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结语

综上,文献与汉简所见汉代丝织品种类大致有锦、绣、罗、纱、缦、纨、缟、缣、绢、绡、练、绮、、绫、绨、素、缇、縠、絮、织成、纯、缕、绶、缋、绘、绋、縰、縓、絣、缥、孝终等三十一种,其中锦、绣、罗、纱、缦、纨、缟、绮、绫、缇、织成属高档丝织品;缣、绢、练、素、缕、絣、缥、孝终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价格亦相对低廉。绶、绋常被系于印绶之上,是权力、身份的象征;、纯、缋、绘、縰、縓较为稀少,不常见。绡、絮属尚未加工的生丝,是纺织各类丝织品的原料,主要产自齐地、河内和彭城。絮又分为络絮、襄絮、絓絮、堵絮、县絮五种,价格相差较大。

两汉疆域广阔,受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习俗等影响,丝织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齐、鲁、豫、蜀等地,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所生产的丝织品又存在鲜明的品种划分。如长安主作文绣、齐三服官织作“冰纨绮绣之物”、襄邑产织成、蜀地织锦、鲁人善作缟、钜鹿出散花绫等。同时,汉代还形成了以蜀锦、齐绣、鲁缟、襄邑织成、钜鹿散花绫等为核心的五大高档丝织品品种,对两汉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Analysis on Silk Fabric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Han Dynasty

Wu Fanglang Zhao Lingfei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and the simple of silk fabrics in Han Dynasty have Jin(锦)、Xiu(绣)、Luo(罗)、Sha(纱)、Man(缦)、Wan(纨)、Gao(缟)、Jian(缣)、Juan(绢)、Xiao(绡)、Lian(练)、Qi(绮)、You()、Ling(绫)、Ti(绨)、Su(素)、Ti(缇)、Gu(縠)、Xu(絮)、Zhicheng(织成)、Chun(纯)、Lv(缕)、Shou(绶)、Kui(缋)、Hui(绘)、Fu(绋)、Xi(縰)、Quan(縓)、Beng(絣)、Piao(缥)、Xiaozhong(孝终)thirty-one varieties,among them,a high grade silk fabric brand centered on ShuJin(蜀锦)、QiXiu(齐绣)、LuGao(鲁缟)、XiangyiZhicheng(襄邑织成)、JuluShanhualing(钜鹿散花绫)was formed.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ities and society,the production of silk in Han Dynasties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Qi,Lu,Yu and Shu,but the raw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ilk were mostly from Qi,Henei and Pengcheng,it showed significant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 Silk produc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lso had distinct varieties and showed unique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nsumer products.

Key words:Han Dynasty;Silk Varieties;Regional Distribution


[1]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50155)和江西省社科一般项目“新出汉简与汉代边郡贷问题研究”(18wt21)阶段性成果。

[2]吴方浪,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秦汉史;赵凌飞,上海政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吴方浪:《汉代“蜀锦”兴起的若干原因考察》,《丝绸》2015年第9期。

[5]《后汉书》卷49《王符传》,中华书局,1965,第1635页。

[6]《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2014,第2897页。

[7]《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179页。

[8]《后汉书》卷47《班超传》,第1577页。

[9]李遇春:《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10]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第279页。文中简称“敦”。

[11]见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学林出版社,1989,第147~150页。

[12]《汉书》卷8《宣帝纪》,第252页。

[13]《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1660页。

[14]吴方浪:《汉代缇骑考释》,《南都学坛》2015年第1期。

[15]见周志元《马王堆一号汉墓锦饰内棺装潢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1期。

[16]吴方浪:《从丝织品的价格波动看汉代社会消费变迁》,《丝绸》2017年第1期。

[17]《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66页。

[18]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第279页。

[19]《汉书》卷1下《高祖纪》,第64页。

[20]《汉书》卷10《成帝纪》,第324~325页。

[21]《后汉书》卷10上《和熹邓皇帝后纪》,第422页。

[22]范志军:《长沙马王堆女尸所穿裹衣衾探析》,《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

[23]《汉书》卷100上《叙传》,第4119页。

[24]《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1133页。

[25]《汉书》卷52《韩安国传》,第2403页。

[26]《汉书》卷1上《高祖纪》,第34页。

[27]《后汉书》卷45《江充传》,第2176页。

[28]《后汉书》志第30《舆服志》,第3670页。

[29]《后汉书》卷60上《马融传》,第1972页。

[30]《后汉书》卷60上《马融传》,第1972页。

[31]单先进、熊传新:《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32]陈振裕:《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

[3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第151页。

[34]吴方浪:《汉代缇骑考释》,《南都学坛》2015年第1期。

[35]《后汉书》志第6《礼仪志》,第3141页。

[36]《敦煌汉简释文》,第210页。

[37]吴方浪:《从丝织品价格波动看汉代社会消费变迁》,《丝绸》2017年第1期。

[38]《后汉书》卷31《杜诗传》,第1097页。

[39]《三国志》卷12《魏书·何夔传》,中华书局,1959,第380页。

[40]范志军:《长沙马王堆女尸所穿裹衣衾探析》,《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

[41]王明钦等:《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衣衾探析》,《文物》2009年第4期。

[42]《汉书》卷27下之下《五行志》,第1484页。

[43]《汉书》卷94上《匈奴传》,第3758页。

[44]《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1页。

[4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5,第58页。

[46]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48页。

[47]《后汉书》卷3《章帝纪》,第135页。

[48]《后汉书》志第30《舆服志》,第3668页。

[49]王岩:《论“织成”》,《丝绸》1991年第3期。

[50]《汉书》卷99下《王莽传》,第4190~4191页。

[51]《后汉书》志第30《舆服志》,第3671页。

[52]《后汉书》志第30《舆服志》,第3664页。

[5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第283页。

[54]《汉书》卷74《丙吉传》,第3144~3145页。

[55]《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4114页。

[56]《汉书》卷57下《扬雄传》,第3569页。

[57]《汉书》卷9《元帝纪》,第286页。

[58]《汉书》卷9《元帝纪》,第286页。

[59]《后汉书》卷42《东海恭王强传》,第1426页。

[60]《汉书》卷9《元帝纪》,第286页。

[61]《汉书》卷41《灌婴传》,第2080页。

[62]《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44页。

[63]吴方浪:《从丝织品价格波动看汉代社会消费变迁》,《丝绸》2017年第1期。

[64]《汉书》卷69《赵充国传》,第2972页。

[65]李百药:《北齐书》卷35《陆卬传》,中华书局,1972,第469~470页。

[66]吴方浪:《从丝织品价格波动看汉代社会消费变迁》,《丝绸》2017年第1期。

[67]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5页。

[68]范晔:《后汉书》卷13《公孙述传》,第535页。

[69](汉)桑弘羊:《盐铁论校注:定本》,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92,第3~4页。

[70]〔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第31页。

[71]《汉书》卷52《韩安国传》,第2403页。

[72](汉)刘歆撰《西京杂记》,(晋)葛洪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4页。

[7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肩水金关汉简》(一),中华书局,2011。

[74]吴方浪:《从丝织品价格波动看汉代社会消费变迁》,《丝绸》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