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代丝织品生产区域分布特点

丝织业是仅次于冶铸业的汉代第二大手工业,丝织品的消费和使用遍及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可用于赏赐、礼赠、服饰,亦可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于交易。然而,整个汉代丝织品生产的区域分布并不像其使用一样广泛,而是集中在数个特定地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其他消费品的显著特点。

其一,整体而言,汉代丝织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先秦时期,丝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沇州、青州、豫州和荆扬地区,《尚书·禹贡》载:

济、河维沇州,……桑土既蚕……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海岱维青州,……其篚酓丝。荆及衡阳维荆州,……其篚玄纁玑组。荆河惟豫州,……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

秦汉以后,齐、鲁、豫、蜀等地逐渐成为丝织品生产的集中地。史载: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邹、鲁……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67]

蜀地沃野千里……女工之业,覆以天下。[68]

兖、豫之漆丝絺纻,待商而通,待工而成。……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69]

为了便于管理丝织品的生产,汉政府在临淄、襄邑、成都等地均设有服官。除服官外,长安、洛阳还有东、西织室负责宫廷丝织品的生产,丝绸之路上的许多丝织品都是通过长安、洛阳这两大都市发往西域,再贩运到欧亚各地。[70]此外,还有一些丝织品的次要产地,如河内(生产河内廿两帛)、东齐(生产绫)等。

其二,具体来看,汉代不同区域丝织品生产又存在鲜明的品种划分。前文已考,两汉丝织品种类大致有锦、绣、绮、纨等三十一种,它们的生产大都被当时的三大官营丝织品生产机构织室、齐三服官、襄邑服官所包揽。虽然如此,但不同区域间生产的丝织品还是存在着鲜明的品种划分。如长安、洛阳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齐三服官,主要生产刺绣、冰纨、绮、縰、缣、方空毂等。在齐地生产的缣中,较常见的是任城亢父缣,多使用于边郡。如《疏勒汉简》439:“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每匹价格为618钱,重廿五两,约合现在400克,相当轻。襄邑服官和蜀地则以织锦出名,同时,织成也产自襄邑(见前文)。鲁地,蚕桑业亦较兴盛,以所织缟、绨闻名。河北也是汉代丝织品生产的重要地区,其丝织品以钜鹿散花绫最为出彩。而絣这一类丝织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在武都郡,由氐人(汉代少数民族)用杂色缕纺织而成,是汉文献所见唯一一种产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丝织品。江南及淮河流域则以生产麻、布为主,如淮布、越布、广汉八稯布等。

其三,汉代形成了以蜀锦、齐绣、鲁缟、襄邑织成、钜鹿散花绫等为核心的五大高档丝织品。锦的生产,西汉时主要集中在襄邑,东汉及三国时成都开始取代襄邑,成为全国锦的生产和贸易中心,蜀锦也成为汉代高档丝织品的著名品种之一。绣,作为一种双色经丝显花高档丝织品,它的生产必须得具备先进的纺织技术和绣花工艺,而齐国有全国最大的丝织品生产机构——齐三服官,正好可以纺织“绣”这类复杂、做工精细的丝织品。汉代,缟以鲁地生产的鲁缟最为出名,御史大夫韩安国曾云“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71]。说明鲁缟非常轻薄、细腻。鲁缟,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丝织品之一。织成,相对比较少见,主要因为纺织它非常困难,价格亦比较昂贵,而且只有皇亲贵戚才能享用,由襄邑服官负责生产。钜鹿散花绫,产自汉代丝织品著名生产工匠陈宝光家。昭帝时,大将军霍光妻送给御医淳于衍的散花绫,即为陈宝光“机用一百二十镊”所织,六十日方成一匹,匹值万钱。[72]

其四,相比于各丝织品品种生产地域较为分散,丝织品纺织原料绡(生丝)、丝絮的产地则主要集中在齐地、河内和彭城三个地区。齐地生产的绡,常被三服官用来纺织宫廷御用的丝织服饰,可见齐绡的质量非常高。河内主要生产第十六辈丝絮,由于产量大,经常会被运往边郡进行使用,《肩水金关汉简》(一)73EJT5:60:“□今余河内第十六辈丝絮六十二斤四两,直四千廿钱八分,率斤六十四钱五分什分七百分八。”[73]河内第十六辈丝絮平均每斤为64.5钱,远低于绡每斤217钱的单价。西北所见的河内廿两帛,或即为第十六辈丝絮所织。此外,徐州彭城也是汉代丝絮的另一重要产地。《肩水金关汉简》(三)73EJT31:30:“已得彭城糸絮七斤,直四百廿七,财物直五千七百五十五。”可见,彭城丝絮约合61钱/斤,与河内第十六辈丝絮相当。除以上三种外,汉代生丝品种还有络絮、襄絮、絓絮、堵絮、县絮五种,价格分别为70钱/斤、135钱/斤、143钱/斤、150钱/斤、218钱/斤。[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