区开发资金问题,以团结水库为主体,兴建了“汉城湖”水利风景区,成为西安城市的一大亮点。

3.合理保护科学开发,资源利用逐步规范

水利风景区建设恪守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突出保护,可持续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较好地体现了上述原则。一是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合理,“规划先行”基本扭正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了水利风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二是初步遏制了水利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现象,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挖掘利用和保护了水文化资源,使一些几近湮没的水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扬。四是在保证水域水质的前提下,推进了水利渔业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发展。河南信阳南湾、吉林查干湖、河北桃林口水库等国家水利风景区,始终树立“以渔治水,以渔养水”的理念,科学确定渔业环境容量、规模结构、生产方式,不仅成功保护了水库水质,形成了良好的水库生态环境,还打造了“生态渔业”品牌,获取了可观的渔业经济效益。

4.文化提升内涵品位,“精品”形象社会认同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密不可分,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延展和提升,而水利风景区则是集中展现水利工程建设成就与弘扬水文化的场所和载体。各地实践表明,水利风景区建设拓展了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益,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文化提升。例如,江苏泰州市在凤凰河治理中,以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目标,突出展现水文化,以文化长廊的形式再现民族治水史,使人在娱乐赏美之中了解、认识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成就,宣传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调节人水关系中的聪明智慧。浙江绍兴市在环城河治理中注重文化小品的应用;在古运河治理中倾力发掘与保护水文化遗产,巧借河岸展陈,立体再现了运河文化和地域风情;在曹娥江治理中,重视和强调环境美化,对大闸工程突出审美要求,匠心独运,修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美轮美奂水利工程,成为曹娥江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赢得业界及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同。

5.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水利风景区工作注重工程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水利科学发展。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水利旅游,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又符合当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还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壮大自身综合实力,进而反哺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养护,促进水管单位改革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国家水利风景区有近10家,2000万元以上的国家水利风景区有近50家,1000万元以上的国家水利风景区有近200家,绝大多数国家水利风景区单位职工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据对207个水利风景区的抽样调查,景区共安置改革分流职工3905人(占本单位职工总数的44.41%),安置水利职工子女、家属1034人,吸纳社会人员8102人,并创造就业岗位3.5万个。如陕西锦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科学制订规划,结合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调整种植结构,乔木、灌木、花卉合理搭配,既优化美化了环境,又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回报,还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基地,深受群众欢迎。

二、新形势为水利风景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水利风景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蓝天碧水的渴求与日俱增。在近年全国“两会”上,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新话题,每年都有代表提案、委员建议,今年水利部承办的2件全国人大重点督办提案之一就是水利风景区工作。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水利……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这一政策举措为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水利风景区建设既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更是推进水利现代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统一思想和认识,着力提升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又好又快发展。

2.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

今年年初,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三条红线,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作出硬性要求。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既是水利风景区工作的主旨追求,也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题中之意,从而为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动力。比如,以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实现水系连通、河畅其流、水复其动,加速水体置换,提高自净能力,可以推动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同时,注重工程文化提升,美化亮化,又可事半功倍地打造景区,实现水生态修复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有机结合。

3.大力推动水文化建设为水利风景区发展创造了契机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我国日益复杂的水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待,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以水利实践为载体,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陈雷部长在水利部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提出明确要求,要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之中,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角度来谋划水利发展,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水利风景区既是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水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时机,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中,统筹考虑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重视水文化元素的融合,通过大力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扎实做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各级水利部门要紧抓当前水利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做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1.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水利风景区工作的领导

做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和义务。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水利风景区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经费保障,强化业务指导方面入手,把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水利工作的议事日程,积极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

2.加强协调,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水利风景区工作坚持“民生水利”发展理念,在保证工程效益的同时,注重营造生态景观,保护修复区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传承弘扬水文化,彰显水利综合服务功能。这是水利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高度一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对水利风景区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支持,注重加强与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环保、林业、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凝聚各方力量,推进水利风景区工作“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3.勇于创新,为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创造条件

各地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景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科普教育功能,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水利风景区工作贯穿于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工作,探索提升水利工程水文化内涵的方式方法。要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区域水利发展规划,与防洪排涝、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水利专项规划合理衔接;要将水利风景区发展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并纳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范畴,在实施病险水库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河道疏浚、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统筹兼顾水利风景区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利风景区建设,以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现代水利发展。

4.积极探索,强化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技术支持

要研究改进水利风景区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和管理方式方法,从技术层面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要根据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的具体技术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对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强化技术要求,培训合格、达到要求者,向社会公布、推荐,供景区单位从中选择;要根据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安排培训课程,对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高管人员实行上岗业务培训,逐步培育一支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5.创新机制,强化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品牌管理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风景区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国家水利风景区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着力打造品牌,建设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水利风景区。为实现此目标,一方面要建立水利风景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分级分类评价管理体系,根据景区发展水平对国家水利风景区实行“达标升级”管理,促使国家水利风景区单位不断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动态监管,严格景区审批设立,健全景区复查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建立水利风景区退出机制,确保国家水利风景区质量,不断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