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龙志毅

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党的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方针、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这就要求报纸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必须明确地划清是非界限,公开地向群众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指出正确的方向。面对错误的思潮,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展开积极的理论斗争和思想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力量、媒体力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新闻是启迪人们思想的最好工具。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其价值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公众普遍关注,在多大程度上对公众利益作出及时关切。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的今天,人们无不生活在新闻人传递来的世界里,无不在新闻人的“瞭望”报道里构成对当代大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普利策新闻奖创设者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这道出了新闻人在伟大新时代的社会实践斗争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心连心,与祖国共命运,才能做好社会的“瞭望者”,才能始终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的思想动力。

新闻作品,是时代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新闻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记录着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未来历史的一部分,新闻给历史提供了显微镜的作用。李大钊在《报与史》中说:“今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记述的材料,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报纸为现代史记。史记之精神鉴既往,示未来,报纸亦然。”这就是说,新闻具有现实和历史的双重价值,过去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历史中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某种可靠的史学依据。从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意义上,新闻作品是当代的“史记”,新闻人是普遍意义上当代的“司马迁”。

这部书正是文成同志遵循“政治家办报”原则、遵循新闻伦理底线,为党的新闻事业站岗放哨、当好耳目喉舌的生动体现,是他作为社会“瞭望者”的重要成果,是他践行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之大成,可以说这部书是当代局部的“史记”,作者也即社会学普遍意义上的当代“司马迁”。

文成同志是我省民族新闻事业战线上的老报人,长期从事党的民族新闻宣传工作。在20世纪末,他为《贵州民族报》复刊工作积极奔走呼吁所作的艰辛努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为《贵州民族报》的发展又多次向王朝文、王思明、杨序顺同志和我专门作了专题汇报,我为他执着于党的民族新闻事业的孺子牛精神所感动。在他主持《贵州民族报》工作的这十多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省民宗委党组的关心支持下,《贵州民族报》从原来的周二刊四版发展到今天的日报八版,并构建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立体化的民族新闻宣传传播格局,民族传媒实现了跨越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为全省的改革开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全省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鼓与呼,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肯定。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是我们党和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民族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力宣传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是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这部书是作者长期扎根一线的新闻实践力作,大部分文章真实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全省民族地区发生的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变化,生动地记录了鲜见报端的民族山区的新人新事。同时,作者对如何进一步搞好民族宣传工作,如何实现民族传媒的科学发展,如何写好各种新闻文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思考。特别是作者在系列新闻评论文章中所贯穿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文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这部书是民族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一个硕果,可喜可贺。我相信文成同志会写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作品,创造出更多更丰硕的成果。

是为序。

2019年8月8日于贵阳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