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 
不要用你的现在,去定义你的未来

如果你能够耐心地积累,走过漫长而孤独的积累期,最终跨过复利曲线的拐点,达成自己的目标,接下来你是不是就可以停下来,一劳永逸地享受既有的成长果实呢?

我有个朋友回老家过年时特别去看望了高中的班主任。

那位班主任是一位很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她的女儿在香港大学刚读完了博士,正准备进入一家全球性科研机构做自己喜欢的课题研究。

朋友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很感慨:自己毕业之后就没有想过学习的事情了,而别人在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经读完了博士,现在依然在持续地钻研新的课题,充满热情。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想过要继续学习。

我们的父母从小就给我们种下了一个简单而肤浅的目标——“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之后的目标呢?没有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考上大学之后就松懈了,整个人像是脱了缰的野马、逃出笼子的小鸟,撒了欢地放纵、享受,因为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而那位老师和其他父母很不一样,她给女儿设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终身成长”。

也就是说,努力、奋斗和持续积累,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人生的一个习惯,而不是达到了一个目标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停止不前。

这就是朋友老师的女儿能够不断地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她不仅仅拥有“考上大学”这一个目标,而是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又会有一个新的目标——大学毕业之后去留学,留学之后去读博,读博之后去做研究——这些目标为她持续的努力奋斗赋予了意义和理由,最终让她能够跨越很多人画地为牢的舒适区,实现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

给人生持续地设立新的愿景并不是太难,可我们很多人却做不到。要么是太懒惰,不愿意思考自己的未来,要么是期待别人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就像当年父母督促我们考上大学一样。

我们总容易陷入当前的舒适安逸中,在到达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之后,要么感觉自己已经足够好了,满足于当下的成功,要么不愿意去承受可能的失败,止步不前,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人生曲线没过多久就开始回落,甚至可能跌落至曾经的起跑线之下。

“终身成长”背后的心智模式

“终身成长”的内核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拥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投入热情、教育、努力和坚持来发展自己的品质才能,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看起来聪明,而只关注能不能从中学到东西,能力能不能变得更强,自己能不能继续成长。

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驱动下,这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拥抱新变化,认为错误和失败在所难免。但是大多数人所秉持的并不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而是与之相反的僵固型心智模式。

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人的天分和才能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没法通过行动来做出改变。

他们总想证明自己的天分和才能,认为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才能办成,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能干。在这种心智模式的驱动下,他们无法接受失败,总想掩饰缺陷,对犯错和挫折做出防御性的反应。

成长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型心智模式,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 · 德韦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出来的。这两种基本的心智模式为我们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进而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要判断自己拥有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僵固型心智模式,最简单的就是问自己几个基础问题:

你觉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吗?

你认为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

如果答案为否,你持有的就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反之,则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在生物界的进化中,各物种通过不断试错、不断复制变异来适应外界环境,同样的道理,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试错、不断纠正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拥有了成长型心智模式,我们就会敢于去尝试和探索,以自身进步为标准,不断成长和超越自己,从而变得优秀,不断地去实现目标,而这正是“终身成长”的内涵。

反之,如果我们抱持僵固型心智模式,就会因为恐惧失败而止步不前,错过一些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最终自我设限。

比如,大部分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去发展自身,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三观是恒定不变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现在去定义未来,所以停止学习,停止成长。一旦碰壁或者失败,他们就会遭受重创,习惯性地选择逃避。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终身成长”,如果你真的成长了,证明自己的过程就自动完成了。

微软的心智模式转变

事实上,不仅仅个人要把自己的心智模式定位为成长型,由个体构成的公司组织也需要拥抱成长型心智模式才能不断进化,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核心优势。

微软公司曾经因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盛行而享誉全球,但是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它的市值原地不动,搜索引擎干不过谷歌,做手机拼不过苹果,错过了整个互联网时代,甚至有过大量裁员的经历,这一切似乎表明属于这家公司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的微软,有非常多的聪明人,公司也流行聪明人文化,也就是说,你要时刻表现得比周围人优秀,比周围人聪明,否则你就可能被人质疑和批评。微软人习惯维持自己永远正确的地位。他们所展现的正是僵固型心智模式,而由这种模式引发的决策和行动让整个微软迷失了方向。

近几年,你会发现微软正在逐步发力,并且已经从低谷走出来了。在2019年初,它的市值超越了苹果,再次夺回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在微软迷失之际站出来的印度人萨蒂亚·纳德拉,这个在微软工作了20多年的员工,成了微软的CEO,从2014年开始带领着微软走出迷茫,重新回到浪潮之巅。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上任第一天就发布了一份声明,宣布微软要“移动为先,云为先”。相反,他一次也没有提到Windows。他非常清楚,要重回巅峰,就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跳出已有成就的束缚,拥抱变化,接受新挑战。萨蒂亚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的成绩,而是未来成长的可能性。

苹果超越微软成为媒体新宠时,微软输给了苹果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萨蒂亚却说,微软输给了苹果又怎样,输给苹果难道就不能跟他们合作吗?在2015年的一个公司活动上,萨蒂亚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台iPhone来做演示。他说这是一款十分特别的iPhone,因为它拥有微软的word文档,有微软的excel表格,有微软的PPT,有各种微软的办公和效率软件,这就是微软与苹果合作的第一步。

微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很多机会,但是它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进入每一部手机。在微软这个庞大组织中植入了成长型心智模式,它才真正地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长。过去怎么样不重要,现在怎么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改变。

两类心智模式的理解误区

误区一:一个人只能拥有一种心智模式

事实上,心智模式不是一个人身上恒定不变的特质,它完全可能随着情境不同而变化。我们可能在一个领域表现为僵固型心智模式,而在另一个领域表现为成长型心智模型。 比如,有人在个人学习和技能的提升上,倾向于成长型心智模式,能够积极努力,勇于实践;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却表现为僵固型思维模式,认为自己不擅长交际,再怎么努力也很难与人沟通。

误区二: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拥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很多人认为,如果自己是一个思想开放、灵活性高的人,他们就拥有了成长型心智模式。 但事实上,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关键在于,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与专注于能力的拓展是两件不同的事。因为有的人可以沉浸在自己杰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上而不愿意继续进步和拓展自己的能力,这显然不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而是僵固型心智模式。

误区三:成长型心智模式关注的只是努力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算得上拥有了成长型心智模式。努力的过程不仅包含努力本身,还包括在采取的策略不奏效的时候,能够积极地改用新的策略,而不是运用无效的策略一遍一遍做着没有价值的努力。

就像学习一门很难的学科,有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而另外一些学生尝试各种办法,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比如调整学习策略、研究错误原因、积极向老师寻求帮助等。前一类学生的努力是基于僵固型心智模式,而后一类学生才是基于成长型心智模式。

误区四:僵固型思维的人不可能成功

其实,僵固型思维的人,也会积极努力地去追求一个目标,并且也可能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他们却很容易给自己的成功设限,到达了一个里程碑之后,即使不退步,也很难会有新的突破。只有拥有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才能够在达成了一定成就之后,依然积极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触达下一个新的目标。

误区五:心智模式只存在于大脑的感觉上

心智模式不是简单地由你在当下怎么想来确定的,它是通过你的行为来鉴别和表现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拥有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但是在行动上却常常害怕犯错、害怕批评、回避挑战,事实上你持有的就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模式可能来自你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嘴上虽然这么说,行动却很诚实。

如何重构终身成长的心智模式

从僵固型心智模式转变为成长型心智模式,并不是一个瞬间的闪念就能大功告成。你不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获得成长型心智模式,而是要像其他技能一样,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加强,形成新的思维习惯,这是一个逐步接近成长型心智模式的过程。

深刻理解

要转变心智模式,尤为关键的是要对不同的心智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幅图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反应。

观察和聆听

你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回顾一下这一天的工作生活,观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采用僵固型心智模式,然后聆听它是如何“说服”你的。

当你遭遇挫折的时候,比如失恋,僵固型心智模式会说:“你不够好,不够优秀,你永远也成为不了理想的恋人。”

当你面对一个新的挑战的时候,僵固型心智模式会建议:“你可能没有这么大能力,还是回避吧,要是失败就丢脸了。”

在观察和聆听的过程中,你就能够感觉到僵固型心智模式是如何影响到你的。

对 话

当你观察到了自己的僵固型心智模式之后,就要尝试去接受它、直面它,然后以成长型心智模式来与其对话。这时候,你就跳出了僵固型心智模式,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然后做好准备教育它。

比如,你遭遇了失败,面对僵固型心智模式,你不需要压制内心的恐惧,而是接受它,承认自己现在的负面感受,然后在自己内心稍微平静下来的时候,告诉它:“我知道自己失败了,我暂时还不太擅长做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从失败中理清思路,做一次新的尝试。”

当你对别人的成功有了嫉妒心的时候,你就可以对这种僵固型心智模式说:“谢谢你的出现,如果我能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和教训,我就能进步。”

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对话来打破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格,我们就能够转换心智模式,进而得以持续成长。

行 动

成长型心智模式可以引导你采取对人生更有帮助的积极行动,让自己真正地得到成长和进步。比如,受到批评的时候,成长型心智模式会引导你认真对待负面的反馈。接下来,你就需要找到自己被批评的原因。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就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用一种更好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来处理类似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认知,主动识别和观察内在的心智模式,愿意进行心智上的对话,然后通过积极的行动转换心智模式,逐渐形成新的心智习惯。当我们在人生中建立了一种习惯性的成长型心智模式的时候,我们就走在了自我进化、终身成长的路上。

这时,你不再用当下狭隘的视角来定义未来,而是不断重构自己,不断积累智慧和实力,最终,你将走过生活里的一个个里程碑,实现富足而丰盈的人生。

重构瞬间

▶ 优秀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成功往往是优秀的副产品。

▶ 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

▶ 自我定位闭环系统:愿景 → 原则 → 计划 → 执行 → 反思。

▶ 慢即是快,少即是多,生活没有任何捷径,而聪明人总是愿意触达底层,快速上手,专注实践。

▶ 终身成长:成长型心智模式 VS 僵固型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