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嗜血:安全性资产的供需盛宴

令人费解的是,全球金融危机最初由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触发,进而殃及美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但这场危机却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统治地位。之所以会造成这个怪异的结果,原因在于,危机增加了全球投资者对安全性金融资产的需求,而其他国家对这种资产的供给却在持续萎缩,美国反而成为这种稀缺资产的主要供给者。因此,分析这种安全性资产的供求变化,肯定会让我们有所斩获。

金融危机的硝烟刚刚散去,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烽火便又点燃,当世界经济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中艰辛爬行时,全球投资者就只能刀口嗜血了。然而,世界金融市场的麻烦还远不止于此:基础孱弱又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始终如影相随,而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对策又难以令人信服。这也增加了投资者对安全性金融资产的需求。安全性金融资产有三个特征:一是至少可以保护投资者的本金;二是易于转换为其他货币;三是具有足够的流动性,甚至适用于大宗商品交易。通常情况下,只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券才能满足这些特征。目前,许多经济体的监管者都要求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流动性有价证券,作为安全性缓冲,防患于未然,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对安全性资产的需求。

此外,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增持美元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又在无形之中巩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王者地位。这些国家的政府面临的问题是,随着本国资本市场对跨境外国资本越来越开放,其国内经济受资本流动引起的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这些国家将国际投资者看作只可同享福、不能共患难的朋友。经济繁荣时,他们带来的资本总会超过本国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一旦嗅到危机的气味,这些投资者就会拂袖而去,让资本流入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价值一落千丈。庞大的外汇储备则会给新兴市场的政策制定者带来一点信心,它们或许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资本流动及币值波动。

截至2013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3.5万亿美元,除非世界毁灭,否则,中国的外汇储备或许足够应对一切不测之举。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底气,他们依旧有足够的动机增加储备,而手段无非是干预外汇市场,即用本币购买美元或欧元等使用广泛且易于交易的硬通货。

此外,各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还有另外一个动机:防止本币升值影响到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些像中国一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长期受“重商主义”思想影响而大量持有储备资产。这些干预行为导致货币资产大量累积,于是,持有者就迫切需要将储备资产投资于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而这就会进一步增加对安全性资产的需求。

尽管对安全性资产的需求迅速增长,但其供给却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萎缩。这场危机给许多大型企业和银行带来了致命打击,其中有一些历史久远、声名显赫的机构也未能幸免。于是,投资者开始怀疑私人发行证券的安全性,即便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或者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也不例外。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以中央银行和国家政府做担保且具有极高流动性的政府证券,依旧被视为唯一值得信赖的安全性资产。作为满足这些标准的资产之一,美国政府债券规模不断增长,这也让美国政府成为安全性资产的最大供给者。

显然,美国绝不是唯一提供以储备货币计价的安全性资产的发达经济体。但时至今日,即便是某些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譬如日本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SNB)也做出了有可能造成本币贬值的货币操作。此外,为避免本币升值,他们还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因此,这些国家不仅不能满足其他国家对安全性资产的需求,反而扩大了这一需求。